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岫,趙麗華,宋宇姝,林守香
?
艾灸配合藥物治療卵巢癌腹水50例
林岫,趙麗華,宋宇姝,林守香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黑龍江 163000)
針灸療法;卵巢癌;腹水
筆者自2009年以來采用艾灸配合藥物治療卵巢癌腹水患者25例,并與常規(guī)藥物治療25例相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50例患者均為住院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治療組中年齡最小24歲,最大70歲,平均49歲;腰圍最短70 cm,最長107 cm,平均81.2 cm;體重最輕45 kg,最重85 kg;平均住院30 d。對照組中年齡最小28歲,最大72歲,平均49歲;腰圍最短72 cm,最長104 cm,平均80.9 cm;體重最輕48 kg,最重83 kg;平均住院21 d。兩組患者年齡、腰圍、體重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包括利尿、調(diào)節(jié)離子紊亂、腹腔放液及化療等,共治療30 d。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配合艾灸治療。取穴分兩組,①命門、脾俞、腎俞;②神闕、關元、子宮。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命門、神闕采用重灸,余穴施灸時以皮膚顏色紅潤、不出泡為宜,每次熏灸3~5壯。每日1次,共治療30 d。
兩組治療期間均每日測量腹圍及記錄24 h尿量。每星期進行1次B超檢查,及時觀察腹水變化。
根據(jù)臨床癥狀及B超提示判斷治療效果。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
顯效: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腹水減少1/2以上。
有效: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腹水減少1/3以上。
無效:癥狀未改變,腹水無減少。
由表1可見,治療組顯效率為64.0%,對照組為44.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5
癌性腹水屬于中醫(yī)學“臌脹”范疇,其病機與肝、脾、腎三臟功能相互失調(diào),形成氣滯、血瘀、水飲互結于腹中,以致腹部日漸脹大有關。艾灸治療癌性腹水主要用其溫通及溫化效應,以溫促通、以溫化痰、以溫行氣利水是主要作用機理。子宮穴為經(jīng)外奇穴,是治療胞宮疾病的主要穴位;神闕為任脈之穴,借灸火之熱可達消腫散結、運化水濕之效;關元穴為任脈與足三陰交會穴,可培腎固本、調(diào)氣回陽。艾灸命門、脾俞、腎俞可達治病求本、通利水道之效。
2013-12-14
林岫(1972 - ),女,副主任醫(yī)師
1005-0957(2014)03-0194-01
R246.1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3.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