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娟 李晶 陳宇 吳娟琴 孫曉艷
嘉興市自2003年開展了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施行“兩階段篩查”,并對可疑聽力損失患兒進行了聽力診斷和隨訪、干預等。本研究對2008~2011年嘉興市新生兒聽力篩查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提供參考。
1.1資料收集方法 2008年以來嘉興市有接產(chǎn)的單位均開展了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正常新生兒則統(tǒng)一使用TEOAE或DPOAE進行聽力篩查,高危新生兒則使用AABR進行聽力篩查。要求篩查單位按照國家年報內容以月報形式上報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
1.2聽力篩查流程 采用“兩階段篩查法”,即出生后滿48~72小時進行聽力初篩,初篩未通過者滿月后復篩,復篩未通過者建議轉診至市級聽力診斷中心進行全面聽力學評估,包括ABR、聲導抗、外耳道檢查等,要求初次診斷性聽力評估在出生后3個月以內完成。聽力損失程度分級以ABR反應閾<35 dB nHL為正常,36~50 dB nHL為輕度異常,51~80 dB nHL為中度異常,81~100為重度異常,>100為極重度異常。
2008年10月1日到2011年9月30日嘉興市活產(chǎn)新生兒186 240例,聽力初篩182 610例,初篩率為98.05%(182 610/186 240);復篩17 323人,復篩率85.94(17 323/20 157);應轉診2 541例,實際轉診2 113例,轉診率為83.16%(2 113/2 541);確診聽力損失379例(2.08‰,379/182 610)(表1),其中,男220人,女159人;輕度、中度和重度聽力損失患兒分別為241、62和76人(表2)。
2004年衛(wèi)生部正式將“新生兒聽力篩查技術規(guī)范”納入《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guī)范》,2009年頒發(fā)的《新生兒及嬰幼兒早期聽力檢測及干預指南(草案)》[1]要求聽力篩查開始實施兩年后,新生兒初篩率達到95%以上,初篩通過率達到90%,同時要求初篩未通過嬰幼兒的復篩率達到80%。由本文結果可見,2008~2011年,嘉興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率、復篩率和轉診率分別為98.05%,85.94%和83.16%,新生兒聽力損失檢出率為2.08‰,說明嘉興市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達到了2009年指南草案的要求。
先天性聽力損失居新生兒先天性疾病之首,檢出率高達1‰~3‰[2,3],使用合適的技術方法盡早發(fā)現(xiàn)聽力損失患兒是后期合理干預的前提。嘉興市采用的“二步篩查法”,即使用OAE進行初篩、AABR檢測進行復篩,是國際上最常用的篩查模式,具有很高的特異度和經(jīng)濟性。兩種方法的聯(lián)合使用可對外耳、中耳、內耳、腦干中樞的完整聽覺通路進行良好的檢查,使聽力篩查的結果更加真實可信[4]。
與國內其它省市同期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5~11]比較,如2008年~2010年在湘潭市2 365例新生兒中進行的聽力篩查結果顯示,初篩率為98.2%,復篩率為64.95%[5];2009年~2011年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和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的新生兒聽力篩查初篩率分別為100%和85.98%,復篩率分別為83.39%和68.21%[6];2007年北京市城鄉(xiāng)結合部出生的5 809例新生兒的聽力篩查中,初篩率達到98.76%,復篩率55.24%[7];2006~2009年廣州市[8]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初篩率為61.12%~86.54%,復篩率為54.42%~64.10%;2009~2011年廣東省江門市4 676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復篩率僅為47.75%[9];2009年7月~2010年9月出生于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的19 323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顯示,初篩通過16 843例(通過率87.17%),復篩率為36.94%[10];2005年1月~2009年10月洛陽市出生的24 692例新生兒中,16 654例接受了聽力篩查,初篩率為67.45%,復篩率為28.27%[11]??梢娂闻d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的初篩率、復篩率、轉診率都處于較高水平,但嘉興市2008~2011年四年間平均初篩通過率約為88.96%,仍然未達到草案的要求,同時對患兒的隨訪和干預工作都比較欠缺。
表1 2008~2011年嘉興市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例)
表2 2008~2011年嘉興市確診的聽力損失新生兒例數(shù)、性別、聽力損失程度、側別分布(例)
我國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仍有許多需要改進之處:第一,篩查率低,復篩率和轉診率更低;第二,失訪率高,后期干預薄弱。而對先天性聽力損失患兒進行合理及時的干預是新生兒聽力篩查的最終目的。因此,提高患兒的隨訪率、及時進行合理干預是未來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中的重點。
針對以上不足,政府和醫(yī)院等各方都應積極應對,創(chuàng)新出地方特色的高效管理措施,如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相關部門可以借助高度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系統(tǒng)和手機等通訊網(wǎng)絡建立起對聽力篩查未通過新生兒的跟蹤、隨訪、診斷系統(tǒng),并利用短信提醒、家長短信反饋、網(wǎng)站個人賬戶反饋等方式收集新生兒的動態(tài)[12],而在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由于農村人口眾多,大部分孕產(chǎn)婦在分娩后的48小時內出院,這就導致了聽力篩查漏篩率高、初篩率低,在這些地區(qū)就需要政府機構加大宣傳力度,投入更多的資金培養(yǎng)農村婦幼保健人才,并廣泛建立初級聽力衛(wèi)生保健服務網(wǎng)絡[8]等類似的系統(tǒng),以提高初篩率和降低漏篩率。
4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喉頭頸外科學分會聽力學組.新生兒及嬰幼兒早期聽力檢測及干預指南(草案).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9, 44:883.
2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Newborn and infant hearing loss: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J]. J Pediatrics, 1999, 103:527.
3 Watkin PM, Baldwin M. Confirmation of deafness in infancy [J]. Arch Dis Child, 1999, 81:380.
4 丁海娜,趙亞麗,史偉,等. TEOAE和AABR聯(lián)合應用在嬰幼兒聽力復篩中的意義[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08,16:282.
5 顏美玲,成梅香,夏紅. 湘潭市2365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 2011,19:564.
6 劉俊秀,馬芙蓉,馬新春,等. 北京市8200例和西寧市1940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對比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413.
7 亓貝爾,黃麗輝,程曉華,等. 北京城鄉(xiāng)結合部新生兒普遍聽力篩查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 18: 14.
8 羅仁忠,溫瑞金,高勝利,等. 3251例廣州市新生兒聽力篩查不通過患兒聽力狀況的評估與分析[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 25: 577.
9 章曉軍,周劍勇,胡小怡,等. 4676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3, 21:184.
10 丁文娟,郭玉芬,張哲文,等. 甘肅省河西走廊19323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2,20:305.
11 胡書君,歷建強,鄭錦,等. 洛陽地區(qū)16654例新生兒聽力篩查結果分析[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10,18:426.
12 劉清明,陳宇,陳深茂. 珠海市新生兒聽力篩查資料管理和隨訪系統(tǒng)臨床應用評估[J]. 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