郝秋紅+彭紅超+劉乾壘+栗歡
作者簡介:郝秋紅(1991—),女,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fā);
彭紅超(1987—),男,山東臨沂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資源設計與開發(fā);
劉乾壘(1990—),男,山東濰坊人,學士,山東省淄博市和平學校教師;
栗歡(1990—),女,河南新鄉(xiāng)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資源設計與開發(fā)。
摘要:針對普遍存在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的現(xiàn)實問題,選取兩個典型教學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從教師解讀教材的問題角度分析,總結出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三點建議,以便帶動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觀念的更新,為改善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供指導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案例分析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因此,研究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已成為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該問題符合案例分析三個條件,因此可選取小學二年級典型教學案例2篇,采用案例分析法從教師解讀教材的問題角度分析,進而總結出提升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三點建議,以便帶動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觀念的更新,為改善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供指導和幫助。
一、案例選擇與數(shù)據(jù)收集
依據(jù)《課堂教學案例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選擇標準,結合《如何開展案例研究》中的案例選取原則,從小學二年級中選取2個典型教學案例。案例來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網(wǎng)站中一線教師發(fā)表的2個教學案例:《小馬過河》《曹沖稱象》。
二、案例研究與分析
[案例一]《小馬過河》
課程說明:本文是S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通過講小馬馱麥子過河的故事,培養(yǎng)學生凡事要親自去實踐的思想。
導入片段:[生動地講故事的開頭(課文一、二段)]
師:同學們,故事講到這兒,你覺得小馬怎么樣呢?為什么?(學生踴躍回答)
授課片段:[老師直入教材,對中心進行提問]
①自由朗讀回答問題:小馬第幾次來到河邊才過了河?②它是聽了媽媽說的哪句話才下決心過河?用“”畫出來,并說說這句話的意思。③熟讀課文后,找出中心句。
[引導學生,逐步剖析語段]
①“別人”的看法正確嗎,為什么?②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小馬,你會怎么做?③小馬又是怎么做的?
升華片段:[品味難點,閱讀提升]
師:咱們來玩?zhèn)€情景表演游戲,XX你來演小馬,注意小馬的表情哦!
師:你從老馬的話中想到了什么?
[續(xù)編故事拓展思維]
教師講故事的開頭:過了幾天,又下起了雨……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次小馬會怎么做,把這個故事編完整。
[案例二]《曹沖稱象》
課程說明:本文是S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說明曹沖稱象的故事講的是培養(yǎng)學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動腦的思想。
導入片段:[做游戲]
①送信(將卡片在組內(nèi)傳遞,拿到卡片的學生認讀)②找朋友(字詞連線)
授課片段:[學生質(zhì)疑,合作解答]
師:曹操收到了什么禮物?
生:一頭大象。
師:課文是怎樣描述這頭象的?如果你們見到這樣一頭大象,你想問關于它的什么呢?
(生:它有多重……)
師:關于大象的重量,課文介紹了幾種稱象的辦法?你認為哪種好?(各抒己見,小組討論,集體交流,直到解決“有多重”的問題)
升華片段:[總結升華]
師:你們覺得曹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曹沖想的辦法超過了那些官員,那時,他才幾歲?
生:……
師:你喜歡曹沖嗎?用一句話來夸一夸他。
[拓展延伸]
在當時,曹沖的辦法是最好的嗎?你還能想出什么稱象的辦法?……
[案例分析]《小馬過河》案例中,教師緊扣教材,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題;授課部分,直入教材,對中心句進行剖析,而后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各語段;升華部分,通過表演游戲強化重點,讓學生們在趣味性中領悟教材的內(nèi)在思想。通過續(xù)編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
思維,加強 “凡事都要去實踐”的主題思想。該教師對教材本身有準確理解,緊扣核心主題,但理解過于標準化,沒有打破教參的束縛,以致授課時,只能采用“學生讀—教師講解”的方法,使起初激起的濃厚興趣蕩然無存。《曹沖稱象》案例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形式導入,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更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中;授課部分,通過學生的質(zhì)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學習,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不僅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參與教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三、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建議
1吃透教材,發(fā)掘教材內(nèi)涵
教學深度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學的藝術感染力取決于教師研讀教材的一雙慧眼。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新穎的教學策略、獨特的教學方式,均基于教材的正確把握和深入理解。學生是通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走向作者心靈深處的。此外,處于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經(jīng)常會有新穎的想法或問題,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正確挖出教材的內(nèi)涵,才能把握課堂,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的目的。
2雙角度解讀教材
解讀教材的目的不僅僅是讓教師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師能把自己的理解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解讀教材,這也是學生主體地位特殊的表現(xiàn)方式。教師與學生心理發(fā)展與認知水平的不平衡亦說明雙角度解讀教材可明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小馬過河》中,教師企圖創(chuàng)造一個活躍的課堂氣氛,試圖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卻顯得力不從心,原因就在于教師沒有從學生角度解讀教材。
3擺脫教參的束縛,建立獨特的教學模式
教參凝聚了專家、教師的智慧,但不能簡單地把教參當作“圣經(jīng)”,更不能直接用做教案。教師也是讀者,需要擺脫教參的束縛,讀出自己的感受。研讀越深入,教學設計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直至建立自己的教學模式?!恫軟_稱象》的教學有效性高于《小馬過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四、總結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從教師解讀教材角度,對兩個經(jīng)典案例進行分析,提出了三點建議,以試圖解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低效的問題,從而帶動小學低年級語文閱讀教學觀念的更新,為改善語文教學質(zhì)量提供指導和幫助。下一步將基于所提建議做進一步實驗研究,驗證其可行性。
參考文獻:
徐碧美.如何開展案例研究 .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2).
林少杰.課堂教學案例的研究方法 .教育導刊,2012(1).
劉翔,曹中秋.如何開展案例研究 .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1).
陳錢勇.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中小學教學研究,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