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昭柏
“誘導”與“教導”僅一字之差,但說出了現(xiàn)實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教育理念與方式,在贊許其概括得精妙的同時也引發(fā)筆者些許思考。
我們已經非常習慣一些教育專家高屋建瓴且多為精辟的教育新觀念、新名詞、新表述,讓我驚異、感慨的是這句話——教育孩子是誘導,不是教導——并非出自經年累月、潛心研究的教育專家之口,而是來自于一位普普通通的家長,真可謂是“高手在民間”。一些家長在家庭教育的成與敗的深切體驗中往往也會亮出一些真知灼見,這樣的教育智慧同樣值得我們珍視。
在一次吃飯的席間,一位家長和筆者坐在一起,大家說說笑笑,聊到他在筆者班上讀書的孩子。他饒有興趣地說起他和孩子的媽媽對孩子教育的想法和做法不一樣之處。
孩子的媽媽對孩子的學習盯得緊、管得嚴,孩子稍有不聽話、做錯事,媽媽就喋喋不休地說個不停,孩子有時聽煩了也不示弱地回嘴,兩人爭爭吵吵,搞得雞飛狗跳……在吵得不可開交之時,他就在戰(zhàn)火之中充當調和者的角色,平息戰(zhàn)亂。一方面把孩子的媽媽拉到一邊,說服孩子媽媽犯不著生氣,提醒她既然這樣教導孩子效果不好就得另想辦法;另一方面讓孩子坐下來冷靜地想想自己有哪些優(yōu)點,恢復其自信,滿足其自尊,待孩子心態(tài)慢慢平復、多云轉晴之際,讓她冷靜地想一想自己有哪些缺點,孩子盡管有些不情愿,但總能講個一二三四五。盡管孩子說出的話有些是自謙的成分,但也不乏一些懺悔,讓這種自省、自知逐步變成自覺就彌足珍貴了,盡管孩子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總體而言還是正常的成長。孩子總會有犯錯的時候,也不能虛而妄之地表揚,那樣也顯得很虛偽,在是非問題上明確,不能淡化、不能混淆,明確地告訴孩子該怎么想、該怎么做,既要爭取做正確的事,又要學會正確地做事……在侃侃而談之中,他由衷地感慨:“教育孩子是誘導,不是教導”,得到席間大家的認同,有人甚至豎起了大姆指。
審視我們的教育,不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客觀上存在一個現(xiàn)實問題:教導的多,誘導的少。從一定意義上講,這與傳統(tǒng)教育文化有關,“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說明教養(yǎng)、嚴教是家長、老師的責任;“人不罵長不大”“不打不成才”“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說明了批評與體罰是教育的常規(guī)武器。
“教”是什么意思?《說文解字》告訴我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具體表現(xiàn)為,我講你聽、我說你做。這樣的教導往往會形成晚輩對長輩、學生對老師的單向聽從、服從。教導,體現(xiàn)的是以教為本,把教育者的意志灌輸給教育對象,而教育者的意志較多地來自具有社會慣性特點的教育傳統(tǒng)與教育經驗,往往不能夠認真地研究教育對象的特點、需求,教育行為常常表現(xiàn)為與教育對象較真、較勁,管得太多、太細,心罰、體罰司空見慣。教導之下的孩子,往往感受到的是教育的壓抑與生活的無趣,青少年時期逆反心理與教育者的要求往往會形成矛盾、沖突,教育對象成長中的煩惱就會不斷地疊加,自然會出現(xiàn)言語行動上的沖撞、我行我素式的叛逆,其結果往往與教育者的期望背道而馳,陷于“教子無方”“孺子不可教”的無奈、無助。
教育對象是人不是物,教育者意圖的實現(xiàn)需要教育者和教育對象在積極互動中促成教育對象對教育者意圖的理解與認同,有了理解和認同才可能實現(xiàn)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相向而行。
誘導的教育方式體現(xiàn)的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誘”的本義是用好話吸引孩子,一步步開導孩子。循循善誘的方式能從孩子的心性出發(fā),使得教育變得平和、不那么急促,讓成長慢下來。其常常表現(xiàn)為俯下身子觀察孩子、讀懂孩子,力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觸動他們追求自我健康、快樂成長的心靈開關,即使出現(xiàn)問題也可在教育者誘導之下實現(xiàn)自我修復并且可以把問題變成前行的墊腳石。也正如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們常常把孩子的成長僅僅窄化為成績,我們的教育者往往陷入對成績焦慮的窘境。智育固然重要,但智商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情商。情商,主要是指人的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教育對象的陽光性格的形成、顧及他人的德性、不急不躁的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恰恰這些更能關乎教育對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成就社會的同時也能更好地成就幸福人生。
人與人之間的情商并無明顯的先天差別,更多與后天的培養(yǎng)息息相關。即便是對于我們想要的成績,好的情商所形成的健康心理也易于使得他們有責任感地對待成績,使其具有勤奮學習的持久性。對于情商的培養(yǎng),誘導較之于教導更易于成功。這本身也需要教育者本人有著良好的情商,有人提到培養(yǎng)情商的方法:一是不抱怨、不批評,二是有熱情、有激情,三是能溝通、能交流,四是多贊美、多支持。
教育孩子,教育者往往表現(xiàn)為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似乎就要像捏泥人一樣按照自己的構想塑造出標準產品,分分寸寸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其實,許多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自己的空間,懂得放手,包括問題不是很大的走偏、摔跤,我們只需要遠遠地看著。當然,出現(xiàn)超越規(guī)則、原則的問題時,我們要當機立斷,讓其明辨是非、制止不當,這種明辨、制止不一定非得用“恨鐵不成鋼”式的打、罵,可以陳以利害、以理服人,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讓他們心領神會、心悅誠服,真正懂得了,教育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因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誘導不是說我們的教育變得簡單了、容易了,而是對教育者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素養(yǎng)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者閱讀一些教育經典,問道教育專家,并在教育實踐之中不斷研究教育對象、不斷反思教育效果,從中獲取對教育特點、教育規(guī)律的準確認識,不至于在教育問題到來的時候出現(xiàn)思想上的搖擺,做法上的反復。
教育者應當是清醒的教育者,既要從我們傳統(tǒng)教育文化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又能與時俱進地吸收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地對待教育對象。唯其這樣,才有可能不至于因為教導不當給教育打上死結,而是通過自己的誘導順利地打開教育對象的心結。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我們要做的是,給教育對象提供一定的陽光、土壤、空氣、水分等,幫助他們順從天性地成長。正如杜威所言:“教育即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