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萌
某天下午六點,我們正在書城里閑逛,手機響了,某個班的QQ群里,小宇在問:“有誰看見浩文了?他媽媽正在找他,請他馬上跟他媽媽聯(lián)系。”
我當時想:這孩子,一定是玩起來忘了時間,過會兒就會乖乖回家吃飯的。
回家吃過晚飯后,八點了,QQ又響了,是浩文媽媽發(fā)的:“我還在找浩文,有看見他的同學跟我聯(lián)系。”
咦!這可不對了,都八點了。
浩文媽媽說:“早上他說要去同學家玩兒,帶了手機和iPad出門,后來樓下鄰居說,他好像弄掉了手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不敢回家?!?/p>
QQ群里,男生的家長紛紛互相打聽浩文有沒有去同學家,但是都沒有消息。這一算下來,已經(jīng)出門八九個小時了,真讓人著急。
我問浩文媽媽:“如果真丟了手機,他有沒有可能怕責備怕到不敢回家這個程度?”她說:“應該也不至于?!边@就讓人不安了,會出什么事兒呢?
班上同學說浩文的QQ登陸了的,但是沒回音,真是越發(fā)讓人著急了。家長們都覺得應該報警了。
從八點到十點,QQ群里七嘴八舌了兩個小時,有幾撥同學去附近的蘋果專賣店查看了(因為他說過要去換卡),但到處都沒他的人影兒。
到了十點,終于浩文媽媽跟大家報告:“他回家了,就是丟了手機,不敢面對我,所以跑出去了,去看電影了?!?/p>
KFC、網(wǎng)吧、工地,到處都找了,真沒想起電影院來。大家紛紛勸告他們早點兒休息,別責罵浩文,平安就好。
我從昨晚到今天,都在思考這件事兒。丟手機不是大事兒,但是出現(xiàn)了“危機”,父母不是第一個求助對象(甚至是第一個隱瞞對象),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還記得上學期,有一個女生在教室里發(fā)飆,我接到電話,趕去了教室,但是當事女生反復跟我說:“老師,我沒事兒,你走吧!我真沒事兒,你走吧!”雖然,她們剛剛把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掀翻了一地,門框也給撞壞了,明顯有事兒,但是很顯然,她們覺得“媽媽”“老師”都是“非我族類”,不僅不可以托付心事兒,反而是要嚴防死守的對象。
還有一次,孩子們參加生日聚會,半真半假喝起酒來,也半真半假發(fā)起酒瘋來,我接到電話,趕到現(xiàn)場,喝得暈頭轉(zhuǎn)向的女生還是那句話:“我沒事兒,老師,我真沒事兒!”旁邊她的閨蜜欲言又止:“她煩心,她……”接著就吞吞吐吐地不說了。過一會兒,女主角接到了媽媽的電話,立刻恢復清醒,大舌頭也捋直了,甜蜜地說:“媽媽啊,我們玩好了,我在肯德基等你來接我,還有半小時啊,好,我在肯德基等你。”我問她:“媽媽會發(fā)現(xiàn)你喝過酒嗎?”她回答:“沒事兒,過半小時就看不出來了?!?/p>
在學校里這么多年,看到過很多小孩兒,在父母老師面前是一個樣兒,在同學朋友面前是另外一個樣兒。有時候孩子出了狀況,跟家長聯(lián)系時,當媽媽的甚至會大吃一驚,說從沒想到自己的孩子會做這樣的事情,說這樣的話。
其實,小孩兒是很敏銳的,如果父母只接受自己表現(xiàn)好、令人滿意的一面,那么他在父母面前就只展現(xiàn)這一面。因為當他表現(xiàn)不夠好,不能令父母滿意時,父母的態(tài)度是讓他難以接受的,可能出現(xiàn)的呵斥、指責、冷臉冷言會讓他很不舒服,人的天性趨利避害,所以他要努力去逃避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那么,就做“喜鵲”吧——報喜不報憂,這樣自己舒服一點兒。
所以,這值得我們做父母的去反思——我們是否給了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乖(這是前提條件),我臉色好,給你擁抱,這是有條件的愛;孩子不乖,表現(xiàn)不佳,我也臉色好,擁抱你,然后我們一起來解決出現(xiàn)的麻煩,這是無條件的愛。
如果孩子在無條件的愛中長大,那么家就是港灣,任何時候都可以???,不會有隨時關(guān)閉的情況,那么當他有了任何危機,他都可以毫無顧慮地回來,這時候,父母就是他堅強的后盾。
在生活中,我看到的情況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機會去了解上面的常識,我們憑本性(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養(yǎng)育孩子,而且如果性子急躁一點兒,對于孩子的呵斥就會更多一點兒,接納就更缺乏一點兒。很多時候,性子急的人,脾性如風,說的時候噼里啪啦,話一說完,火氣一消,啥事兒沒有。自己不覺得自己說的話對孩子有傷害,他想著我說過就忘了,那你聽的人聽過也就算了唄。但實際上,一段話有無傷害性,傷害性有多大,應該以接收人的感覺為主。孩子如果從小在陰晴不定的氛圍中長大,時不時受到呵斥,那么內(nèi)心的穩(wěn)定性、堅固性不好,更容易有一顆玻璃心。
昨天在網(wǎng)上看到新聞,四個小學生,放學不歸,最后在江里找到,衣服鞋襪俱全,不像是下水去玩兒的意外,如果這幾個孩子真的是相約自殺,那么,家長在孩子的內(nèi)心狀態(tài)已經(jīng)如此不好的情況下居然毫無察覺,可見彼此之間情感不通暢到了何種地步。而且,你看孩子遇到了“危機”,家長不是他們的第一求助對象,所帶來的后果有多嚴重。
另外,我們的家庭和學校教育里,很少會提醒孩子去學習生存策略。當父母真的不是孩子合適的求助人選時,那么應該教給他們,你們可以選擇的靠譜的人選是哪些人。
以前在六年級上心理健康課時,我送給孩子們的畢業(yè)禮物是制作自己的“人際支持系統(tǒng)”。(如:圖一)
制作自己的人際支持系統(tǒng),遇到危機時,他們的第一選擇是最親密的親人來支持他們,當?shù)谝蝗拥母改覆皇沁@件事的最佳求助人選時,就在第二圈層里選擇,第二圈層沒有可以選擇的人選時,就在第三圈層里選擇。總之,提醒孩子,在遇到“危機”時,要主動尋求能夠支持自己的人來化解“危機”。
最后,我會跟孩子們說,在第三圈層,一定要有一位心理學專業(yè)人士,如果暫時沒有,那就是我吧,把我的手機號碼標注在這里。我常常逗他們的是:假如有一天,你因為被女朋友蹬了,你因為討要不到工資,你因為……而站在府南河邊上時,把最后一個電話打給心理醫(yī)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