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黃秋媚
一問題的提出
自1978年全國恢復了研究生招生,并從1981年開始實施學位制度為標志,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由此邁開了前進的步伐。隨著高等教育不斷大眾化,研究生的社會需求越來越大。擴招的步伐加大,使社會上不斷有人指出研究生的價值越來越低,就業(yè)的困難加劇了這種懷疑。但其實目前面臨的種種問題只是我國高等教育正向大眾教育轉化的一個發(fā)展階段,事物要取得發(fā)展,必然在矛盾統一中進行。同時,要看到我國享受過以及正在享受著研究生教育的人群在全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不高。所以,如何在研究生逐年擴招的情況下,保證研究生教育的數量和質量是每個培養(yǎng)單位工作的重心。
《教育部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進一步提高培養(yǎng)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在研究生培養(yǎng)體制、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材教案、培養(yǎng)方式、科研訓練、社會實踐、導師指導方式、學位論文標準、管理與運行機制等方面加強創(chuàng)新研究,產生一批示范性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和新型培養(yǎng)模式”[1]。其中,研究生課程教學是整個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其質量直接決定著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直接影響研究生“兩創(chuàng)”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2]。
二研究過程
1研究方法與工具
在研究生課程設置體系建設等問題上,國內學者大部分采用封閉式問卷進行調查,且在分析上往往局限于百分值和均值等對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在借鑒其他學者的基礎上,編制了《重慶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問卷》量表,所有項目(影響因素)均采用Likert五級量表評分,并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項目鑒別力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等。
2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
根據Grosuch(1983)的觀點:樣本量與變量數的比例應5:1以上,因本問卷變量因子有39個,為減輕相應的工作量,本調查共發(fā)放200份問卷,回收198份,回收率99%,有效問卷198份,有效率近100%。
3項目鑒別力分析
采用臨界比率法對項目進行分析,高低兩組受試者在所有項目均分差異的顯著性檢驗中的結果顯示:t值小于顯著性水平0.05。說明所有項目都具有鑒別力,能夠鑒別出不同受試者的評分。
4探索性因子分析
為便于分析影響研究生課程設置體系建設因子,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對全部指標進行降維。經統計可知KMO值為0.893,巴特利特球體檢驗得到的P值小于顯著性概率0.05,非常適合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提取6個公因子時方差貢獻率達到73.439%,對全部變量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見表1到表6。6個因子(課程培養(yǎng)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設置、就業(yè)幫助、學術幫助、整體滿意度)的方差貢獻率分別為16.27%、12.40%、8.56%、8.48%、13.63%、12.46%,方差貢獻率說明了各公共因子對課程設置的影響大小。由此,構成了調查重慶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的課程設置調查的6個一級指標,39個二級指標。
5量表信度和效度檢驗
經過克朗巴哈信度系數(Cronbachα)檢驗,該量表的總信度和各維度的信度系數大小見表7。說明本量表有很好的信度,項目之間相關性、一致性很高。再者,本量表是在分析了大量學者的課程設置調查基礎上編制的,并經過本校相關教師的指導和更正,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信度和效度有具有一定的客觀性、科學性。
三調查結果分析
一級指標只能從整體分析重慶大學研究生課程設置情況,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則要對二級指標進行分析。首先求出二級指標各項目的平均分,再與Liker量表中間值3分進行比較,便可知道每個項目與基本分的差距,從而明確工作要加強的內容。項目分析結果見表8。
從表中可以看到,在專業(yè)技能的方法和技術、職業(yè)資格認證的知識體系、行業(yè)人才目標、公共課程內容、學位課程前沿性、學位課程技能性、學校對實踐教學和應用教學重視度上的平均分低于3分,從項目40(總體而言,對所在專業(yè)的課程設置,我感到滿意)可以看到整體滿意度為3.20,表明以重慶大學為代表的理工科學校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研究生課程體系中缺乏堅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寬廣的專業(yè)知識體系
公共基礎課、學位課以及專業(yè)課等與本科課程內容存在重復,沒有突出研究生培養(yǎng)上課程的深層次和內容上的遞進性,也不能較好地體現研究生專業(yè)知識的寬廣性。在公共課程設置上,公共課程內容與本科基本重復,教學方式更是千篇一律的講授式。其中,政治課程不僅內容陳舊,授課課時最長,而且考核僅僅以課程論文為手段;基礎英語在內容上是簡單的累加,在教學方式上基本以授課式為主,缺乏時代性和實用性;在專業(yè)英語上,授課課時少,不能較好地授予學生該有的研讀外文方法與技巧。公共課程分布的不合理以及占有課時多,這也是導致專業(yè)課程等不能較全面開設科目和深入分析等的原因之一。
2研究生課程體系不能滿足行業(yè)的人才要求
在調查和訪談的過程中發(fā)現,研究生在校就讀期間在期望與現實間形成的落差,會降低研究生群體的幸福感。首先體現在受教育程度越高,受教育者對自身的社會價值和幸福指數期望會越來越高,但現實中論文發(fā)表要求、畢業(yè)就業(yè)的困惑、擇業(yè)上與意向就業(yè)單位相差的距離、在校期間待遇的高低等無不影響著碩士研究生在校的幸福感。事實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就業(yè)傾向于高校、科研所、研究所等事業(yè)單位;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傾向就業(yè)于社會地位、聲譽較好的企業(yè)組織等。但往往在應聘時發(fā)現,單位招聘要求的條件往往在碩士能力之上,要求的更多是海外留學博士、碩士或者國內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處在一個尷尬位置,大部分學生認為接受完研究生的課程教育仍然不能成為行業(yè)需要的人才。endprint
3研究生課程缺乏實效性
研究生課程缺乏創(chuàng)新性、前沿性,教材內容甚至十幾年都是一樣,使得教師不能將社會熱點結合到教學中,必然導致課程內容的空洞和枯燥。訪談的過程中了解到,大部分學生更關心科研的前沿性,認為科研能力在研究生階段是首要的。碩士難免在科研探索的過程中處處碰壁,若這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指引,缺少相關渠道獲取科研主題信息,論文撰寫技術自然低下。形成這個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生導師的進修和學習得不到足夠的重視;二是師資水平有限。資金的短缺,導師隊伍不能投入到教材的改編以及更新教學內容上,同時不能參與前沿性的交流會等,思維上得不到開拓,視野自然狹窄,自然不能有效指導學生。導師無創(chuàng)新思維和視野,很難指導和幫助學生去實現創(chuàng)新。
4培養(yǎng)單位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上不夠重視應用教學、實踐教學
在此次調查中發(fā)現,碩士研究生大部分未發(fā)表論文,博士研究生基本上都已發(fā)論文,充分說明在碩士階段需加強論文撰寫能力的鍛煉。信息的搜集、提取和加工能力是創(chuàng)新人才必備的素質;學術論文的撰寫與投稿也是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chuàng)新人才所必須要掌握的一種能力[3]。實踐證明,“參與課題”、“課外學習”、“聽學術報告”是對研究生的知識和能力提高最起作用的三種學習方式[4]。從項目37(對于學校開展的講座數量和質量,我感到滿意)以及項目38(我可能參加感興趣的各種學術報告)可以看出學生在“聽學術報告”這一欄上打分是高于基本分3分的,在“課外學習”上主要是研究生自我的探索,主要體現在學生自我的實踐實習和理論知識的學習,及相關的實踐實習。但對于“參與課題”,訪談中很多學生談到極少真正參與導師的課題,就算參與其中做的也只是一些基本的工作,專業(yè)理論知識不能得到有效運用,研究生群體便容易產生對學術的一種乏力。
四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的策略
1優(yōu)化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重視研究生課程體系的基礎性
培養(yǎng)高質量、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研究生需要有一流的學科專業(yè)平臺,在根據培養(yǎng)機制改革的培養(yǎng)方案修訂中,提出凡是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和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的學科,必須按照一級學科來設置培養(yǎng)方案,以此來集中各種教育資源,提高培養(yǎng)質量[5]。按一級學科制定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所確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過6個;按二級學科制定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所確定的研究方向一般不超過4個,使設置的研究方向更加科學合理,符合研究生培養(yǎng)的實際情況[6]。
2增加培養(yǎng)導師隊伍資金的投入,注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學術型導師注重在基礎理論知識與學術實踐上給予指導,校外兼職導師側重在專業(yè)技能、實踐運用上傳授經驗。若要在科研和實踐上實現良好指導,對導師全能素質要求就更高,應具有更全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導師的成長自然離不開學習,增加導師隊伍培養(yǎng)基金的投入,有利于刺激導師參加前沿性、創(chuàng)新性的交流活動、借鑒他人經驗,提高積極性,才能擁有寬廣的視野和深厚的理論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的創(chuàng)新性與自然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有所不同;自然科學研究的創(chuàng)新主要是研究結果的創(chuàng)新,而人文社科研究的創(chuàng)新包括研究證據、角度以及結論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這種理論與世界的同構度的高低水平”,如果這個角度或者理論能比較貼切地解釋社會現實,并能比較有效地預期社會發(fā)展趨勢,那么其合理性的程度就高[7]。只有注重學術型研究生理論把握、前沿問題的理解等學術能力的提高,應用型研究生注重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從創(chuàng)新角度對研究生進行專門的培養(yǎng)。
3加強研究生活動課程建設,注重實踐教學和應用教學
研究生活動課程是指“為指導學生主要獲得直接經驗和即時信息而設計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為中介的學生主體性活動項目及方式”,具有活動性、開放性、系統性、主體性特征[8]。研究生活動課程是指研究生自愿參與的,如學術報告、學術交流會議、科研課題、各類講座等。我校創(chuàng)新科研基地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校應建立有效機制鼓勵研究生自主作科研報告,參與學術、實踐交流,通過有效的交流能促進研究生相互之間的學習,探討彼此的疑惑或質疑的內容。
另外,我校可增設科研學術上和專業(yè)實踐的活動課程,科研學術活動課程應包括科研信息的收集、科研熱點的分析、論文撰寫注意事項與技巧、論文投稿注意事項與技巧等系列講座。師資上可邀請本校學術先驅或科研能力較強的博士研究生傳授經驗,也可借助西南地區(qū)大學聯盟的優(yōu)勢資源,邀請西南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學校的專業(yè)教授或博士研究生來校分享經驗。另外,借助產學研的平臺逐步擴大研究生實踐基地,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現實生活中。通過實踐平臺,研究生可獲得對口的專業(yè)實習,其中會遇到大量的社會問題,在研究生克服的過程中會逐漸提高他們獨立分析問題和獨立工作的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綜合能力。
4改變公共課程授課方式,促進師生互動;更新課程內容,提高課程效益
在公共基礎課程上,可適當改變政治課程的授課方式和課時長度。借鑒重慶大學大量的學術報告模式,即講座+微博。各科目應建立相應的微博課堂,教師講解課程重點內容,可結合微博上討論熱點、焦點話題,學生也可以以微博發(fā)表見解或現場發(fā)表意見的方式參與到課堂討論活動中,以此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和交流環(huán)境。任何人在微博上發(fā)表的見解或提出的問題,所有人在網上都可以看到,這樣不僅能拓展學生思維范圍,還可以提高課程的有效性和創(chuàng)新性?;A英語、專業(yè)英語應增加外教隊伍建設和交流平臺,互聯網的快速發(fā)展無疑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教學平臺上,教師把資源共享到指定網頁上,教師、學生可直接利用網上資源,或在平臺上發(fā)表課堂、課程意見等,師生、生生、師師之間的相互交流,能更好地促進英語的學習?;A英語應側重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專業(yè)英語則應注重專業(yè)術語的學習和科研文獻的研究,只有提高了英語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借鑒國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林海蘭,董丁戈.碩士研究生新課程體系的建構———以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2(3):36-40.
[2]包迪鴻,江雪梅,黃勇.完善我國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思考與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6):122-124.
[3]吳菁.我國工科研究生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方向———兼析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的經驗[J].教學園地,2011(12):5-9.
[4]楊頡,陳學飛.研究生教育質量:內涵與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72—113.
[5]陳琦.培養(yǎng)機制改革模式下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修訂的實踐[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6]李勇.加強工科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促進研究生培養(yǎng)機制改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4): 188-191.
[7]胡守鈞.社會共生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8]李臣.活動課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