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敏
(作者系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北宋一代名臣范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名垂青史。他生于蘇州,死于徐州,曾在江蘇多地為官,與江蘇結下了不解之緣。范仲淹為官江蘇,多所建樹,歷史影響深遠,后人永久銘記他的功德。
江蘇東部瀕臨黃海,境內地勢較為低洼,常遭海潮浸蝕,致使土壤鹵化,田地荒蕪。江蘇境內最早的海堤記載,是東晉咸和年間(326~334年)修筑的滬瀆壘,“以防海沙,百姓賴之”。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又在海州(今江蘇連云港)“東帶海而起長堰,外遏咸潮,內引淡水”。隋在海州一帶也修筑了不少海堤,用以保護瀕海城鎮(zhèn)。唐中葉以后,在楚州(今江蘇淮安)、揚州設置屯田,大規(guī)模開發(fā)江淮地區(qū)。為適應屯田需要,大歷年間(766~779年)的李承“為淮南西道黜陟使,奏于楚州置常豐堰以御海潮”。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今江蘇東臺市西)鹽倉監(jiān)官,負責監(jiān)督淮鹽貯運轉銷事宜。西溪鹽倉地處偏僻,灶民大多是被流配的賤民和罪犯,到此地做鹽官,是一件苦差事。范仲淹出任西溪鹽官時年富力強,有人勸他不要赴任。他不為所動,寫下一首《至西溪感賦》表明心跡:“誰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參知兩丞相,曾向此間來?!痹谫x中,范仲淹立志在西溪建功立業(yè)的志向溢于言表。
天圣元年(1023年)夏汛來臨之際,范仲淹發(fā)現(xiàn)當?shù)睾5坛XS堰多年失修已坍圮不堪,不僅失去鹽場亭灶屏障,而且堤內的農(nóng)田、民宅屢受海濤威脅。每當遇到大海潮汐,海潮倒灌,內澇難排,甚至水淹泰州城。鹵水所到之處,莊稼枯萎,廬舍漂浮,成千上萬災民流離失所。官府鹽產(chǎn)與租賦都蒙受損失。為此,他將具體情況如實上報江淮制置發(fā)運副使張綸,建議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一道堅固的捍海堤堰。
張綸是范仲淹南都學舍時的同窗好友,他敬佩范仲淹以民之疾苦為重的精神。對于這項浩大的筑堤工程,張綸表示贊同,并迅速報請朝廷批準修堤,舉薦范仲淹知興化縣事,全面負責筑堰。時值北宋對遼和西夏戰(zhàn)事屢敗之際,朝廷財政困難,朝中部分官吏反對,言海堰雖可擋潮,亦可致內澇。張綸反駁說,海潮之患十分占九,而內澇之患十分占一。他在奏疏中,還附上災區(qū)饑民吃的一束野草。
天圣三年(1025年),宋仁宗準奏,范仲淹被委任為興化縣令,主持筑堰。范仲淹一上任,即遇到修堰選址難題。常豐堰破潰不堪,海岸線幾經(jīng)變遷,修筑海堤亟需重新勘測選址。他召集當?shù)氐闹嗡苋?,共商對策。這些人多年從事內河治水,但對治海筑壩經(jīng)驗不足。此時,一名幕僚建議,不如在舊堤原址上修筑一番,上可以交付皇命,下可以安定百姓,即便效果不甚理想,也可找出許多理由搪塞。但范仲淹深知,修堤工程一旦啟動,就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如果草草了事,既勞民傷財,還會給鹽場一帶百姓的生產(chǎn)生活留下隱患。為此,范仲淹多次親臨海邊實地考察,苦尋治海良策。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范仲淹仍未找到解決難題的最佳方案。一天,他帶著隨從在海邊觀察,看見一個老漁翁正從魚甑里取魚,立即請教設置魚甑的辦法。經(jīng)老漁翁指點,范仲淹恍然大悟。幾天后,范仲淹發(fā)動沿海漁民,趁著大潮汛期,把一擔擔稻殼倒在海灘上。海潮上漲后,稻殼隨著海浪向前涌進,被海水推向岸邊。落潮后,稻殼吸附在海岸邊形成一道彎曲的稻殼線。范仲淹立即命令民工沿這條稻殼線打上樹樁,從而確定下堤址。
當年秋天,范仲淹征集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民工4萬余人奔赴海濱,在南起虎墩(今江蘇東臺市富安鎮(zhèn))、北至劉莊(今江蘇大豐市境內)的海岸線上,開工筑堤。這一年,東臺遭遇嚴重秋澇,施工常受暴風驟雨干擾,加之海灘沙土經(jīng)不住大雨沖刷,工程進展緩慢。民工們見此情景,灰心喪氣,怨言四起,一些人乘機逃離工地。范仲淹頂風冒雨親臨施工現(xiàn)場,拿出自己的薪俸,以改善修堤民工的生活。他深入民工,與民工同吃同住。一方面,他勸勉民夫群策群力,誓將海堤修筑成功;另一方面,他又聽取民工意見和建議,謀求解決難題對策。
當修堤工程到達九龍港(今江蘇大豐市境內)時,已入冬季。九龍港突遇暴風雪襲擊,潮水洶涌,將已修部分海堤沖垮,海水倒灌,民夫凍餓勞累,死傷200多人。有一首民謠描述當時施工之艱難:“九龍港,港連港,潮汐多變不尋常。無風也起三尺浪,早上夯基晚上光?!泵鎸坝康暮@?,范仲淹白天在險峻工段指揮修堤,晚間與民夫共商固堤之法。民工們用柳簍、蒲包、草包裝土奠基,將九龍港海堤由外向內逐步填塞,工程取得明顯進展。在筑堤受挫期間,本來就反對修堤的一些地方保守勢力上疏朝廷,要求廢止工程。宋仁宗委派淮南轉運使胡令儀實地勘查,審議工程是否可行。胡令儀經(jīng)過勘查,贊同范仲淹的修堤主張,力主繼續(xù)修堤。
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母喪離任回原籍,行前留書張綸,言恢復海堰之利。在胡令儀支持下,張綸奏請朝廷,知泰州以總其役,獲仁宗批準。天圣五年(1027年)秋,宋仁宗委派張綸兼任泰州知府,督率兵夫重新興筑海堤,于次年春竣工。海堰總長143里,高一丈五尺,頂寬一丈,跨通、泰、楚三州。海堰完工后,沿線田地恢復耕種,3000多戶流亡者扶老攜幼陸續(xù)回鄉(xiāng),農(nóng)事、鹽課兩得其利。因首倡筑堤者為范仲淹,竭力請奏者為胡令儀,親役至竣工者為張綸,人們在西溪等地修建“三賢祠”以示紀念。后人為頌揚范仲淹功績,將該堤稱為“范公堤”。明末清初詩人吳嘉紀《范公堤》詩云:“茫茫潮汐中,礬所沙堤起。智高敵洪濤,胼胝生赤子。西騰發(fā)稻花,東火煮海水。海水有時枯,公恩何日已?!?/p>
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從睦州(今浙江桐廬)移治蘇州。當時正值蘇州久雨成災,“湖溢而江壅,橫沒諸邑”,災民逾10萬戶。姑蘇四郊地勢低洼,受太湖納數(shù)郡過境之水影響,湖河泛濫,橫沒諸邑,水災更重于其他州郡。
范仲淹上任蘇州知州后,立即察訪水道,分析水患形成原因,吸取前人治水的經(jīng)驗教訓。以往蘇州遇到水災,以加高加固圩堤為主,堵多疏少,遂使河床逐年淤高,而太湖地區(qū)排水多以開浚松江入海為主。范仲淹分析蘇州的地形、地貌和水勢特點,還前往昆山、常熟等地實地考察,對以往治水利弊作全面探究,提出疏浚入江、入海各水道,把蘇州積潦分兩路疏泄,“不惟使東南入于松江,又使東北入于揚子江與海”,即疏浚白茆江等五河,導太湖水入江海的方案。在治水過程中,范仲淹親臨施工現(xiàn)場,監(jiān)督疏浚工程。他提出通江達海港浦的新導之河,需設置擋潮閘,以收“常時御潮防淤,旱時蓄水溉田,澇時開閘排水”之功效。清光緒《常熟·昭文兩縣合志》載:“范仲淹于福山置閘,依山麓為固,舊址今尚存,人名曰范公閘?!苯?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解除水患,保障了蘇、常、湖、秀四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之后,范仲淹要求每年入秋后,州水利官員將第二年應開筑的河渠、堤堰、陂塘之類,預先實地調查清楚,做好詳盡計劃,以便春季動工興役?!叭绱瞬唤^,數(shù)年之間,就可農(nóng)利大興”。元代任仁發(fā)在其《水利集》中稱贊:“范文正公,宋之名臣,盡心于水利,嘗謂修圩、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三者備矣,水旱豈足憂哉?”范公倡導“修圩、浚河、置閘”的治水方略,成為后人治理蘇州水網(wǎng)圩區(qū)的重要借鑒。范仲淹在蘇州治水的經(jīng)驗,后來成為“慶歷新政”的重要內容。他在呈皇帝《條陳十事》中,具體論述在蘇州治水之體會,認為這是“養(yǎng)民之政,富國之本”。
范仲淹一生熱心教育,培育人才。每到一地任職,他必建學興教,惠澤鄉(xiāng)民。任蘇州知州時,他把自己所得南園之地建為“義學”,希望“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范仲淹聘請胡瑗“為蘇州教授,諸子從學焉”;同時給孫復寫信,邀請他到蘇州“講貫經(jīng)籍,教育人材”。他還屢次奏請立郡學,得到歐陽修等朝中重臣的支持,終使朝廷頒發(fā)州縣立學的詔書。蘇州有郡學,自范仲淹始。東南學術之盛,自蘇州建學始。范仲淹對宋代書院的興起,有開創(chuàng)奠基之功。
范仲淹在蘇州為官只有一年多時間,時間雖不長,但他留下了不少描寫蘇州的詩詞,表達對蘇州的無比熱愛。比如《蘇州十詠》,詩人用十首詩贊美蘇州十處歷史人文景點,其中有靈巖寺、伍相廟、太湖、觀風樓、木蘭堂、洞庭山等。其三《洞庭山》寫道:“吳山無此秀,乘暇一游之。萬頃湖光里,千家桔熟時?!贝嗽姽舶司?,這里所引為前四句。首聯(lián)以散文筆法起詠,寫吳地之山多俊秀,洞庭山在吳山中最秀美。頷聯(lián)寫所見美景,抓住太湖之大與橘子之多,詩中用“萬”和“千”來表現(xiàn)。這里是寫實,太湖三萬六千頃,說“萬”并不為過;東西洞庭山漫山遍野房前屋后栽滿橘樹,說“千家”也是事實。這句從大處潑墨,濃重開豁,頗有氣勢。
景佑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用人失當,呂夷簡反訴范仲淹“越職言事”,被貶出京城。景佑四年(1037年)十二月,他從饒州(今江西鄱陽)調任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知州。在潤州期間,范仲淹關心百姓生活,為民辦了許多實事。他見東門關河兩岸行人來往不便,便修建了一座橋,名曰“清風橋”。后人為紀念范仲淹,遂稱此橋“范公橋”。
任潤州知州期間,范仲淹立郡學,邀請李覯前來講學。李覯是北宋著名思想家,博聞強識,為“一時儒宗”。范仲淹稱他“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為拯救北宋“積弱積貧”的局面,李覯寫《富國策》、《強兵策》、《安良策》等篇章,闡述比較進步的歷史觀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與范仲淹的政治主張相一致。范仲淹把志趣相合的李覯請來潤州教學,給當?shù)貛碜饚熤亟痰娜宋臍庀?。后來,到了慶歷年間,范仲淹更將他在蘇、饒、潤一帶興學育士的做法,作為新政的一項重要改革內容推向全國。
范仲淹被潤州這座城市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賦詩大加贊美。其中,《京口即事》一詩寫道:“突兀立孤城,詩中別有情。地深江底過,日大海心生。甘露樓臺古,金山氣象清。六朝人命薄,不思此升平?!贝嗽妼鹕剿戮吧南胂笃嫣?,氣勢磅礴,金山屹立于江流中的形象描寫得十分生動。此外,范仲淹在潤州還有《送識上人游金山登頭陀巖》、《寄潤州龐籍》、《將赴南徐任游茅山》等詠景述懷的多篇詩作。如果沒有熱愛潤州的情懷,寫不出這些詩篇。范仲淹詩詞文章俱佳。在潤州時,他編纂前期創(chuàng)作的一些文學作品,取名《丹陽集》。潤州甘露寺中存有范仲淹的一塊刻石,刻錄的是唐代名相李德裕的傳記。李德裕曾在潤州任刺史和浙西觀察使多年,多有善政。李德裕是范仲淹尊崇的前賢之一,他贊頌其“才大名高”。
岳陽樓最初是唐開元中書令張說所建,宋代由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重建。滕子京建樓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被貶在鄧州(今河南鄧州)。他沒有到過岳陽,《岳陽樓記》中對岳陽樓景色的描寫完全出諸想象。作為千古名篇,《岳陽樓記》通篇僅368字,敘事簡潔,文思高遠,由景入情,引人入勝,而尤為人傳誦者,是文末所說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皇祐三年(1051年),范仲淹移任山東青州。次年(1052年)正月,又移知潁州(今安徽阜陽)。但趕到徐州后,他已重病不起。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長逝,享年64歲。死前給朝廷上《遺表》,只字未提家事。
范仲淹死訊傳開,朝野上下一片哀痛聲。凡他從政過的地方,老百姓紛紛緬懷其功德,為他建祠畫像。宋仁宗追加范公為兵部尚書,謚文正,并親書“褒賢”之碑。紀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富弼在《范文正公墓志銘》中說他“殮無新衣,友人醵資以奉葬”。朱熹稱贊他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