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例
某天,7歲的小王途中走進一家二手商店,在其父親老王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父親送給他的一塊價值1000元的電子手表以600元的價格賣給了二手商店,準備第二天購買游戲機。晚上,小王回到家后心里既內疚又害怕,于是向父母坦陳了一切。請問,小王的父母能夠要求二手商店退還該手表嗎?
法 條
《民法典》法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第20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
第144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解 讀
根據(jù)《民法典》規(guī)定,自然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具備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所謂民事行為能力,本質上是一種意思能力,即理智地形成意思的能力,包括理解、辨識從事的民事活動的性質、內容、后果以及相關交易風險的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分辨能力。根據(jù)民事行為能力的有無、強弱,《民法典》將民事主體劃分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三類。其中,最常見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而8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原則上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至于18周歲以上的成年人通常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為了更好地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民法典》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由他們的法定代理人代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其獨自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
具體到本示例中,由于小王只有7歲,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所以小王將價值1000元的手表賣給二手商店這一行為是無效的。對此,小王的父母可以以小王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由,要求二手商店退還手表。當然,小王的父母也需要返還二手商店支付給小王的600元價款。
(來源:《民法典與百姓生活100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