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萍
因為不是“自然醒”
早起后心情不爽的人真是太多太多,周圍的年輕朋友們十個里九個表示自己有起床氣。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問題要從睡眠周期說起。醫(yī)生表示,人們的睡眠狀態(tài)可分為非快動眼睡眠相(NREM)和快動眼睡眠相(REM),前者根據(jù)睡眠深淺和腦電波的不同,又可分為淺睡眠期和深睡眠期。正常睡眠結(jié)構(gòu)是先出現(xiàn)淺睡眠期,然后睡眠逐漸加深出現(xiàn)深睡眠期,之后又變淺,進入REM,完成一個周期;然后又逐漸加深,變淺進入REM,一般正常睡眠結(jié)構(gòu)由上述4-6個周期組成。
被鬧鐘吵醒,意味著不是“自然醒”,正常的睡眠結(jié)構(gòu)被打亂。被鬧鐘吵醒后心情是否惡劣,惡劣的程度如何,就與在哪個睡眠周期中的哪個階段有關(guān)。如果睡得很晚,睡眠時間短,從深睡眠狀態(tài)被叫醒,這個時候身體疲勞和精神疲勞尚未充分緩解,心情會很惡劣;如果從REM期被叫醒,因REM往往是做夢的階段,且這個階段的夢境往往比較生動,從美夢中被叫醒,心情當然不好。
有時候,我們會按住或點擊“小睡”按鈕,想要再安靜地睡個幾分鐘。就睡幾分鐘而已,你是這么想的。當然可能不止幾分鐘。表面看起來你只是讓自己花幾分鐘清醒清醒,但實際上你所做的是讓起床變得更困難、更拖延。假如你還真又睡著了,那你很有可能讓大腦又一次進入睡眠周期的前半期,這是叫醒你的最壞時刻。
醒得越猛 睡眠慣性越大
猛然醒來或醒得太早帶來的后果之一是“睡眠慣性”,也稱睡眠惰性,是指喚醒后立即出現(xiàn)的暫時性的低警覺性、迷惑、行為紊亂和認知能力、感覺能力下降的狀態(tài)。
醒得越猛,睡眠慣性越大。就連找到電燈開關(guān),把燈打開之類的簡單任務,都會顯得好復雜。于是乎,這時候做出的決定既不理智又不理想。
對大多數(shù)人來講,“睡覺睡到自然醒”都是一件奢侈的事兒。因為上課、上班等社會事務不能遲到而設(shè)定的起床時間,總是與身體的覺醒時間不一樣,慕尼黑大學的時間生物學教授羅內(nèi)伯格把這個時間差叫做“社交時差”。就在最近,羅內(nèi)伯格根據(jù)65000多人的數(shù)據(jù)做出了新的估測,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有嚴重社交時差,自然醒的時間與社交強制的起床時間平均有2小時以上的差距。有69%的人社交時差稍輕,也起碼有1小時。
而這大部分是由錯位的褪黑素表達水平造成的,在目前的社交時差情況下,褪黑激素總是要到起床2個小時后而不是還睡著的時候消退。要是我們能慢慢醒,不靠鬧鐘鈴聲只靠日夜節(jié)律、生物節(jié)律的慢慢醒,或許是對抗睡意蒙眬的大腦的最佳防守。
對抗睡眠慣性,醫(yī)師給出了四條建議:
1.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盡量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順應生物鐘去睡眠(一般安排在夜間睡眠)。一般來說這種生物節(jié)律的打亂可自行調(diào)節(jié)過來;若嚴重影響了社交,可去睡眠??漆t(yī)師就診,考慮使用褪黑素。
2.預防性小睡。生物節(jié)律中有兩個最佳睡眠的高峰期(凌晨03:00-06:00,下午2:00-5:00),此時睡眠效率最佳,如果預期到第二天要早起(意味著睡眠將不充足),建議預防性小睡安排在這兩個階段。
3.增加光亮度,讓自己的睡眠時間與自然光的明暗模式同步,那起床就會變得非常輕松。
4.給自己來點食物或飲料,如茶、咖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