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慈善中的“自愿”——以常州高校大學生為對象的檢驗

      2014-05-25 03:09:58楊琳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
      關鍵詞:困苦行為主體民事行為

      楊琳

      (常州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江蘇常州 213164)

      公眾公益慈善行為是現代文明的重要表征,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公益慈善行為是人類社會傳遞溫暖、表達愛心的重要途徑和媒介,也是公民責任與奉獻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fā)展慈善事業(y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jié)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社會福利制度,支持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做好優(yōu)撫安置工作。”胡錦濤總書記在接見出席中華慈善大會的代表時強調“慈善事業(yè)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yè)”[1]。這些重要論斷,充分表明了慈善在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等各項工作中的重大意義,也為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按壬啤敝x,是出于仁愛之心幫助困苦而有需要的人。慈善有兩個基本元素:仁愛和自愿捐贈。因而,以自愿捐贈為基礎的慈善總是民間性的,慈善本質上是民間自發(fā)和自愿的善舉[2]。慈善是一種道德活動。作為道德活動,慈善必須遵守自愿原則[3],自愿性是慈善事業(yè)的固有屬性[4]。

      筆者認為,慈善中的自愿,是指在經濟方面具有自由支配能力的主體基于自覺認識后作出的自主決定。因而判斷某一慈善行為是否自愿,應當考慮三個因素:自由支配、自覺認識、自主決定。其中,“自由支配”為慈善行為中“自愿”的客觀條件,“自覺認識”為“自愿”的意識因素,“自主決定”為“自愿”的意志因素。

      一、自由支配

      作為“自愿”的客觀條件,自由支配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支配能力、支配可能、支配后果。

      (一)支配能力

      支配能力是指慈善行為主體直接決定某物用于某處的自身能力。支配能力類似于民法中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又與民法中的民事行為能力相區(qū)別。

      首先,慈善行為主體的支配能力與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密切關聯(lián),應要求實施的慈善行為需與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相匹配。

      對自然人而言,作為慈善行為主體必須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這包含三層意思:其一,就無民事行為能力的自然人而言,不具有慈善行為的支配能力,因而不得被要求作出慈善行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被要求作出的慈善行為無效。例如,幼兒園的就讀兒童及年齡低于 10周歲的小學生,均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因而不得要求他們作出慈善行為。目前,我國不少幼兒園、小學要求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兒童“奉獻愛心”,盡管這樣的舉措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但實際上并不合適。如果出于教育這些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兒童的目的,可以要求兒童的監(jiān)護人到場參與或者取得其監(jiān)護人的書面認可,以便對兒童的慈善行為的效力予以認定。其二,就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而言,其只能在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范圍內實施慈善行為。超出其年齡、智力范圍的慈善行為,需得到其監(jiān)護人的同意。其三,就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而言,具有完全的支配能力。因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慈善行為,不可能因為不具有支配能力而被認定為無效。

      對單位而言,單位必須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的組織,能夠獨立地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

      其次,支配能力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事行為能力。支配能力雖與民事行為能力密切關聯(lián),但并不完全等同于民事行為能力。在慈善行為中,慈善行為主體以行為當時自身能力實施的慈善行為一經實施即告消耗的,不得以慈善主體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或不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為由,要求支付對價或者要求退還。比如,小學生以自身之力扶起倒地老人或者將自己攜帶的食物與饑餓之人分享,小學生的監(jiān)護人不能以小學生不具有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為由,要求支付報酬或者要求退還與食物價值相當的財物。在判斷是否“以行為當時自身能力實施的慈善行為一經實施即告消耗”時需要把握兩個方面:其一,“行為當時”必須是在慈善主體實施慈善行為的時刻已經擁有的支配能力,而不能是憑借其他條件獲得的能力。舉例說明,如果一個8歲的小孩用隨身攜帶的500元現金購買食物,并將食物發(fā)放給若干災民食用。由于支配該 500元現金是該小孩當時已經具有的支配能力,因而小孩的父母不得以小孩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由要求受接濟的災民退還現金或者主張購買食物的行為無效而要求售賣食物的商店退款。相反,小孩當時并未攜帶現金,而是通過向他人借款500元購買食物發(fā)放給災民食用,在此情形下,小孩的父母可以小孩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借款行為無效或者主張買賣行為無效,也即實際上否認了小孩實施的慈善行為的效力。其二,“消耗”是指法律意義上的消耗,而不是僅指自然意義上的消耗。法律意義上的消耗包括自然意義上的消耗,如果某個物品在自然意義上消耗了,在法律層面自然也消耗了。但法律意義上消耗的范圍要大于自然意義上的消耗。在前面用500元購買食物的例子中,購買食物的現金雖然依然存在,但在法律意義上該500元現金已經因為購買食物而得到消耗。

      (二)支配可能

      支配可能是指慈善行為主體直接決定某物用于某處的客觀可能性。支配能力屬于自由支配的主觀能力,而支配可能則屬于支配自由中的客觀能力或者說慈善行為主體所掌握的客觀物質條件。慈善主體雖具有支配能力,但如果不具有相應的客觀物質條件,也不可能進行自由支配。支配可能顯然僅指慈善主體享有處分權之物,對慈善主體不享有處分權的物品,如所有權屬于他人的財物或者代為他人保管的財物,慈善主體不具有支配可能。在把握支配可能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于共有財產的支配,應當取得共有人的同意。比如說夫妻一方準備用夫妻共有財產進行捐贈,那么捐贈人應當取得夫妻另一方的同意,沒有取得夫妻另一方的同意,該捐贈行為無效或者部分無效。詳言之,對于不可分割之物,捐贈行為無效,或者只有在對不可分割之物予以處理后,配偶一方才可以捐贈其享有的份額;對于可分割之物,配偶一方僅可以捐贈其所享有的份額。

      第二,對于附條件的支配可能,在條件成就時支配可能才完全具備。比方說,某人用下個月的工資進行慈善捐助,那么只有在領取該月的工資后,該慈善主體才具有支配可能。如果因為用人單位取消發(fā)放該月工資,那么該慈善主體就喪失了實施慈善行為的可能。

      第三,對于須經批準、須經同意的支配可能,在獲得批準或者同意后才完全具備支配可能。比如按照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用公司財產進行捐助必須獲得股東會批準的,只有在股東會批準后,該公司才具備支配可能。對于限制民事權利人而言,超過其年齡、智力范圍的處分行為,須征得其監(jiān)護人同意后方才取得完全的支配可能。

      支配可能是判斷慈善行為是否自愿的一個重要內容,因為不具有支配可能,也就不具有自由支配的能力。要求不具有支配可能的人實施慈善行為,實際上違背了慈善作為道德活動的本質,其后果是或者導致慈善行為實施者因為實施慈善行為而致自身身處困境;或者導致后果轉嫁——不愿意實施慈善的人最終承擔了慈善行為的后果,如幼兒被要求實施捐助而未征得監(jiān)護人同意,該慈善行為實際上轉由幼兒的監(jiān)護人承擔;或者導致利害關系人的權益受損。如此等等,這些其實都是慈善事業(yè)根本反對的。

      (三)支配后果

      支配后果是指慈善行為主體實施慈善行為后,不能直接影響與慈善行為有利害關系的人,不能直接影響利害關系人行使相應權利,不能便利慈善主體逃避履行法定義務。對此,我國法律有相應規(guī)定。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規(guī)定,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如果慈善主體捐贈其財產但剝奪了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的遺產份額的,該捐贈行為即部分無效;《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guī)定,因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也規(guī)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前一年內,債務人無償轉讓財產的,管理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二、自覺認識

      自覺認識是指慈善行為主體對慈善行為的性質及慈善行為的目的有全面、充分的認識。自覺認識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認識內容,即慈善行為主體應當認識什么;其二是認識程度,即慈善行為主體在認識發(fā)生時對認識內容達到什么樣的程度。自覺認識是自愿的意識因素,意識是自愿的基礎,沒有意識,自愿就喪失了前提。

      (一)認識內容

      自覺認識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對慈善行為性質的認識,另一方面是對慈善行為效果的認識。

      對慈善行為性質的認識,是指慈善行為主體認識到自己是在對處于困苦而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所謂處于困苦,是指因為遭遇自然或者人為的災禍或者因為自身生理缺陷或者生存環(huán)境所導致的影響到正常生存、生活或者學習工作并且憑自身能力和條件難以立即克服的狀態(tài)。正因為身處困苦且憑借自身能力和條件難以立即克服,才需要他人的幫助。一般而言,對于身處發(fā)展困苦但不影響其正常生存、生活的情形,不屬于慈善所指的困苦,對于身處發(fā)展困苦。不應當由慈善行為或者慈善事業(yè)來解決,而應當由政府通過改善就業(yè)環(huán)境、增加就業(yè)機會等方式加以解決。對于因為家境一般但因為需要高昂消費而遭遇的困難,如家境一般的小孩因為考上世界名校需要花費巨額學費而導致的困難,也不應納入身處困苦的范圍。所謂提供幫助,是指能夠直接去除困苦或者減輕困苦的物質或者物質條件。盡管提供相應物質或者物質條件,能夠在精神層面給身處困苦的人提供支持和鼓勵,但單純精神方面的幫助,如祈禱和祝福,雖然也能夠給身處困苦的人一種精神方面的慰藉,不屬于狹義的慈善。

      對慈善效果的認識,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對誰、對什么事提供幫助,這也屬于慈善所必須遵循的意愿性原則的必然要求。因為每個慈善主體可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激發(fā)其實施慈善行為的激動點,因而慈善行為主體必然要認識到其救助的對象[5]。另一方面是救助行為的意義,也即慈善行為主體通過自己提供的幫助能夠去除身處困苦的人的困苦或者減輕其困苦。對救助行為意義的認識,直接影響到慈善行為主體決定提供幫助的形式和提供幫助的程度。例如,對于僅僅暫時處于凍餒處境的人,提供一定的衣物和食物就可能改善其生存條件,就不需要提供資金或者大量的資金。

      (二)認識程度

      自覺認識的程度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為認識能力,另一方面為認識條件。認識程度雖然為完全主觀的,但究竟達到什么認識程度,可以從認識能力和具備什么認識條件來加以判斷。

      就認識能力而言,是指慈善行為主體具有一定的對于好壞善惡的辨別能力并處于意識清醒的情形之下。辨別能力與慈善行為主體的年齡、智力及知識程度直接相關,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一般不具備必要的認識能力。這里有必要區(qū)分認識能力與慈善意識的異同。慈善意識必須從娃娃抓起,這樣才能培育濃厚的慈善文化,才能營造濃郁的慈善氛圍。但慈善意識的培育決不能與認識能力相混淆,因為雖具有慈善意識但不具有相應認識能力的人,是最容易遭遇騙局的。所以,強調認識能力并不意味著反對慈善意識培養(yǎng);恰恰相反,強調認識能力有助于推進慈善事業(yè)的純潔性,從而進一步強化慈善意識的穩(wěn)定性。原因很簡單,遭遇假慈善之名行詐騙之實的人,其慈善意識遭受的創(chuàng)傷是難以愈合的。在認識能力方面,還必須關注慈善行為主體的意識狀態(tài),對于處于醉酒、精神恍惚狀態(tài)的人,是沒有認識能力可言的。

      就認識條件而言,是指慈善行為主體獲取的有關慈善活動的信息量。慈善行為主體獲取有關慈善的信息,既可以是自己主動獲取,也可以是慈善活動組織者專門提供。有關慈善獲得的信息與認識內容具有一致性時,即達到了認識條件。如果慈善活動組織者有意隱瞞慈善活動的相關信息,或者僅對慈善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提供而影響到慈善行為主體對慈善行為形成全面、充分認識的,則均屬于認識條件未成就。

      三、自主決定

      自主決定是指慈善行為主體基于自由意志對身處困苦而有需要的人是否提供幫助以及如何提供幫助而作出的決定。自主決定是自愿的意志因素,意志是自愿的核心,沒有意志就無所謂自愿。自主決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意志自由,另一方面是救助自定。

      意志自由,是指慈善行為主體在決定是否提供幫助以及如何提供幫助時,在未受到外力干預的情形下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進行。由于慈善的本質是道德活動,道德活動是不能以外力干預的方式進行的,而必須依賴于慈善行為主體自身的選擇。對意志自由的情形我們不能一一列舉,但對于常見的意志不自由的情形卻可舉其一二——未提供慈善行為主體選擇可能的所謂慈善行為和進行精神強制的所謂慈善行為都是違反意志自由的。未提供選擇可能的情形,是指相關單位、部門未征求所屬員工個人意見而直接通過行政、管理手段代替相關個體作出決定的情形,諸如單位要求每一位員工按照工資的一定比例進行善款捐助或者擅自決定從工資中扣除一定金額繳納善款的行為。進行精神強制的情形,是指相關組織、單位甚至個體通過告知可能遭受一定的物質或者精神損害而迫使他人按照預設方案提供救助的情形,如將是否進行捐助與晉級、晉職、入黨、考核等掛鉤的行為,都屬于進行精神強制的行為。需要討論的是,實施引導甚至引誘的行為,是否屬于進行精神強制的情形。實踐中,不少單位、部門均存在通過教育宣傳的方式引導甚至引誘他人實施慈善行為的情形。盡管慈善事業(yè)拒絕交易,但慈善事業(yè)并不排斥一定程度的互利性。佛教正是基于因緣業(yè)報說主張“業(yè)有三報:一現報,現做善惡,現受苦樂。二生報,今生作業(yè),來生受果。三后報,或今生作業(yè),過百千生方受其報”而勸誡、引導人們向善、行善的[6],因而通過宣傳善舉能得到好報的行為,是已經被廣泛接受并長期實行的,并不具有道德非難的可能性。也正因為如此,商業(yè)慈善已經成為慈善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商業(yè)慈善的人或者希望通過實施善舉獲得好評好報的人,完全沒有必要擔心他人質疑自己的動機而產生心理壓迫與緊張,因為追究慈善動機的純粹性其實是道德層面的“潔癖”[7]。

      救助自定是指慈善行為主體自行決定救助形式、救助強度及救助對象。自主決定不僅體現在慈善行為主體具有自由意志,而且體現在慈善行為主體能夠自行決定救助形式、救助強度以及救助對象方面。救助形式是指慈善行為主體以現金、實物或者通過提供勞動等方式進行救助。救助強度,是指慈善行為主體提供多大程度的救助。救助對象是指慈善行為主體決定對誰進行救助。當然,強調救助自定是以保證救助的便捷性和實效性為前提的,如果救助方式、救助對象的選擇有違救助的便捷性和實效性,雖然不能被批判為“偽善”,但終究難以實現救助目的。

      四、實證檢驗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學生不僅是當下慈善事業(yè)的主力軍,也關系到我國未來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走向,因而以“自愿”為視角考察我國目前高校慈善活動的組織,對我國的慈善事業(yè)大有裨益。

      (一)研究過程

      本實證研究采用自編問卷《當代大學生公益慈善意識調查問卷》。該問卷經過嚴格的信、效度檢驗?!懂敶髮W生公益慈善意識調查問卷》有31個題項,包含三大塊內容:一是被調查學生的人口學特征,如年級、性別、政治面貌等;二是公益慈善行為,如捐贈額度、捐贈方式等;三是公益慈善意識,如對捐贈形式的了解、捐助動機等。問卷a系數為0.871,表明題項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可以進行施測。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對常州8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測試。共發(fā)放問卷2 500份,回收有效問卷2 397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為95.88%。其中:在性別水平上,男1 222人(51.0%),女1 175人(49.0%);在政治面貌上,中共黨員162人(6.8%),共青團員2 201人(91.8%),民主黨派和群眾34人(1.5%);在學歷層次上,??粕?74人(32.3%),本科生1 412人(58.9%),研究生211人(8.8%);在專業(yè)背景上,理工農醫(yī)類796人(33.2%),人文社科類459人(19.1%),藝術類31人(1.3%),管理類964人(40.2%);在家庭所在地上,來自城市的學生934人(39.0%),來自農村的學生1 463人(61.0%);在家庭經濟狀況上,較富裕家庭 94人(3.9%),一般家庭1 998人(83.4%),困難家庭305人(12.7%);在平均月消費額度上,1000元以下1 751人(73.0%),1 000~1200元614人(25.6%),1 200元以上32人(1.4%);在生活費主要來源上,父母提供 2,244人(93.6%),獎助學金 33人(1.4%),勤工儉學或兼職120 人(5.0%)。

      對所測試數據進行必要的刪減后,運用SPSS1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二)檢驗結論

      通過對常州市8所高校2 397名大學生的調查可知,90.94%的大學生參加過公益慈善活動,多數大學生已具有正確和積極的公益慈善意識,93.7%的大學生把公益慈善視為每一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公益慈善事業(yè)奉獻自己的微薄之力。這表明公益慈善的觀念在大學生中已深入人心。

      調查顯示(見表 1),大學生的主要慈善方式是捐贈,所占比例為82.56%,其次是志愿者服務,所占比例為52.32%,敬老助殘和扶貧濟困分列三、四位。與此相對應,90.94%的大學生參加過公益慈善活動,只有 3.54 %的大學生從未參加過公益慈善活動。而其中近七成的大學生沒有做過義工,可能是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大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做義工亦未形成社會風氣,他們更愿意接受捐贈的方式。在捐贈方式上,70%的大學生通過慈善組織進行捐贈,30%采用直接捐贈給受助人的方式。這與我國主流的捐贈模式是一致的,捐贈個體為了方便省事,直接把善款善物委托給慈善組織。在最高捐贈金額上,捐贈金額在50元以下的為36.84%,捐贈金額在51~100元的為52.5%,其中49%的大學生捐贈金額為100元,捐贈金額在100元以上的為8.6%。由于大學生的生活費用主要由父母提供,平均月消費額度也集中在1 000元以下,而且大多數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因此,這樣的捐贈金額也比較符合大學生的實際經濟狀況。綜上所述,當代大學生是富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一代,具有較高的公民道德素質,他們希望在公益慈善事業(yè)上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從公益慈善活動組織者來看,88.3%的公益慈善活動是由學校組織的,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在大學校園內,這與捐贈方式的調查結果是相互印證的。

      表1 大學生的捐贈行為

      在捐贈意愿方面(見表2),有75.6%的大學生表示參加工作后會參加公益慈善活動,15.4%的大學生明確表示參加工作后也不會參加公益慈善活動。這種對公益慈善的消極態(tài)度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捐贈動機方面,接近九成的大學生是為了扶貧濟困,但是也有5.6%的大學生屬于非自愿,任務攤派。這說明大學生的捐贈動機還是幫助他人,傳遞愛心,承擔責任。但是我們也不容忽視這種現象,有5.6%大學生的公益慈善捐贈并非出于自愿,而是任務攤派,或許他們受到輿論、組織或者同伴的壓力不得以而為之,這也說明大學生的捐贈行為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在對公益慈善活動的認識上,93.7%的大學生認為每個公民都應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4.4%的大學生認為公益慈善活動是有錢人應該做的事,也有1.3%的大學生認為公益慈善活動與自己無關。這說明大學生總體上已具有積極而正確的公益慈善意識。

      在捐贈知識方面,有 72.4%的大學生不清楚學校有公益慈善類組織,知道學校有公益慈善類組織的大學生僅僅為 23.4%。而詢問學校有哪些具體公益慈善組織時,只有不到3個公益慈善組織被大學生所了解,絕大多數公益慈善組織不為人知。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大學生并不關心公益慈善組織,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公益慈善組織宣傳力度不夠,未能讓公眾(包含大學生在內)了解公益慈善組織和公益慈善事業(yè)。

      88.3%的大學生公益慈善活動是由學校組織的,表明大學生公益慈善活動的自主性和自覺性還不夠。在大學生中,做義工還沒有蔚然成風,與英美發(fā)達的學生義工傳統(tǒng)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暴露了我國公民教育的缺陷。同時不可忽視的是,仍有少數大學生公益慈善意識淡薄消極,不愿意承擔起一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這其中既有外界環(huán)境負面信息(如郭美美事件)的影響,也與公益慈善組織不為大眾所熟知和理解有關。

      (三)幾點建議

      以“自愿”為視角,對高校組織慈善活動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高校慈善宣傳有待常態(tài)化。由于目前高校學生往往是在發(fā)生重大天災人禍的情形下才參與學校組織的慈善活動,反映高校對慈善事業(yè)的宣傳尚未常態(tài)化,而慈善意識的培養(yǎng)、慈善氛圍的營造顯然非一日之功。在突發(fā)天災人禍時即刻組織慈善活動,可能會遭受違反自愿的指責。

      第二,高校慈善教育有待多樣化。目前高校學生慈善知識的欠缺、捐贈意愿的薄弱、了解慈善的不足,反映高校慈善教育形式的單一,因而高校慈善教育的內容與形式均有待豐富,因為慈善知識的掌握也是自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高校慈善方式有待多元化。由于高校學生的經濟狀況、家庭背景千差萬別,如果僅強調捐贈現金,不僅有攤派的嫌疑而有違慈善的本質,而且實際上剝奪了部分學生實施慈善行為的機會——沒有機會也就談不上自愿,甚至因為貧困學生未能參與慈善活動而加劇其自卑感。因而提供多種類型的慈善行為實施機會勢在必行。

      [1]朱巍巍.胡錦濤: 慈善事業(yè)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崇高事業(yè)[J].中國民政, 2012(3): 20.

      [2]李云, 陳世柏.海外移民慈善捐贈行為的系統(tǒng)構成及其運行[J].求索, 2013(9): 266?268.

      [3]任建東.作為道德范疇的慈善與慈善事業(yè)[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4): 7?8.

      [4]賈樂芳.慈善文化的學理難題[J].學術界, 2013(9): 143?145.

      [5]任建東.作為道德范疇的慈善與慈善事業(yè)[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4): 7?8.

      [6]解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慈善意識考量[J].社科縱橫, 2013(10): 145.

      [7]賈樂芳.慈善文化的學理難題[J].學術界, 2013(9): 143?145.

      猜你喜歡
      困苦行為主體民事行為
      父母能要回被7 歲小孩賣掉的手表嗎
      父母能要回被7歲小孩賣掉的手表嗎
      前夫病逝,必須按照公證遺囑繼承遺產嗎
      伴侶(2021年5期)2021-06-08 11:00:33
      父親(新韻)
      會計政策選擇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解釋架構
      財會月刊(2018年9期)2018-03-28 18:34:01
      財政違法行為及監(jiān)督的演化博弈分析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訴訟離婚代理問題探究
      法制博覽(2018年30期)2018-01-22 15:30:48
      困苦本是尋常事
      網絡政治參與相關問題辨析
      人民論壇(2016年14期)2016-06-21 10:28:34
      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
      朔州市| 霸州市| 灵石县| 克山县| 清镇市| 会理县| 灌云县| 阿拉善右旗| 和硕县| 新和县| 营口市| 汪清县| 临猗县| 马公市| 噶尔县| 南川市| 平南县| 惠东县| 盐城市| 景谷| 建始县| 广河县| 马鞍山市| 前郭尔| 竹山县| 克什克腾旗| 永和县| 拉萨市| 建德市| 乐至县| 温泉县| 舒兰市| 耒阳市| 会东县| 达拉特旗| 淮南市| 英吉沙县| 虹口区| 平罗县| 永修县|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