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濤
摘 要:新課標為我國各階段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空間,而初中語文是開始深入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表達、閱讀等能力的學科,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新課標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也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寫作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反映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學工作者,必須發(fā)現(xiàn)寫作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不斷地實踐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素質培養(yǎng);思維能力;策略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思維能力的最高境界便是創(chuàng)造力。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應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唯有語文教學才能擔此大任,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已成為我國教育界熱門話題和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語文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綜合性廣泛的基礎學科,內容和形式包括了很強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在課堂上有很大的可挖掘性和創(chuàng)新性,只有學生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一、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眾所周知,中外學生對比起來,我國學生雖然平時刻苦學習成績也不錯,但在一些問題的見解上往往外國學生能產(chǎn)生出獨特而新穎的想法,中國學生在遇到棘手問題時常常墨守成規(guī),很少有創(chuàng)新和突破,究其根源,是由于我國傳統(tǒng)的教育體制和思維定式使然,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觀念中教師就是權威,是真理的化身,在這種思想的壓制下,學生思想僵化,毫無創(chuàng)新可言。例如,有一個教師問他的學生,雪花如果融化了會變成什么?有的學生說變成了水,有的說變成了冰,而其中有一個學生說變成了春天,顯然這個孩子的回答充滿了哲學的詩意和智慧的火花,但是他不符合常規(guī),根據(jù)標準答案只能是零分,可他的回答卻是充滿了創(chuàng)新和想象的味道。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應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打破思維定式,鼓勵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解放,創(chuàng)造力得到培養(yǎng)。
二、通過散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取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边@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初中語文課本的散文蘊含了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給人以美的感受。教師要從散文的藝術、思想和語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欣賞散文的語言美、結構美、意蘊美;在散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散文語言的內涵、情感、格調等,并鼓勵學生通過想象理解散文的優(yōu)美之處,讓學生學習散文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手法,提高欣賞能力。教師根據(jù)所學散文的表達、構思等方面的不同,積極引導學生欣賞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情景交融、結構嚴謹,處處表現(xiàn)出內容的豐富優(yōu)美;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巧用伏筆、富有哲理等等,每一篇散文都有其精美、華麗之處,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品味散文(如: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等)。散文是詩意化的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培養(yǎng)學生對散文的欣賞能力,對學生情感的發(fā)展以及寫作能力都有極大的好處。
三、加強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強化語文社會功能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正確看待自己,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集體、國家乃至自然的關系,正確理解個人所承擔的責任,并不斷追求個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語文是孩子最先接觸的人文科學之一,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起基礎性作用,因而應重視其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語文教材本身就包含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論語》使學生明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道理;《為學》讓學生領悟“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為之”的哲理;《散步》叫學生曉諭“扶老攜幼,勇?lián)松熑巍钡膬群Z文教師應通過語文教材去啟迪學生感悟人的高尚情操,去體會人的美好情感,使學生成為一個曉理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擔當?shù)娜恕?/p>
烏申斯基所說:“本民族語言是一切智力發(fā)展的基礎和一切知識的寶庫,因為對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從它開始通過它并回復它那里去?!闭Z文傳承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使其得以豐富發(fā)展的源泉,因而承擔著無可比擬的重要社會功能。一個人的語文素質的高低,主要看他運用語文素質去處理現(xiàn)實生活,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以及學習新的知識的能力如何。除了在考試中要增加應用題考核的數(shù)量以外,在平時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實際應用能力。
教師在培養(yǎng)初中生的思維能力時,一定要具備足夠的細心和耐心,要對學生和自身職業(yè)負責。語文學科的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奠基工程,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起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應當繼續(xù)在實踐中探索,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參考文獻:
[1]劉春風.初中語文教育改革的方法初探[J].科教文匯,2009.
[2]邱定榮.在初中語文教育這塊土地上耕耘[J].新語文教學,2009.
(作者單位 重慶市彭水縣實驗初級中學校)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