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群
摘 要:需要構建“問題意識—— 探究能力—— 知識獲取”的學習路線,并從教師的教學意識、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科學上下工夫。為此,問題元素的提煉包括:對問題元素的內涵界定、對問題元素的課前準備、對問題元素的課堂把握、對問題元素的現(xiàn)場控制、對問題元素的實踐引導等五個方面。在此基礎上的釋放途徑則應從:建立問題元素提煉的集體備課機制、合理確定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釋放途徑、強化實驗教學中問題元素釋放引導、調整基于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來構建。
關鍵詞:初中物理 問題元素 提煉 釋放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3(a)-0122-02
在新課程背景下來探討初中物理教學模式的改進,首先需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入手,在此基礎上來不斷拓展他們在物理知識應用上的能力。從現(xiàn)階段的討論中似乎對于這一邏輯進路并不重視,所以就出現(xiàn)了圍繞著提升物理知識綜合應用能力的“空談”。那么如何來理解物理學習中的主體性呢。筆者認為,根據(jù)主體性內涵的一般定義,這里主要突出學生主動參與到物理世界中未知知識的學習中來。因此,這就需要構建“問題意識—— 探究能力—— 知識獲取”的學習路線,所以討論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元素提煉及釋放便成為本文立論的出發(fā)點。
該文首先對物理教學現(xiàn)狀進行總括層面的分析,并對這一現(xiàn)狀進行反思。在反思的引導下完成對無問題元素的提煉。最后,再具體探討課堂教學的實踐問題。
1 初中物理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由新課程改革步驟所推進的初中物理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取得了諸多成果,部分成果已存在于教學實踐中。然而,關于創(chuàng)新成果的轉換仍需要一個過程,這不僅在于教師對其領會和掌握的需要,也在于學生對這一創(chuàng)新成果的適應。
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現(xiàn)狀分析。
1.1 教學目的的界定方面
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具有不同的內涵,前者包含后者但還增添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由于教學環(huán)境使然,存在著顯著應試教育痕跡的環(huán)境下必然會使教師的價值取向與之適應,從表現(xiàn)來看則是建立起學生的知識積累體系,而并不在乎學生對知識能動性的反映。這種面向應試的教學目的,自然就延伸出了與之相符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效果評價機制。
1.2 教學手段的應用方面
教學手段包括兩部分,即教師的教學技巧和對教學資源的應用。教學技巧的嫻熟與否取決于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而對教學資源的應用則體現(xiàn)為對設備的使用和在課堂教學中節(jié)奏的把握問題。從現(xiàn)狀所反饋的信息可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呈現(xiàn)出程式化的教學形態(tài),從手段的應用上主要以知識點展示和羅列來實現(xiàn),這樣一來就適應了應試教育的教學目的。
1.3 教學效果的評價方面
對教學效果的評價在于為優(yōu)化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思路,并也是對教師教學績效的一種考核。然而,受到當前教育大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初中物理教學效果的評價仍主要以課堂測試為主,這樣就主要考察了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對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及科學情感態(tài)度無從考察了。
2 針對教學現(xiàn)狀的反思
結合本文的主題,這里需要針對教學現(xiàn)狀進行反思,從而為問題元素的提煉提供切入點。
2.1 針對教學目的的反思
有部分學者責難中學教師的教學意識仍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對此筆者認為是值得商榷的。教師作為教學的實踐者自然有自己的能動的一面,但面臨著上級的業(yè)績考核指標,則只能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梢姡淖兘虒W目的中的不合理要件需要從系統(tǒng)觀上來解決。但結合問題元素的提煉而言,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探究能力,仍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物理學習水平,還能使他們形成自主、自覺學習的習慣,這仍然適應當前應試教育的需要。
2.2 針對教學手段的反思
上文對教學手段所呈現(xiàn)出的問題進行分析,從中可以看出問題元素的提煉并不在于一起找問題,而是結合書本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關聯(lián)性,自然獲得需要探究和解決的問題。為此,在不改變教師教學手段應用習慣的情況下,或許應該在物理知識點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上下工夫,借助網(wǎng)絡資源和自身感悟來促使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對于目前被廣泛應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則能在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問題探討能力和探究能力上提供載體。
2.3 針對教學效果的評價
這里需要指出,提煉出物理知識點中的問題元素并無法立即應用考試的需要,這實則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即以探究性的思維來對待自然科學。因此,現(xiàn)行的單一考試模式顯然無法使用這種教學的需要。另外,若仍沿用這種考試模式,則將對教師教學產(chǎn)生倒逼效應而無法全面實施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
以上三個方面分別基于目的、手段、結果等三段式分述表明了,在實施問題元素提煉時需要從教師的教學意識、教學手段的優(yōu)化、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科學上下工夫。唯有這樣,才能不是問題元素的提煉只作為一種形式而存在,或只作為一趟觀摩課而存在。
3 反思引導下的問題元素提煉
根據(jù)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導下,初中物理問題元素的提煉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3.1 對問題元素的內涵界定
物理作為一門傳統(tǒng)自然科學,其在于對自然界物理現(xiàn)象的探索,以及對人類物理經(jīng)驗的檢驗。盡管初中物理知識較為淺顯,但其理論體系則較為完整。因此,其中的內容板塊涵蓋了學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就意味著,可以借助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從感性到理性的來認知這些物理知識。由此,問題元素的內涵則體現(xiàn)在了,從傳統(tǒng)回答是什么?轉變到回答為何是什么?的過程?,F(xiàn)實表明,借助為何是什么的思維習慣,將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這才是問題元素提煉的初衷。
3.2 對問題元素的課前準備endprint
對問題元素的課前準備,主要在于教師的備課環(huán)節(jié)。面對物理新知識的講授,如何引入生活中的案例進行“為何是什么”的思維轉換,則顯示十分關鍵。如在力學新知識的講授準備中,教師可以引入某種已經(jīng)申報專利的衣架作為案例,指出為何這種衣架在面對大風的吹來而不掉呢。當然其中的機械原理不需要過分進行解構,但其中的力學學理則能通過“為何是什么”來進行問題轉換。可見,這些都在學生的經(jīng)驗范圍內,從而適應了學生的認知水平。
3.3 對問題元素的課堂把握
這里需要指出,初中物理教學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套路,即使在課程創(chuàng)新中涌現(xiàn)出諸多成果,也不能大刀闊斧的改變這一套路。其原因在前面已經(jīng)談到,即教師的適從性問題,以及學生的適應性問題。因此,在對問題元素的課堂把握的問題探討,也涉及到如何合理的把問題元素植入整堂課中。筆者認為,可以將問題元素的植入到導課過程中,以及最后促使學生預習下一階段新知識的中。這樣一來,就通過問題元素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和關注度。
3.4 對問題元素的現(xiàn)場控制
部分教師也習慣在新知識的講解中,自然引入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進行問題討論。不難理解,這也是對問題元素提煉的很好措施。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如何控制教學節(jié)奏呢。這里就需要對問題元素的提煉進行現(xiàn)場控制??刂频姆椒梢允墙處熗ㄟ^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最后給予總結和精講;也可以是,教師在引導學生思考后給出問題的答案。但無論何種方法,都需要關注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畢竟問題元素的提煉只是其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3.5 對問題元素的實踐引導
初中物理教學仍然需要踐行知行統(tǒng)一原則,因此需要在實驗課程中來實施。當然,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在校外實施。這時就面臨著對問題元素的實踐引導問題了。從問題元素提煉的初衷來看,需要建立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平臺上,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為主線,這也就構成了實踐引導的路徑指向。
4 釋放途徑
根據(jù)上文所述并在問題元素提煉的闡述基礎上,該教學模式的實踐途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構建。
4.1 建立問題元素提煉的集體備課機制
培養(yǎng)初中學生在學習物理時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首先需要從客體上提煉出知識點的問題元素來。從現(xiàn)存經(jīng)驗來看,這種問題元素的提煉具有一定的難度,也會因關注問題元素的提煉而影響到備課的質量。因此,需要建立問題元素提煉的集體備課機制。根據(jù)物理教研組的人員構成,應建立集體備課的長效機制,和領導崗位制度。備課的重點在于解構知識點可能引入的問題,以及商討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問題。
4.2 合理確定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初中物理教學的習慣流程,并從筆者的教學體會出發(fā)可知,在導課階段和布置預習內容中可以建立起問題元素的釋放時點。另外,在配合知識點講授的需要,也可以進行問題元素的釋放。在導課階段應引入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在他們所能獲得外部信息中來進行問題提煉,如根據(jù)目前著陸器登月的信息,來引入重量和質量之間的區(qū)別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元素釋放,則可以借助多媒體借助視頻內容來實現(xiàn)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聯(lián)系。
4.3 優(yōu)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釋放途徑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種能力又是建立在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形成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教師可以在復習課程中設計出一個與生活相關的問題,促使小組借助現(xiàn)有的知識條件下來解釋或解決這一問題。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來進行問題元素釋放,主要在復習課程中來實現(xiàn)。另外,在課外實踐活動中也可以在這一模式來進行教學,但這主要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和自覺意識了。
4.4 強化實驗教學中問題元素釋放引導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也是傳遞物理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現(xiàn)有的文獻中似乎對這一環(huán)節(jié)關注的不夠。按照現(xiàn)行的初中物理實現(xiàn)項目設計,一般都是對教材理論知識的一種可控性檢驗,所謂可控性是指只是一種驗證,實驗的結果已經(jīng)通過經(jīng)驗獲得了。在不改變這一狀態(tài)的情況下,可以引入具體的實驗環(huán)境來進行問題元素的釋放,如在進行壓強內容的實驗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主測試所在區(qū)域的沸點,并從中來估算出可能的海拔高度。
4.5 調整基于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評價
這里就存在著對教學績效的評價問題了,關于這一點需要做這樣幾項工作:(1)不改變課堂測試的形式;(2)引入基于團隊合作學習的測試內容,如針對實驗教學中的測試。另外,還需要針對教師教學質量引入針對教師的測試體系,對此需要加強研究。
以上五個方面的實踐路徑為我們提供了實施指導,其中蘊含著一個思想:那就是不改變現(xiàn)有教學模式的情況下,通過細節(jié)調節(jié)來實現(xiàn)問題元素的釋放,從而提高教師的適從感和學生適應性。
5 實證分析
以“摩擦力”知識的教學為例。
5.1 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
(1)教師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在具有多媒體教學設施的學校,教師可以借助PPT或視頻為載體,設計出物體依靠摩擦力而運動的影象,以及可以制作簡單的動畫來演示無摩擦力時,身邊事物的存在形態(tài)。當然,諸多教學資源都可以在網(wǎng)絡教學共享中搜尋。這里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即在每個知識點串聯(lián)的節(jié)點上,教師應設計出可供討論的問題,而問題的引入則在于承上啟下。
(2)學生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學生課前準備環(huán)節(jié)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如教師根據(jù)下次課需要討論的問題作為資料的收集對象,要求學生課前在預習課本的同時,還應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學校圖書等資源拓展知識的外延。如,發(fā)射火箭時產(chǎn)生摩擦力嗎?如果有摩擦力產(chǎn)生,該如何克服它呢?
5.2 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學生將完成了對“滑動摩擦”和“滾動摩擦”知識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如下:
教師:通過上次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把一個物體放在光滑的表面上,給予這個物體一個初始速度,這個物體將以這個速度勻速的直線滑行。然而,為什么我們在生活中卻無法做到這一點。請同學一小組討論5 min,組長負責匯報討論結果。
組長1:因為有地面有摩擦(根據(jù)生活常識答出的)
教師:回答很正確。正是因為有了摩擦力的存在,我們才能按時到校上課。(全班笑)那么,誰能告訴我:為什么有些物體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動不了,而有些物體同樣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動了呢?同學們可以根據(jù)教材知識,分組討論,給10分鐘。
學生1:因為有些物體下面有輪子。
教師:很好。
學生2:輪子自己在轉,就把物體帶跑了。
教師:不錯。如果同學們腳下按上能滑動的輪子,你們跑100米會怎樣。(課堂氛圍被調動起來了)
學生3:我不會滑冰,一定會摔的。
學生4:我覺得不按輪子跑的會更快些。
……
教師:同學們所說的都很不錯。而且所說的,幾乎包括了現(xiàn)實中摩擦力的種類。(總結)
從而,該案例的提問引起了學生們的思考與好奇。緊接著引導學生給出答案—— 摩擦力的存在。這個知識點就從上一個知識點推論出來了,但是還不完善。教師又提出問題:為什么有些物體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根本動不了,而有些物體同樣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一推就動了呢?這樣一來又引起了學生們的好奇與思考,最后得出摩擦力分類的知識點。
6 結語
該文認為,問題元素的提煉包括:對問題元素的內涵界定、對問題元素的課前準備、對問題元素的課堂把握、對問題元素的現(xiàn)場控制、對問題元素的實踐引導等五個方面。在此基礎上的釋放途徑則應從:建立問題元素提煉的集體備課機制、合理確定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下釋放途徑、強化實驗教學中問題元素釋放引導、調整基于問題元素釋放的教學評價等五個方面來構建。
參考文獻
[1] 廖素英.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3(27).
[2] 薛小平.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J].考試周刊,2013(70).
[3] 德吉措姆.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 (9).
[4] 劉建國.談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3(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