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寶清
摘 要:通過研究《計算機電路》課程教學實踐,就改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大綱的修訂,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結合自身的實踐提出個人的意見和大家商榷。
關鍵詞:計算機電路 教學大綱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b)-0157-01
1 關于教學大綱的修訂
在教學大綱的修訂上,應強調根據現(xiàn)代高職學的實際重基本理論的學習,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 的原則。教學重點應放在強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及準確運用定律和公式,弱化某些推導和公式記憶上。比如,在講授電路的基本分析方法這一塊內容時,對于計算機網絡專業(yè)應該重點講授基爾霍夫定律,正弦交流電路;在講授電工技術時重點講授電工儀表的使用、供電與安全用電;在講授電子技術時重點講授且重模擬電子技術的集成運算放大器的應用和直流穩(wěn)壓電源,數(shù)字電子技術的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等;且重在“使用”,而非“推導過程”。
按照傳統(tǒng)單一學科知識結構,要使學生全面掌握計算機網絡設計與安裝操作相關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傳統(tǒng)模式下學生素養(yǎng)相對較差,因此需要對計算機教學大綱內容進行修訂。在教學大綱修訂過程中,應以計算機網絡專業(yè)的實際需求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依據,從龐大且內容復雜的電路分析學科知識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信息,而后再按照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對計算機電路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重新定位與構建。當然在教學大綱修訂中可以會遇到一些難題,所以在修訂中對教學大綱教師的要求也分外嚴格,負責計算機電路教學的教師應與相應專業(yè)的教師做好密切溝通,以免在計算機電路課程教學中偏離主題。不僅如此,在教學大綱修訂中,還需要負責計算機電路教學的教師對計算機網絡專業(yè)知識結構與基本內容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理解其內在含義,也就是該教師需要具備淵博的知識面及一定的計算機網絡工程技術能力。對教學大綱進行修訂并非簡單的刪減與簡化,而是集中力量將計算機電路基本定律及基本概念有效連接在一起,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知識點,強化學生對基本知識理論的掌握力度。
2 對強化和改革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探討
傳統(tǒng)模式下的計算機電路實驗主要以驗證實驗為主,這種實驗方式所產生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突出,目前已經無法滿足高職院校教育的多種需求。對于學生而言,計算機電路課程不僅是電路知識的入門,同時也是計算機網絡布線專業(yè)與網絡技術專業(yè)技能的入門。因此應結合高職院校教育的需求,在實踐中不斷轉變教學模式,例如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技能培養(yǎng)中,可以借鑒“新手—高級學徒—合格者—熟練者—專家的培養(yǎng)模式,該培養(yǎng)模式可以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種階段性教學模式,這樣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實際操作能力。
計算機電路試訓中包含了諸多內容,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部分,首先是電工基本技能訓練實驗,主要培訓學生對計算機線路的搭接、計算機網絡內部各個元器件的識別以及示波器與萬用表等多種通用儀器儀表的正確使用操作。其次是驗證性實驗,這是傳統(tǒng)計算機電路實驗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該實驗模式在計算機電路課程中已經形成一個相對完善成熟的實驗體系,利用實驗的方式可以驗證計算機電路理論知識,讓學生對電路知識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當然要達到實驗教學目的,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yè)需要及實驗操作具體情況對實驗方式進行修整,以此達到理想的實驗教學效果。再者是工程應用型實驗,以學生專業(yè)需要為依據進行開發(fā),例如對現(xiàn)有機房的信號線路以及電源線路中存在的故障進行檢修,獨立對需要使用的元器件及儀器儀表進行選擇,制定計算網路實驗布線方案設計方案,采取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法。
過去的驗證性實驗一般安排在相應理論教學內容之后。我認為,應該根據授課內容的實際需要安排實驗時間。比如電路實驗平臺的使用實驗,安排在所有試驗之前做,并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通過該實驗,讓學生感覺是自己歸納總結出的平臺個按鈕的作用、平臺功能分區(qū)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項,使學生對實驗平臺的使用效果更好。再比如,在講晶體三極管各級電流之間的關系、三級管放大原理及各級間電壓的關系的概念之前,安排一個晶體三極管的研究實驗,給學生一個感性認識,并讓學生了解,基極電流的變化將影響集電極電流的變化,基極電流與集電極電流之和等于發(fā)射極電流。通過這個實驗,不但為概念的理解提供了感性認識,而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實訓課要求應設計成工程技術與技能綜合應用型課程。現(xiàn)以計算機網路實驗室布線方案的設計為例,作如下的設計和要求:(1)知道計算機網路實驗室布線所需的材料及器件設備有哪些;(2)掌握設備材料及其參數(shù)的識別、選擇與采購;(3)掌握電源線和網絡信號線安裝布設位置及固定和連接方法;(4)學會排查故障和維修;(5)學會萬用表檢測電源線的鏈接情況;(6)學會用網絡專用儀器檢測信號線的連接情況。
3 課堂教學模式的探討
理想的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教師在掌握多種教學模式,并了解不同模式的適應條件及其局限性的基礎上,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所選擇的最適當?shù)慕虒W模式。
最近,興起了一種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型。我認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型對我們高職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理論思維差的實際情況更具有針對性,值得推廣。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型屬于“概念獲得”教學模式,目的是通過實例幫助學生有效地學習新概念、新知識。與以往的授課方式通過嚴密的邏輯推導,由已知根據定律推導出新知識有所不同。工作可以是學生在做的實驗,也可以是典型的試題。比如,通過晶體三極管的研究實驗,引出基極電流的變化將影響集電極電流的變化,基極電流與集電極電流之和等于發(fā)射極電流。從而引出三極管電流之間的關系的概念,引出三極管電流放大的本質是用基極的小電流去控制集電極的電流。應強調的是,在運用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模型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呈現(xiàn)范例,更重要的是向學生示范在頭腦中對信息進行加工的全過程,包括解決一個問題,或對復雜的信息進行歸納、重組時的心理活動,即著重于演示思維過程。
以上,是我個人教學的心得,僅供參考,懇請同行專家不吝賜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