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芃
越來越多的患友會選擇定期作常規(guī)體檢,但是在拿到健康檢查檢驗報告之后,卻對其中的結果和數值不知所云,無法判斷,于是拿著體檢報告來找大夫。那么,拿到一張尿常規(guī)檢查結果后到底應該怎么看呢?
尿常規(guī)是我們常稱的“三大常規(guī)”之一,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產物,尿液檢查簡便、無創(chuàng)、廉價,縱然是“常規(guī)”檢查,卻也能提供大量的身體信息,不僅反映泌尿系統(tǒng)的問題,更可以間接反映全身各系統(tǒng)的代謝情況。
不同醫(yī)院的尿常規(guī)報告單不盡相同,卻大同小異,下面就以南方醫(yī)院的尿常規(guī)報告單為模板,簡單介紹一下各個項目的意義所在。
先將一張報告單分割成四個區(qū)域:
區(qū)域1:是進行這次檢查時候的患者自然信息,包括初步的診斷。這個診斷是醫(yī)生在開檢查單的時候初擬的,并不等同于您的真實情況或最終診斷,是可能更改的。所以您大可不必對著一張化驗單上面的診斷名稱而耿耿于懷。另外需要注意,留取尿液標本的時候一般要取中段尿液,即先排出一小段尿液后再接尿送檢,目的是排除污染的可能。女性在月經期間的尿檢結果也不準確,需要避開。至于送檢時間,如果沒有特殊要求,任何時間段的尿液都可以,但是必須是新鮮的標本立刻送檢才不會有誤差。
區(qū)域2:是檢查的具體項目,包括外觀、化學分析和有形成分分析幾部分,按照分析的方法,又分為試帶法、儀器定量、人工鏡檢等方面。
區(qū)域3:是最重要的,就是您這次標本的檢測結果。具體是否正常,和區(qū)域4的參考值進行比對就可以。
總體來說,只要有(+)或者異常升高的數值就意味著存在不合常理的因素,需要進一步判斷病因。至于每項是什么意義,這里只能作一個非常簡要的介紹,要知道,任何一項異常的背后都存在著許多種可能,往往需要醫(yī)生更精準的判斷和進一步的檢查。
酸堿濃度:和飲食情況有關,愛吃肉者偏低,愛吃素者偏高。出現異常的過酸或過堿意味著代謝出現了問題,或者泌尿系感染,或者痛風,或者藥物影響。
顏色:尿液的顏色通常都應該是淡黃色,喝水多的時候更清亮,喝水少的時候會深一些,但是如果出現紅色、茶色、乳白色等等,就需要高度重視了。許多疾病如腫瘤、肝病、較重的泌尿系感染、乳糜尿等,都會引起尿色的變化。尤其是老年人,如果出現肉眼血尿,必須首先排除泌尿系統(tǒng)腫瘤,即使只有一次,也不可掉以輕心。
透明度:不透明的話就是有問題,通常會伴有顏色的改變。
尿比重:個體變化程度較大,是反映腎臟濃縮功能的。
亞硝酸鹽:“+”意味著感染,多數是與大腸埃希菌相關。
尿蛋白:有一些是生理性的蛋白尿,但是出現“+”多數意味著腎臟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異常,此時需要做兩件事:第一,做24小時蛋白定量檢查;第二,找腎臟內科大夫就診。
膽紅素:多了之后會使得尿液泡沫增多,“+”通常與黃疸關系緊密,應找消化科大夫。
尿酮體:標本不新鮮會出現“+”,肚子餓久了會出現“+”,嚴重的糖尿病也會出現“+”,應找內分泌科大夫。
尿膽原:多數陰性,溶血或肝細胞黃疸時會“+”,還是找消化科大夫。
尿葡萄糖:出現“+”首先要檢測糖尿病,趕緊去找內分泌大夫。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血糖正常而尿糖異常,我們稱之為腎性糖尿或者應激性的糖尿。
白細胞:如果是“+”或者數值超過參考值,就是泌尿系感染了。
紅細胞:出現“+”,就是所謂的“血尿”了,其原因非常復雜,也經常讓泌尿外科醫(yī)生抓耳撓腮不得其解。但是都要仔細尋求根源,一定要排除腫瘤引起血尿的可能性,尤其是老年人。
上皮細胞:是指從腎臟到尿道外口脫落的細胞,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尿管型:是尿蛋白形成的,出現了就不正常。由于各種腎炎、腎病綜合癥導致的,找腎內科大夫吧。
尿細菌:這不用說了吧,讓泌尿外科醫(yī)生幫你搞定。
尿酵母菌:小心霉菌感染,要進一步做中段尿液細菌真菌培養(yǎng)。
尿結晶:嚴重的痛風、黃疸、草酸結石患者可以見到,具體原因具體分析。
(摘自《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