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棉
《現(xiàn)實一種》是余華的小說名作,也是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先鋒小說深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因此,本文嘗試從存在主義哲學視角和與傳統(tǒng)復仇題材小說和存在主義文學的對比中來解讀《現(xiàn)實一種》,以此發(fā)掘這部小說的特征和意蘊。
一、孤獨的生存狀態(tài)的展示
《現(xiàn)實一種》是人類生存境遇的一種集中展示和人類存在的一個寓言,那就是孤獨。《現(xiàn)實一種》寫的是一個家庭中兄弟之間相互仇殺的故事。在這個大家庭中,老少三代居住在一起,山崗和山峰是兩兄弟,各自成家生子,山崗的兒子皮皮已經(jīng)4歲了,山峰的兒子尚在襁褓之中,此外還有山崗和山峰的母親。這個家庭結構雖然是中國傳統(tǒng)似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隔膜的、疏離的,感情是冷漠的。
這從小說一開頭的敘述和描寫中即可感受得到。“她折斷了幾根筷子,對兩個兒媳婦說:‘我夜里常常聽到身體里有這種筷子被折斷的聲音。兩個媳婦沒有回答,她們正在做早飯。她繼續(xù)說:‘我知道那是骨頭正在一根一根斷了。兄弟倆是這時候起床的,他們從各自的臥室里走出來,都在嘴里嘟噥了一句:‘討厭。像是在討厭不停的雨,同時又是母親雨一樣的抱怨?,F(xiàn)在他們像往常一樣圍坐在一起吃早飯了,早飯由米粥和油條組成……她開始說:‘我胃里好像在長出青苔來?!麄兊钠拮铀坪鯖]有聽到母親的話,因為她們臉上的神色像泥土一樣?!?/p>
從本文援引的小說的第二段落中的這段文字我們至少可以看出《現(xiàn)實一種》的兩個特征:一是故事盡管在家庭成員之間展開,但是家庭成員之間很少交流、對話,自言自語、內(nèi)心獨自較多;二是這個家庭沒有親情的溫暖,卻充斥一種煩膩、冷漠的氣氛,就像“雨斷斷續(xù)續(xù)下了一個多星期”一樣,讓人煩悶、壓抑。隨著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讀者能夠進一步感受到人與自我之外的疏離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祖母只關心自己的骨頭、自己的胃、自己的痰里是否有血跡,此外,好像外界的一切都不能進入她的內(nèi)心。一般來說,祖母對于小孫子應是格外重視和疼愛的,可是這位祖母似乎聽不見襁褓中的孫子的哭聲,看不到4歲孫子的惡作劇,認不出躺在血泊中的孫兒,當然也想象不出孫兒喪命之后的血腥后果,甚至沒有失去孫兒的切膚之痛??傊?,這位祖母不像《紅樓夢》中的賈母那樣,一邊高高在上,享受子孫的尊崇;一邊多方調(diào)和,給予子孫們慈愛。這位有別于傳統(tǒng)形象的祖母更像是一個存在主義的類的代表,與周圍的世界是疏離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與周圍的人也是隔膜的。她冷漠對人,子孫輩也冷漠對她,她的存在是孤獨的,她的孤獨又加深了家人的孤獨。誰能說山崗和山峰不是祖母男性化的翻版,山崗和山峰的妻子不是祖母年輕化的翻版呢?兒子死后,山峰狠命地毆打妻子,嘶吼“為什么死的不是你”,他也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妻子作為母親至少應該和他一樣有喪子之痛與恨。因此,在這個大家庭中,兄弟之間、母子之間、夫妻之間、妯娌之間、婆媳之間無一不是隔膜的、冷漠的,在災難來臨之時都是無助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生存狀態(tài)——孤獨與隔膜。
二、對家庭倫理和復仇價值的解構
存在主義的產(chǎn)生和興起都與人們對于歐洲現(xiàn)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相關,如戰(zhàn)爭、宗教和科技等。首先,存在主義主張消解主客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比如傳統(tǒng)形而上學“知識論”的理性主義。其次,存在主義粉碎了歐洲現(xiàn)代文明的優(yōu)雅與樂觀,認為孤獨、憂慮、煩惱、沉淪、死亡以及惡心等是人的真實存在。這樣,解構性成為存在主義的一個內(nèi)在特征。作為新時期先鋒小說作家,余華的小說深受存在主義哲學影響,解構傾向也成為其先鋒小說的一個重要手法,比如他的《鮮血梅花》對于武俠小說的解構和顛覆,《古典愛情》對于才子佳人小說的戲仿與結構,《河邊的錯誤》對于公案小說的解構。
(一)對家庭價值、倫理親情的解構
有研究者也注意到了《現(xiàn)實一種》中的解構傾向,“通過彰顯人性惡忽略人性善,一反傳統(tǒng)人類在認識自身以及文學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善惡二元對立的思維、書寫模式”。的確,山崗和山峰夫妻暴露出的多是人性惡的部分和親情倫理的喪失。一個孩子無意地失手讓一個無辜的小生命喪命,自此,山峰和山崗不顧倫理親情,開始了一輪輪的仇殺??墒巧衔淖髡咭裁翡J地感受到《現(xiàn)實一種》在人性善惡、倫理親情和人物瘋狂、非理性等方面具有的矛盾性。因為,雖然山崗、山峰與母親之間冷漠相向,但是山崗和山峰夫妻對于自己的孩子卻有著異乎尋常的狂熱之愛,否則,如果總是冷漠如祖母,后面的復仇也就不會如此沖動、狂熱、極端和殘忍。所以本文認為,《現(xiàn)實一種》對人性惡的凸顯和對倫理親情的解構不算徹底,也不算新鮮,因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已不乏凸顯人性惡的作品,比如魯迅的作品和鄉(xiāng)土小說《鼠牙》等,在西方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中,巴爾扎克等小說家也有不少表現(xiàn)血緣親情淪落的作品。
(二)對復仇價值與意義的解構
如果從存在主義視角來看,《現(xiàn)實一種》對復仇文學價值與意義的解構是其獨到之處。中外復仇文學都是自古有之,并且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固定的敘事套路和價值指向,比如復仇緣起、復仇對象、復仇過程、復仇結局和復仇的價值和意義。首先,在復仇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復仇的緣起一般是家仇國恨、他人橫刀奪愛或者男女負心。比如伍子胥為父兄雪怨鞭尸楚平王,《趙氏孤兒》中趙孤因家族被滅而向屠岸賈復仇,《呼嘯山莊》中,希刺克利夫是因為辛德雷的欺侮他,畫眉山莊嫌棄他并奪其所愛才對呼嘯山莊和畫眉山莊復仇。其次,在復仇題材的作品中,仇怨的雙方一般都來自兩個家族,即使是夫妻間的復仇,也不引發(fā)血緣至親之間連環(huán)仇殺的過程和親人相繼死亡的結局,往往最后都以誤會、愁怨消解而告終。再次,復仇題材的作品其復仇目的和價值或者是像中國復仇觀那樣,是為了正義的伸張與倫理的實現(xiàn),或者如西方復仇觀那樣,是為了個人、家族尊嚴的維護和社會的實現(xiàn)?!冬F(xiàn)實一種》的復仇源于一個4歲孩子的失手,本無主觀和客觀目的,也很難分清是有意還是無意,可是最終卻導致了堂弟和皮皮、山峰和山崗兩代男兒的喪命。復仇的結果是家族的消亡,以惡報惡的同歸于盡,所以談不上為父輩、家族報仇的倫理實現(xiàn)的復仇價值,也無所謂正義得到伸張,甚至到最后只有象征著惡根的山崗的生殖器被移植成功,更沒有哈姆雷特般重整乾坤、探索社會實現(xiàn)的意義。因此,《現(xiàn)實一種》雖戲擬了復仇的情節(jié)模式,但是卻解構了復仇的價值,消解了復仇的意義。
三、責任承擔與悲劇性的缺失
從上文分析可知,存在主義哲學對于余華的《現(xiàn)實一種》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如果將《現(xiàn)實一種》與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文學進行對比,《現(xiàn)實一種》中責任承擔、自我救贖和悲劇意識的缺失也是不可否認的。存在主義盡管強調(diào)人在處境中的荒謬和孤獨,揭示人性惡的一面,描寫人的墮落,但是它也呼喚以詩意反撥機械的理性,不排斥悲憫情懷和自我救贖。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存在是因為個人能夠自由選擇和自由行動,但是,人也要認識選擇和行動的重要性,因為人必須按照自己的選擇和行動去承擔相應的責任。
(一)自由選擇之后責任承擔的缺失
人的選擇不能必然正確或者必然帶給世界和他人利益,但是如果人物透過幻滅、荒謬、無望、虛無的廢墟感而主動、積極地自我反思、自我承擔,如果人們在選擇自由時能夠以不破壞他人的自由為前提或條件,就是一種自我救贖。如此來看,與薩特的《蒼蠅》相比,《現(xiàn)實一種》中的人物缺少自我反思、自我承擔?!冬F(xiàn)實一種》一開始就用一個偶然性的死亡將山崗和山峰兄弟二人陷入一個兩難境地,對于山峰來說,兒子和失手摔死兒子的皮皮都是自己的親人,要不要皮皮償命都是痛苦的。對于山崗來說,面對的也是同樣的難題。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使得小說接下去的情節(jié)有彈性,讀者也許期待兄弟二人之間陡起的矛盾慢慢化解。但是從小說的情節(jié)卻演變成連環(huán)的仇殺,一個又一個復仇、殺人過程的連綴。因為,從一開始,不管是山峰夫妻還是山崗夫婦,或者祖母,沒有一個人為堂弟小生命的逝去而自責、自悔,沒有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復仇行為而選擇懺悔和承擔責任。
(二)身體隱喻與悲劇性的缺失
《現(xiàn)實一種》中有兩個意象具有隱喻性,一個是祖母,一個是山崗的遺體。祖母自私、麻木,她既是山崗和山峰的生身之母,也是精神之母。小說在堂弟和皮皮死后,寫到這個母體的腐爛,“那時候老太太聽到‘咕咚一聲……聲音是從腹部鉆出來的。他馬上斷定那是腸子在腐爛,而且這種腐爛似乎已經(jīng)由來已久……緊接著她接連聽到了兩聲‘咕咚……由此看來,腸子已經(jīng)徹底腐爛了……不久之后她感到整個房間已經(jīng)充滿了這種腐爛氣息,仿佛連房屋也在腐爛了”。山崗的遺體被山峰妻子冒領并捐獻給醫(yī)院,作者詳細地描寫了山崗遺體的解剖過程。祖母和山崗的遺體都是人性丑、惡的載體,前者的腐爛是人性、希望和自我救贖徹底的腐爛和毀滅,后者被解剖和移植,是對所謂“血性男兒”的反諷,也是對人性丑惡的剖析和最終丑惡也未能消滅的隱喻。悲劇應為苦難和罪惡的救贖、英雄的抗爭帶給人崇高和震撼之感。《蒼蠅》中的俄瑞斯特斯也陷入一個荒謬而兩難的境地,要么殺母為父復仇,要么保全母親,放棄復仇。《蒼蠅》最終讓俄瑞斯特斯復仇后,背負著罪惡離開了阿耳戈斯,放逐了自己,勇敢地承擔了自己自由選擇帶來的責任,具有了英雄氣質。《蒼蠅》也有了悲劇性。由此看來,《現(xiàn)實一種》重在審丑,缺乏悲劇性。
[參考文獻]
[1]余華.余華中短篇小說集[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鳳玲.解構視野下的《現(xiàn)實一種》——對余華《現(xiàn)實一種》的解讀[J].作家,20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