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可佳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發(fā)展越來越被看成是一種喚醒的過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個由計劃者和學者從外部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比说陌l(fā)展不能依賴被動發(fā)展,關鍵是能夠自我發(fā)展,即通過增加知識和能力而獲得發(fā)展。校長應堅持“教師第一”, 科學引領教師自我發(fā)展,為教師創(chuàng)設個體體驗機會,讓教師享有專業(yè)自主權,自我追求成長。
“我的未來不是夢”
——積極喚醒教師自我發(fā)展意識
許多教師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職業(yè)特點和社會價值,只把自己的工作看成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普通職業(yè),從來沒想過“我是誰,我為何而來,我又將何處去?”
我們組織教師來認識“教師”。請教師們推薦感人至深的描寫學校及教師生活的文章或電影,召開“分享會”。郭文斌的《好教師是一盞燈》、崔永元的《數學是災難》《尋找最美鄉(xiāng)村教師》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香港六十年代電影《春自人間來》等在教師的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使命感陡增。
其次引導教師認識“自己”?!艾F在的我是怎樣的?十年后的我會是怎樣的?三十年后呢?我的學生會是感激我還是怨恨我?我給子孫留下什么才最有價值?”學校適時開展一些談心交流活動,使教師對自己的人生追求,思路更加清晰,很多教師都表示要留下美好的故事,要寫自己的書。
第三是引導教師認識“學校”。請教師參與制訂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有利于了解學校的現在和未來,認識困難和樹立信心,確定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以科學規(guī)劃來凝聚的共同夢想,成為團體更有效、真正發(fā)揮作用的行動綱領。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明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思路,包括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培養(yǎng)對象、培養(yǎng)措施,等等,讓教師們覺得有盼頭有奔頭,有決心與學校同呼吸共命運。
最后,學校順勢而為,幫助教師作出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我校以校訓“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引導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訂不同階段的專業(yè)發(fā)展計劃,明確成長的目標和措施,以及需要學校提供什么樣的幫助與支持等,使教師更有目的地自我發(fā)展。
教師憧憬著未來,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對教育深厚的感情和執(zhí)著的追求被喚醒了,奮蹄還用揚鞭嗎?
“學校就是我的家”
——努力建設適合教師發(fā)展的文化
沒有美好的生命狀態(tài),難有美好的專業(yè)成長。建設一個團結協(xié)作、和衷共濟、相互支持、分享經驗的教師群體,有效實現共同成長。
建立真誠相待的人際關系。我校堅持“享受教育,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以“微笑待人,積極做事”為校風,努力讓教師“享受工作和生活,享受被欣賞和被尊重”,從而使教師們平等相處,微笑相待。筆者曾參觀過香港培橋小學,該校以“人人學習,相互關懷”為理念,建立了“欣賞與感謝”文化,建構了一支互助互勉、相處融洽的教師隊伍,人際關系和諧,同事就像兄弟姐妹,教師的歸屬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從而更愛自己的學校,更愛教育這份事業(yè)。
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我校堅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實行校務公開,教師有廣泛的話語權、參政權;堅持服務第一,關懷至上,不斷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努力給予教師心理、資源等方面的支持,關心困難教職工,讓教師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任人唯賢,公平公正辦事,建設風清氣正的校園環(huán)境。
建立科學的競爭與合作機制。合作大于競爭,我校組織的活動和競賽,一般要求以團體的名義參加,如教師說課比賽、教學沙龍、學生活動組織等,受獎勵的是某某年級組、某某學科組,很少談及“個人榮譽”。為了團體的共同利益,教師之間主動積極地攜手合作,互相幫助,教研組活動豐富多彩,“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更是水到渠成,有效地提升了整個師資隊伍的水平。
盡量減輕教師工作壓力。教師的專業(yè)學習,不僅需要時間,還需要心境。我校廣泛聽取老師的意見,出臺《教師減負新舉措》,改進了學生管理方式,整合了校內活動等,讓教師們有更多的時間讀書、思考和寫作。學校建有“課余論道咖啡屋”,為教師訂閱了十幾種專業(yè)雜志,讓教師在品咖啡中去學習和研究,啟迪智慧創(chuàng)新工作。
學校就是一個充滿關愛、充滿活力的大家庭,教師們開開心心地工作,專業(yè)發(fā)展就會獲得了現實力量和動力源泉。
“我很努力,您知道嗎”
——不斷為教師創(chuàng)造出彩的機會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指出:人類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每個人都有希望他人理解自己,從而感到自己有價值和得到認可。所以,學校應盡量為教師創(chuàng)設發(fā)揮個人潛能和展示工作業(yè)績的舞臺,讓教師可以從別人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和評價之中了解自己,信心更足地塑造自我。
常規(guī)工作不平常。學期初,學校組織了一個“工作計劃宣講會”,為教師提供一個展示想法、相互借鑒的機會,教師精心準備,科組內有效合作,“精品”計劃層出不窮;學期中,課堂檢查和相互學習采用“活頁聽課”,每周五教師將當周的聽課記錄表上交到教導處,由教導處進行分析并將信息進行反饋;學期末,教師們用“PPT”做“自診自評”,同時將教師上交的“最得意的教學設計、活動方案,以及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或教育論文”匯編成冊,在校內外交流。教師看到成果得到認可,才華得到賞識,心里美滋滋的。
比賽也能自己做主。我校每學期都開展“教師業(yè)務競賽”,目的不是“優(yōu)勝劣汰”,而是給教師出彩的機會。如課堂教學競賽,教師自己申報參賽時間,“準備好了”才向全校老師發(fā)出邀請。教師用心準備的過程,就是自己專業(yè)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
構建展示成果的載體。編輯出版《教學簡報》(內部月刊),主要刊登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反思和教育故事;每年編印一冊教師文匯《跬步集》,發(fā)表教師的論文、隨筆等;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為學校的老師專門召開“XX教師教學思想研討會”“XX教師演唱會”“XX教師畫展”等,給教師提供展示成功的機會。
優(yōu)化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學校積極探索教師發(fā)展性評價制度,宣傳教師的業(yè)績,采用多元評價方式,如組織學生評選“最喜歡的老師”等,過程公開公正,充分肯定教師的工作,隆重表彰優(yōu)秀教師,建立《教師成長記錄檔案》,激勵教師積極進取。
“這個問題該怎樣解決”
——積極開展校本研究和培訓
教師的差別不在于學歷和資歷,而在于有沒有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學習和研究。聚焦教師的教育行為和效果,引導教師發(fā)現問題、反思問題和解決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對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尤為重要。
在學校的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不少教師感到困惑、憂慮甚至恐懼,迫切希望得到大家的指導和幫助。在恰當的時候,我們將教師們的“困惑和問題”集中起來進行比對、整合優(yōu)化,形成了“基于問題的校本課題”?!罢l愿意共同來解決問題?”我們把這些教師組織起來,就成了“校本教研課題組”。這些年,我校的校本教研開展得如火如荼,每年每個學科都有幾個“教研主題”,教師們大量閱讀資料、開展集體備課、邀請專家指導等,既解決了問題,又促進了專業(yè)水平的提升。學校也適時地組織“教研論壇”,分享教研成果,營造教研氛圍,帶動全面進步。
在工作和研究中,越來越多的教師覺得自己需要“再充電”,學校收集了大家的意見,就形成了“校本培訓”的內容。學校管理部門進行梳理,制訂出《校本培訓計劃》,采用不同的形式滿足教師學習的需要,有組織讀書會的,有邀請專家講學的,有走出去取經的,有教師體驗式訓練的(如下水作文),等等,方法多樣。這種滿足教師發(fā)展需求的“點菜式”校本培訓,大家積極參加,熱情高漲,效果明顯。
教師是教育事業(yè)的第一資源,只有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才能追求高質量的教育。學校不斷改進管理,為教師發(fā)展提供“拉力”,更重要的是喚醒教師自我發(fā)展意識,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形成“推力”,這一拉一推,教師的專業(yè)水平提升就為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