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翠紅
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將平衡計分卡和主成分分析法結合起來應用于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評價中,致力于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適合中小學的教育技術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希望能夠便于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評價工作的開展。
一、前言
近幾年,我國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建設走上了快車道,但資金與人力的大投入與應用效果的低產(chǎn)出已經(jīng)成為當代我國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的焦點矛盾。基于此,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平衡計分卡(BSC)和主成分分析法結合起來應用于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評價中,致力于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適合中小學的教育技術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希望使相關部門便于宏觀把握中小學校教育技術信息化現(xiàn)狀,較好處理規(guī)模速度與質量效益的關系。
二、基于BSC建立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1、平衡計分卡的引入
平衡記分卡是以組織戰(zhàn)略為核心,協(xié)助將戰(zhàn)略落實到運作中的一項戰(zhàn)略績效評價管理工具。它包含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和成長四個維度,它們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存在一種內在因果關系。財務維度是組織的終極目標,它的實現(xiàn)必須以其他三個內在驅動維度的實現(xiàn)為前提。
平衡記分卡可以系統(tǒng)考察中小學信息化與學校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之間的協(xié)同效果,能夠跟蹤中小學信息化發(fā)展的全過程,可以糾正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對中小學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做出及時調整。因此,本文選擇了平衡記分卡作為構建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方法。
2、基于BSC建立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通過對各類信息來源的資料收集,本文結合我國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特色,根據(jù)BSC的基本思想,構建了基于平衡記分卡的中小學教育技術信息化績效評價指標層級體系。
(1)、財務維度。財務維度主要反映評價主體在戰(zhàn)略實施過程中的增長、利潤率以及風險率.而對于中小學校來說,其具體指標包括基礎設備經(jīng)費投入比例、教學資源建設經(jīng)費投入比例、信息技術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程度、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教學效果以及學生使用數(shù)字資源增強學習的情況。
(2)、內部流程維度。內部過程維度考察為實現(xiàn)總體戰(zhàn)略目標的一系列活動,主要包括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三個方面。具體包括學校領導重視程度、學校信息化建設規(guī)劃情況、教師計算機擁有比例、學生計算機擁有比例、教室多媒體等設備的配置比例、校園網(wǎng)絡系統(tǒng)覆蓋率、掌握信息化教學技能的教師配備率、信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配備率、信息化管理制度健全程度、設備的維修頻率。
(3)、客戶維度??蛻艟S度反映評價主體創(chuàng)造價值和實現(xiàn)差異化的效果,也即中小學信息化服務在滿足師生學習需求時達到的水平,可概括為相關人員參與度、滿意度和支持度三大方面。具體包括信息化設備使用率、信息系統(tǒng)使用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率、教務教學管理信息化程度、家長和社區(qū)借助信息技術參與學校管理的程度、師生對信息化設備的滿意度、師生對信息化管理系統(tǒng)的滿意度以及教生對信息化教學的支持度。
(4)、學習與成長維度。學習與成長維度主要衡量評價主體是否注重于保持不斷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所以學習與成長維度具體指標為:新技術與新設備的更新程度、新技術與新設備的經(jīng)費投入、員工學習能力、人員培訓的經(jīng)費投入、信息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與專業(yè)培訓比例、教師參與信息化教育培訓比例。
三、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完善
1、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主成分分析法(PCA)是利用降維的思想把多個指標轉化成少數(shù)幾個指標,并使這些較少且相互獨立的指標盡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指標的統(tǒng)計特性和信息量,是一種多元統(tǒng)計方法。這就是本文提出的基于BSC的主成分分析法的思想,即利用平衡記分卡原理將所有指標分成相關性較低的幾大類或維度,在各維度內部相關性很高的指標之間再進行主成分分析。
2、運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原因
我們將BSC法構建的指標體系中既綜合性強有能全面反映系統(tǒng)情況的指標稱為概要指標集,包括財務、顧客、內部流程、學習和成長四個維度。為了建立全面多樣的細化指標集,又要使指標個數(shù)不至于過多而計算繁瑣,有必要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對某一概要指標下的細化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通過提取細化指標的主成分作為概要指標,使得概要指標包含了所有細化指標的大部分信息。
3、指標體系的完善
通過對各概要指標下的細化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可以將這些細化指標進一步歸類,并根據(jù)評價結果最終確定評價指標體系。
主成分分析的結果可以分為三類:
3.1、概要指標下僅有一個細化指標,因此直接把細化指標作為概要指標的代表;
3.2、各細化指標的第一主成分的信息含量大于85%,表明第一主成分的信息含量較高,能基本反映各細化指標的信息,因此就用第一主城作為概要指標的代表進行計算;
3.3、各細化指標的第一主成分的信息含量小于85%,表明第一主成分的信息含量不高,不能基本反映各細化指標的信息,所以要對這個概要指標集中各個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如果概要指標包含兩個細化指標,則兩個細化指標相關性非常小,相關系數(shù)一般小于0.5,在這種情況下保留兩個細化指標,把這兩個細化指標都作為概要指標進行評價;如果含有三個以上細化指標,以此類推。
四、結論與展望
本文主要闡述的是如何運用平衡記分卡思想和主成分分析法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至于各指標的權重確定方法、數(shù)據(jù)取得與評分與具體的績效評價方法等問題,則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作者單位:肥西縣孫集中心校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