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冠洲
【摘 要】有效的教學必須是基于兒童認知基礎的,學生已經(jīng)清楚的知識不必再講,學生不清楚的、未知的,在教學中應作為關鍵點來突破,從而使教學實現(xiàn)了從課本、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為中心的轉化。
【關鍵詞】知識結構;經(jīng)驗;問題
隨著新課程的深化,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熟悉,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意識到學生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實現(xiàn)有效教學。那么如何將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用于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高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關注兒童認知基礎
案例1:“認識分數(shù)”教學難點——“單位‘1的理解”
投影儀上放有一堆棋子,共4顆,平均分成四份,邀請1個學生拿走1份,提出問題:該學生拿走了幾顆?1份是這堆棋子的幾分之幾?剩下的是這堆棋子的幾分之幾?你是怎么想的?
對兒童認知基礎的關注,是尊重兒童、理解兒童的標志.如果對兒童已有的數(shù)學知識和經(jīng)驗視而不見,把兒童當成一張白紙,依然按部就班地照教材講授,那么學生就會對聽講失去興趣,課堂教學效率必然降低.片斷中,教師設計了一個數(shù)學活動,讓學生分別拿走單位“1”的和,盡管棋子的數(shù)量不斷變化,但每次拿走的與剩下的棋子占單位“1”的比率沒有變,使學生逐步體會到分數(shù)中的變與不變。
二、掌握兒童認知基礎
案例2:“小數(shù)乘整數(shù)”教學片斷
出示買東西(蛋糕)的情境圖(圖略)。
師:0.9×4到底等于多少(沒學過)?你能聯(lián)系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先想一想、算一算嗎?
計算“0.9×4”,學生沒有知識儲備,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買東西的情境,根據(jù)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元、角、分的互化,小數(shù)加法等,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巧妙轉化,解決了一道小數(shù)乘法計算題。其間教師還適當滲透了數(shù)學中的化歸思想,這種“化歸”思想在學生今后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會經(jīng)常用到。教師在設計情境時,能夠抓住學生的知識基礎,使學生在情境與學習內容的結合中產生聯(lián)想和共鳴,自然而然地領悟學習內容。由此可以看出:一個新概念的建立,一個新知識點的學習過程中,兒童原有的認知基礎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三、發(fā)展兒童認知基礎
案例3:“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教學片斷
提出問題:三根小棒分別長8厘米、4厘米、3厘米,這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這個問題的提出,下面出現(xiàn)了“能圍成三角形”和“不能圍成三角形”兩種不同聲音。出現(xiàn)了爭議,就有了辨析和探究的需要。給學生發(fā)三根相應長度的小棒,讓學生擺一擺,自己實踐?!皩嵺`出真知”,這三根小棒真的圍不成三角形.兩邊之和4+8=12厘米不是大于第三邊3厘米嗎?怎么圍不成三角形呢?
(結論與實踐發(fā)生了沖突,教室頓時安靜下來,學生處于靜思默想中,接著有同桌小聲地交流,終于有學生發(fā)現(xiàn)并舉手。)
生1:4+8=12是大于3厘米的第三條邊,但4+3=7厘米卻小于8厘米的第三條邊,這兩根小棒加起來不足8厘米,所以圍不成三角形。
生2:我知道了,任意兩條邊的長度和大于第三條邊,才能圍成三角形。
生3:1號邊加2號邊大于3號邊;2號邊加3號邊大于1號邊;3號邊加1號邊大于2號邊。
生4:任意兩條邊的和要大于第三條邊。
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結論的理解是表面的、膚淺的。于是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用4厘米、8厘米、3厘米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據(jù)此,把兒童原生態(tài)的認知展現(xiàn)出來。課堂上出現(xiàn)了不同的聲音,怎么辦?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一擺,通過實踐檢驗猜想是否正確。當學生的理解與實踐產生沖突時,這就需要思考問題原因所在,4厘米加3厘米這兩條邊沒有大于第三條邊,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動手實踐,領悟到“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特征,思維也從膚淺走向深刻。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面對同一個問題都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教師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一點,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
四、提升兒童認知基礎
案例4:“角的分類”教學片斷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
問題1:0度的角與360度的角,我們在觀察中如何去確定?
問題2:書上講,一條射線繞它的端點旋轉一周,所組成的角叫周角.那么,如果旋轉兩周,是不是叫兩周角?
問題3:老師,有沒有0度的角?
問題4:周角箭頭是按逆時針方向標注的.能不能按順時針方向標注呢?
問題5:老師,書上講小于90度的角稱為銳角,那么0度的角是銳角嗎?我覺得,這個定義不確切,應改為: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叫做銳角。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再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教室,應該是有效課堂的標志之一。教師留下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問難,時間雖短,但可以給學生一個提升自我的機會。上述案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這些問題喚醒了學生新的思考。學生已經(jīng)清楚的知識不必再講,學生不清楚的、未知的,在教學中應作為關鍵點來突破,從而使教學實現(xiàn)了從課本、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的學習、發(fā)展為中心的轉化。所以,教師只有了解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意識到學生已有知識和經(jīng)驗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實現(xiàn)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涂榮豹,王光明,寧連華.新編數(shù)學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34.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云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