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是在必行,多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歷史教學講課力求抑揚頓挫,有吸引力;探究學生心理,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課堂當中;把握好課堂結構,增強課堂效果;把握好課堂結構,增強課堂效果。
關鍵詞:歷史教學;課程改革;方法和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123-01
當代初中歷史教學,面對著一波波的課改浪潮該何去何從是每一位初中歷史教師值得考慮的問題。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教學只要教師將課本知識準確的傳授給學生就行了,而現在隨著課程標準的調整,培養(yǎng)目標的改變,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的不斷變化,初中歷史教師如果還按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教學,顯然已經跟不上目前中學教育的要求了。那么,初中歷史教師該如何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呢?作為一名多年從事初中歷史教學的一線教師,下面就談談我自己的一點歷史教學的方法和感悟。
首先,講課力求抑揚頓挫,有吸引力。
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首要的媒介,也是和學生進行溝通的橋梁。作為授課教師要注重自已的語言,上好一堂歷史課,必須具備良好的語言素質,要使語言精煉、有穿透性,力爭做到幾句話說出之后即能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盡力做到講課語言的抑揚頓挫,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吸引住學生,才會產生良好的課堂效果。
其次,探究學生心理,將教育心理學運用到課堂當中。
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心理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把握各時期學生的心理變化,調整自己的授課風格來適應學生的心理需要,就能在教學工作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中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在心理上處于逆反期,心理的不穩(wěn)定往往導致他們行為的不穩(wěn)定,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只靠打壓來管理初中生,要把握他們的心理特征,循循善誘,這樣教學才能適應學生的心理,學生也才喜歡聽你的課。再次,把握好課堂結構,增強課堂效果。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聽后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fā)揮,如果現在還這樣上課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了,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代的課堂教學了。經過長期的探索和時間,我形成了一套讀--講---剖---感---練五環(huán)節(jié)的課堂結構。
1、讀:課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鐘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總整體上感知全文。
2、講:在的讀書的基礎上,選1—3名學生講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對學生在講述過程中出現的錯誤之處,請其他學生改正;其中,前兩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與表達能力,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現的平臺,真正讓學生變成學習知識的主動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使學生感到我學習我受益,我參與我快樂。
3、剖:剖析中考的考點,做到教學有針對性,同時要設置一系列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感到歷史知識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老古董,而是有生活樂趣的學科,讓學生在一系列的問題中輕松度過,對于積極參與回答問題的同學給予鼓勵(賞識教育),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讓學生鞏固知識,學會如何運用知識。
4、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感受所學的知識,對待知識,努力有自己的想法,即把知識生活化。也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有所感悟和認識,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史可以使人明智,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5、練:選擇典型題當堂訓練,以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課下要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以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
以上的教學模式符合感性—理解—鞏固—運用的教學認知規(guī)律,在教學實踐中效果非常好,這種教學模式也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
最后,歷史教學中要融入德育教育
歷史教學要注重德育教育,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中有情感的事件,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對祖國歷史的崇敬感、對為祖國的作出貢獻的歷史人物的敬佩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以上是我經過多年的初中歷史教學實踐得出的一點心得和感悟。多年來,歷史教學的課改步伐似乎遠遠落后在其它學科教學的后面,很多人認為歷史教學沒什么可改的,其實只要我們潛心去研究,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歷史教學改革同樣結出豐碩的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