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興慶,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講師,博士
電影教育家孫明經(右)
孫明經(1911—1992),民國非劇情電影的集大成者、著名教育電影家、電影教育家,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曾一度站在歷史的最前沿,又一度被歷史湮滅。近些年來,孫明經在影視史上的功績,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后人研究,但他的一些人生履歷卻還鮮為人知,而有些說法也似是而非,有做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筆者按照時間先后順序,考證了孫明經在金陵大學的三段履歷。
孫明經在金陵大學學習七年。對于這段求學經歷,有一種說法認為:孫明經于1927年考入金陵大學化學系,1930年學滿化學系學分轉入電機系,1931年學滿電機系學分轉入物理系,1934年畢業(yè)——按照這種說法,孫明經的大學七年跨了三個系。
還有兩種說法:一說孫明經苦讀七年,修完了電影所涉及到的多個學科;一說孫明經七年間先后修滿化工、電機和物理三系的學分,并輔修國文、音樂和戲劇。
這些說法散見于一些文章和報道中。
孫明經的大學上了七年是不爭的事實,但上述三種說法并不準確。
首先,孫明經于1930年轉入電機系,并于1931年修滿電機系學分的說法不能成立。因為理學院的化學系、電機系以及物理系均為本科,學制是四年,共八個學期。在三個系中,電機系創(chuàng)辦的時間最晚,據《金陵大學史》記載:“1930年金陵大學理學院魏學仁院長聘請中央大學教授楊簡初兼職金陵大學,負責籌辦并于1931年成立了電機科,原附設于物理系。但直至1932年暑假尚未對外招生,而以物理系二年級部分學生作為電機科三年級新生。此后電機科獨立成系級行政,改為電機工程科,1936年正式定名為電機工程系?!保?]而據《金陵大學校刊》記載:1931年秋季新聘教員有前任中央大學教授楊簡初[2]——與《金陵大學史》的記載一致。
由上述資料可知:1930年理學院的電機系尚未成立,1931年楊簡初被聘到理學院才成立了電機系——鑒于此,說孫明經于1930年修滿化學系學分轉入電機系,并于1931年學滿電機系學分轉入物理系,顯然是不能成立的。
孫明經在理學院的學業(yè)是優(yōu)秀的,曾經得到過獎學金——“理學院自上學期公布獎學金條例后,同學紛紛具函請求該項津貼?,F經審查得獎合格者有……孫明經等八人?!保?]盡管如此,孫明經要在七年內先后跨三系,并完成學業(yè),談何容易。原因如下:
(一)化學系、電機系和物理系課程體系差別大,先后跨系學習難度很大;現在如此,過去也不例外。
(二)金陵大學對學生的考核采用學分制,1931年秋季之前,一學期要修滿20個學分,“也就是每周大約工作60個小時,以致課務忙碌,遠較其他各大學學生緊張?!保?]1931年秋季之后每學期減少到16學分,每周也要學習大約48個小時,在這種學習強度下,要想在七年內修完學分、先后跨系兩次,談何容易。
所以“七年跨三系”一說不能成立,至于其它兩種說法就更不能成立了。
孫明經本人在回顧自己攝制教育電影的經歷時提道:“我從沒有學過電影,我僅僅在金陵大學讀過三年半化學,兩年物理,并在幾個中學教過四年理化,不過這些經驗使我對于攝制教育電影的觀眾需要和題材處理有一個基礎認識?!保?]這一說法同樣證實“七年跨三系”等說法不成立。
那么,要完成三科學業(yè)有沒有其它方式?
當然是有的,金陵大學的學生除了學分制外,還實行主輔系制,新生在第一學期選定主系和輔系,完成學業(yè)要修完主系的必修課程,同時輔系的課程要選夠12個學分。作為輔系的學科,一般與主系相近,比如學數學的可以輔修物理、化學,也可以與主系相去甚遠,比如理科的學生可以輔修文科,通過這種方式在七年里完成三科的學習是完全有可能的,當然,事實是否如此,還需進一步搜尋史料求證。
那么,孫明經在理學院的學習履歷應該是怎樣的呢?筆者做出如下判斷:
孫明經主修過化學系、物理系,跨系一次;可能同時輔修過電機系,也可能同時輔修過國文、音樂、戲劇等學科。
孫明經于1934年從理學院畢業(yè)留校任教——這是當前比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散見在各種有關孫明經的文章中,然而這種說法不準確:最大的問題在于按照人們的思維習慣,所謂“畢業(yè)留?!保褪橇粼诹死韺W院,或者是留在了金陵大學某個學院,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孫明經畢業(yè)了兩次,就業(yè)了兩次。
1932年,孫明經畢業(yè),就業(yè)單位為當時的私立基督教會學?!不帐徍臀闹袑W,孫明經任教員。和孫明經一同畢業(yè)的還有12人,就業(yè)情況分別為:南京江文女子中學教員2人;安徽宣城皖南中學教員1人,南京中央黨部科員1人,九江儒勵女子中學教員1人,南昌豫章中學教員1人,南京內政部衛(wèi)生署技術員1人,海州東海中學教員1人,南京成美中學及青年會中學教員1人,嘉興香洲中學教員1人,南京成美中學教員1人,南京青年會中學教員1人。[6]孫明經并沒有在萃文中學長久做教師,而是不久之后重新回到了理學院學物理。
1934年春,孫明經從物理系畢業(yè),進入金陵大學附中任理科教員。和孫明經一起畢業(yè)的還有三人:一人是化學系畢業(yè),留系任助教,另兩人是生物系畢業(yè),去了上海國立醫(yī)學院。同年秋季畢業(yè)10人,畢業(yè)去向為:萃文中學教員1人,廣東兵工廠技士1人,中央工業(yè)實驗所技師1人,匯文女中教員1人,杭州電廠技術員1人,建設委員會戚野堰電廠技術員1人,理學院助教1人,理學院科學教育部助教1人,理學院化學系助教1人。[7]
孫明經于1934年春畢業(yè)進入金陵大學附中任教。史料表明:到了1935年秋,孫明經已成為金陵大學理學院教育電影部的成員,當時的教育電影部共有5人:潘澄侯、裘家奎、孫明經、錢源浩、管恒芝;潘澄侯為主席兼攝影部主任,裘家奎任字幕部主任,孫明經是研究員,錢源浩、管恒芝為助理員[8],孫明經是重要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從附中到理學院教育電影部,是孫明經人生的一次重要轉折,那么,這次轉折是怎樣實現的呢?當然,對出身電影世家而又博學多才的孫明經而言,進入理學院教育電影部可謂順理成章,但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問題需要探求:
一是孫明經自己提到在1934年2月開始參與教育電影部的工作,擔任攝影師[9]——這個時間正是他畢業(yè)前后,那么他是去金陵大學附中任教,同時兼任理學院教育電影部的攝影師?還是沒去附中,直接進入理學院教育電影部?
二是孫明經還提到“曾在金陵大學讀過三年半化學,兩年物理,并在幾個中學教過四年理化?!保?0]那么這個“三年半”,指的是從 1927 年入學到1932年畢業(yè),這個“兩年”指的是從1932年到1934年,但“在幾個中學教過四年理化”一說何來?
筆者考證孫明經“在幾個中學教過四年理化”的時間,顯然是在1935秋擔任中國教育電影協(xié)會攝影師之前,那之后,孫明經沒有可能再去中學教學,也就是說,孫明經在中學教學的時間,只集中在他讀書和畢業(yè)這幾年,即1927年到1935年的八年間。而在八年的時間里,孫明經要完成三年半的化學、兩年的物理學習、四年的中學教學,并從1934年起擔任教育電影部的攝影師,1935年秋成為教育電影部的研究員,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一部分工作他是兼職的,而兼職的工作要么是他在金陵大學附中的教務,要么是他在金陵大學理學院的工作。
筆者認為他是兼職金陵大學理學院的工作的,而在金陵大學附中任教是其專職,因為1936年的春季孫明經才被聘為金陵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11]
綜上所述,對孫明經畢業(yè)留校,筆者是這么判斷的:
1932年孫明經畢業(yè)去萃文中學,后來又回到理學院學物理,由于地處安徽蕪湖的萃文中學與金陵大學相距并不遠,孫明經有可能上學期間仍去萃文中學兼職教學;1934年孫明經再次畢業(yè)后,進入金陵大學附中任教,在附中任教的同時,兼職理學院的教育電影工作——這樣既與孫明經自己說的有過四年中學執(zhí)教的經歷相符,又在時間上與他在教育電影部的工作經歷不沖突,而在1936年,孫明經則正式進入理學院任教。
對于孫明經在金陵大學的工作經歷,目前的研究文章尚無專門論述,筆者根據史料梳理了一下,大致如下:
1934年2月,孫明經進入了潘澄侯領導的教育電影部,任攝影師。
1935年秋,孫明經成為理學院教育電影部研究員。
1936年,教育電影部主任潘澄侯借調教育部,孫明經負責電影部實際工作。
1937年,教育電影部規(guī)模擴大,理學院院長魏學仁兼任教育電影部主任,孫明經任副主任,兼總務組主任、攝制組主任,裘家奎任編譯組主任,段天育任流通組主任,電影部另有干事、助理、書記等共13人。孫明經仍然是電影部的實際負責人。
1937年11月,南京淪陷之前,金陵大學師生被迫西遷四川,11月25日,第一批師生在裘家奎、孫明經帶領下,從南京的下關出發(fā)開始西遷。
1938年夏,金陵大學理學院和教育部合辦電化教育專修科,“這是國內訓練大學程度影音人才最早的”[12];電化教育專修科曾由潘澄侯、劉景禧、劉殿卿分期主持工作,期間常由孫明經代理工作。
1940年8月,孫明經赴美考察電化教育。
1941年9月末,孫明經回國,按照金陵大學的規(guī)定,重新予以聘任,《金陵大學校刊》對孫明經的介紹如下:
“孫明經——
學歷:本校理學士,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研究;
經歷:本校附中教員,本校講師,兼教育電影部攝制組主任;
現任職務:教育電影部副主任,兼電化專修科主任?!保?3]
回國后孫明經正式擔任電化教育專修科主任,但在教育電影部的職務仍為副主任,主任為潘澄侯。
1942年以后,孫明經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電化教育專修科的發(fā)展上,致力于推行電影教育,并大力采用了靜片——即幻燈片這種更經濟、更靈活的教育工具,而教育電影的攝制不再作為其工作重心。
1942年3月15日,孫明經創(chuàng)辦并主編《電影與播音》月刊,其人生經歷從此由推行、攝制教育電影的高峰,逐漸過渡到電影教育的高峰,終成電影教育大家。
1949年,孫明經參與金陵大學校務工作。南京解放之前,陳裕光校長拒絕了臺灣校友會遷校臺灣的邀請,決定留在大陸;為防止國民黨軍隊敗退前對學校的破壞,1月8日,金陵大學正式成立安全委員會,下設七個組:房屋分配組、交際組、消防組、醫(yī)藥組、防護組、膳食組、聯(lián)絡組,孫明經任聯(lián)絡組組長,在解放前為保護金陵大學做出了貢獻。
[1]張憲文.金陵大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32.
[2]金陵大學??庉嫴?本學期新聘教職員[J].金陵大學???,1931(31):3.
[3]金陵大學??庉嫴?理學院得獎之同學[J].金陵大學校刊,1931(15):2.
[4]張憲文.金陵大學史[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216.
[5][9][10][12]孫明經.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的一個小實驗[J].電影與播音,1947(7,8):93 -94.
[6]金陵大學??庉嫴?本校廿一年度畢業(yè)生服務狀況調查[J].金陵大學校刊,1932(65):3.
[7]金陵大學??庉嫴?廿三年度本校畢業(yè)同學調查[J].金陵大學???,1934(131):2.
[8]私立金陵大學理學院概況——民國二十四年度至二十五年度[M].南京:金陵大學理學院,1936:11.
[11]金陵大學??庉嫴?本校新聘教職員[J].金陵大學???,1936(180):2.
[13]金陵大學??庉嫴?介紹本學期新聘教員[J].金陵大學???941(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