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
(棗莊日報社,山東 棗莊 277100)
也談新聞采訪中的關系處理
□張大勇
(棗莊日報社,山東 棗莊 277100)
新聞采訪是最能體現(xiàn)新聞記者功力的一項工作。因為新聞采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石,沒有成功的采訪,也就很難完成合格的新聞報道。要提高采訪成功率,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其中處理好采訪中幾個方面的關系,對記者來說更為重要,更為實用。
新聞采訪,常常是直觀地表現(xiàn)為記者與被采訪者的對話,更確切地說是圍繞新聞主題的對話。在這種對話中,不應該是不變的“平等對話”,而應該把握好“主動”和“被動”的分寸。新聞采訪中,記者什么時候是主動的,什么時候是被動的呢?
筆者認為,在對話領域和范圍的把握方面,記者應該是主動的,因為這種對話畢竟是圍繞新聞主題的對話。而在對話的內容上,被采訪者則變?yōu)橹鲃拥模驗楸徊稍L者是知情者,記者是了解情況的。
在采訪過程中,如果被采訪者抓住與新聞主題無關的話題談起來沒完沒了,記者應主動、恰當?shù)剞D移話題。應該說這不是真正的采訪,只能是談話而已。反過來,被采訪者的談話沒有離開新聞主題,正按照自己的思維介紹有關情況,此時的記者應該是被動地聽、記和思考,而不應該隨意打斷被采訪者的談話,避免因被采訪者思路打斷造成采訪中斷的情況發(fā)生。由此可見,新聞采訪中“主動”與“被動”的把握,直接關系到新聞采訪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新聞采訪中,對于記者來講是以索取、搜集新聞素材為主,所以采訪中所做的事情就是問、聽、記,一般不需要發(fā)表新聞主題以外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必要的、恰切的意見或建議,對于提升采訪成功率,特別是完成深度采訪,還是很有作用的。因為,人都樂意與有見解、有觀點的人交流。
在采訪過程中,如果被采訪者按照記者要求把有關情況介紹了一遍,記者聽了,也記了,但還是感到材料不足、深度不夠,被采訪者又缺少深談的興致。這種情形下,記者不妨嘗試著輸出一些:或對涉及的領域和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發(fā)表建議,或對被采訪者所談情況進行歸納、點評,指出其蘊含的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等,讓被采訪者感到記者不是外行,而且還有些獨到的見解。這樣一來,深入采訪的閘門便會自然的打開。需要說明的是,記者的這種“輸出”不是知識的炫耀,也不是能力的顯示。只是為了采訪的需求,與被采訪者的必要交流。
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一般包含兩個要素:一是信息的交流,二是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的質量,直接影響信息交流的質量。你不喜歡的人,肯定不愿意與他交談,甚至“話不投機半句多”。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交往也不例外,要用情感上的交流促進雙方信息上的交流。關系融洽了,談的就多,談的就深,記者得到的情況就全。
被采訪者不是情況貯存器,記者也不是情況接收器、記錄器。記者和被采訪者都是有血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所以,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最好不要把自己定位成記者,要學會與被采訪者交朋友,通過情感的雙向交流,實現(xiàn)由陌生、拘謹?shù)绞煜ぁ⑿湃?,由機械式的一問一答到朋友式的交心談話。這種融洽的采訪氛圍,無疑是實現(xiàn)深層次采訪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