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曉
摘 要:語言的模糊性是其基本屬性之一。在趙本山小品中許多幽默語言也與模糊語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本文從語用學角度研究分析趙本山小品中幽默語言的模糊性,從而解釋其在小品語言中的語用功能。
關鍵詞: 趙本山;小品;模糊語言;語用功能
[中圖分類號]: H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9-0-02
一、語用學層面的模糊語言的研究概況
對于語言模糊的相關問題,國內外的爭論聲一直絡繹不絕。Lewis從語用學的角度提出了一個觀點:模糊與非模糊語言的差別取決于語言和語言使用者的關系(Lewis,1981)。此觀點說明人們在進行言語交往過程中,通常更傾向于采用一種準確方式表達其思想和觀念;但在日常交際中,難免碰到詞不達意的情況,而說話者對此并非十分在意,或是有意識地迂回一下,用一些模糊的表達方式。具體說就是,人們通常從語言交往的目的和效果層面去分析語言模糊問題。
從語用學角度看,語言模糊問題是否能通過某種手法變得清晰和明確并不是研究重點。重要的是語言在模糊的狀態(tài)下具有什么樣的表達功效。
二、模糊語言與語用學原理
Morris把語用學定義為研究符號與使用者之間關系的學科,這武藝為語言研究。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定義揭示了語言符號與使用者之間存在著一系列非常復雜的認知關系,語言交際實際上也就是純語言符號和人的認知機制斷斷續(xù)續(xù)合力作用的過程。(熊學亮,1999)由此可見,認知和推理在這一過程中對語言符號的使用和理解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影響語用學框架下語言模糊性的因素絕非認知和推理,而實際上有著多種極其復雜的語用因素。
語用學的基本理論可以簡略地概括為指別、預設、言語行為理論和會話含義、關聯(lián)理論、順應論等。這些語用學理論都從各自不同的關注角度拓寬了語言研究的視野和維度,把語境、認知、社會和文化等因素都納入其研究范圍。下面我們將以指別、言語行為、關聯(lián)理論和順應論這些語用學基本理論為依據(jù),探討模糊語言與語用學原理間的關系。
2.1模糊語言與指別
指別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詞語,可以簡單概括為時間、地點、社會和話語指別等四個層面。
在語用學中,正是指別這種特性使語言與周圍的現(xiàn)實世界對應起來,從而具有了豐富的意義。但是,這種指別關系并非總是一一對應的,也絕不是靜態(tài)不動的,脫離了特定的語境,其所指或意義也就會無法確定。由此,指別主要涉及語言與語境的關系。
指別是指語言能夠在特定的語境條件下,圍繞實際想要傳達的現(xiàn)實信息或意義而上下波動,但又不會完全脫離這一現(xiàn)實。當具有指別意義的語言和依賴于現(xiàn)實語境中的信息或意義不一致,甚至矛盾時,必然會導致模糊語言的產(chǎn)生。這一點在趙本山的小品中有多處例子
如:2011年央視春晚《同桌的你》
李琳:你要干啥呀你!
趙本山:我走!
李琳:你過兩天好日子,你作啥呀你。
小沈陽:哼!
王小利:兒子,你回來!
趙本山:你管誰叫兒子呢?
小品中,見小沈陽走了,飾演小沈陽父親的王小利著急地把小沈陽叫回來,喊了一句“兒子”,而在該情境下,“兒子”的另一個義項被激活,這就使具有指別意義的詞語“兒子”與王小利所要表達的信息和意義不一致了,由此產(chǎn)生了幽默效果。
2.2模糊語言與言語行為理論
“言語行為理論是一種側重于“言”則“行”的語言觀。根據(jù)言語行為理論的觀點,人在說話時會同時實施三種不同的言語行為,即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言內行為是指把話語說出來的一種行為,也就是指發(fā)出語音,說出單詞、句子等的行為。言外行為通常指人們通過實施言內行為,做出許多事情,以便實現(xiàn)各種希望達到的目的。對于言外行為而言,“說”就等于是“做”,如傳遞信息、問候、命令等。言后行為則指說話帶來的后果,即話語對聽話者產(chǎn)生的效果,如聽話人接受了承諾,受到了歡迎或警告等。言內行為表明了話語的字面意義,言外行為則強調話語的意圖或目的,而這種意圖或目的一旦被聽話人接受并付諸行動的話,也會形成言后行為。其中,言外行為是這個言語行為理論的重點?!保?)
言語行為理論認為,“說”和“做”總是伴隨著語言使用的過程而進行的,但同時又會受到語境、說話人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造成“說”和“做”的不一致、甚至是矛盾,體現(xiàn)為一種話語形成了多種不同的言外之意,即語用模糊現(xiàn)象。
盡管說話人言外之義只有一個,但是話語之義往往多于一個,由此,語言就產(chǎn)生了模糊。
如:2009年央視春晚《不差錢》
趙本山:澳洲鮑魚四只。
小沈陽:對不起沒有。
趙本山:四斤的龍蝦一只。
小沈陽:對不起,沒有那么大的。
趙本山:有多大的?
小沈陽:有一斤多的。
趙本山:一斤多的有嗎?
小沈陽:是有……還是沒有?。?/p>
趙本山:我跟你說,這是你開的店,你說了還不明白,這不差錢
小沈陽:哦…那沒有。
例子中前兩句,由于趙本山和小沈陽的約定,而順利進行。而從第五句開始,對話略微偏離了約定,趙本山一句:有多大的?讓小沈陽誤以為他要買一斤多的龍蝦,于是他猶豫地問:是有……還是沒有呀?真是由于“說”和“做”的不一致,讓語言產(chǎn)生了幽默感。
從語用學的言語行為理論來看,這種語用模糊主要是由于言外行為(說話人的所做行為)的不確定性而引起的,語言因語境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xiàn)為多種不同的言外之意,以便在動態(tài)地尋求一致和平衡的過程中最終實現(xiàn)交際的意圖或目的。
2.3模糊語言與關聯(lián)理論
“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是認知與交際,而語言交際本身被認為是一個認知推理的過程。關聯(lián)理論由兩條關聯(lián)原則構成(Sperber&Wilson,2001),一條是認知原則,即強調人的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lián)性相吻合,最大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在對話語理解是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另一條是交際原則,著重強調每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性,體現(xiàn)話語理解時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獲得的足夠語境效果?!保?)
關聯(lián)理論是一種“明示(說話人)—推理(聽話人)”的模式,言語交際雙方都在努力建構足夠的關聯(lián)性,但由于其心理認知空間、知識結構等的不同,即使對于同一信息,也會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在語境等因素的化下,交際中的語用模糊性就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特性。在趙本山的小品中,有很多幽默元素真是利用了這一特性。
如:2011年央視春晚《同桌的你》
趙本山:在那個情圈初開的年齡。
王小利:情竇初開的年齡,那竇字兒不會寫,畫個圈兒。
小沈陽:爹呀,你咋這么笨呢,斗地主的斗都不會寫。
趙本山:你倆一個學校的吧。
王小利:我經(jīng)常輔導他。
趙本山:我看出來了,這都你輔導的結果呀。
小品中趙本山:你倆一個學校的吧。是想明示他們爺倆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而王小利卻只解讀了字面意思,沒有明白其言外之意,
所以說了:我經(jīng)常輔導他。引發(fā)全場哄堂大笑。這就是王小利沒有正確推理趙的言外之意產(chǎn)生的幽默。
關聯(lián)理論把對語言模糊性的討論納入到了認知語用學的領域中,對于語用模糊的討論不再僅限于語言使用者、語境或是“言”與“行”的對應關系,而是更深入地關注到了語言現(xiàn)象背后深層次的認知和心理因素。
三、模糊語言在小品中的語用功能
在小品中,模糊語言是一種隨處可見的語言現(xiàn)象。其語用功能與精確的語言相比,兩者是互補的,因而模糊語言的特有表達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我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模糊語言在小品中有哪些語用功能。
3.1模糊語言的社會功能
語言模糊的社會功能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一種表示客套、寒暄或稱謂的語用功能。
如:2011年央視春晚《同桌的你》
小沈陽:你說那孩子是我不?
趙本山:你猜呢?
小沈陽:是!
趙本山:猜對了!
小沈陽:大爺呀!
趙本山:別管我叫大爺了,叫叔吧,你爹下手比我早。
稱謂語是華夏文化的一大特點,是隸屬于社會功能的。當稱呼一個人是,我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年齡、資歷來選擇合適的詞語稱呼他人,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大爺”往往是對比自己父母年齡大或資歷人的人的尊稱?!笆迨濉笔菍Ρ茸约焊改改挲g或資歷小的人的稱呼。小品中,趙本山說的“別管我叫大爺了,叫叔吧,你爹下手比我早?!边@句臺詞就是利用了這一特點,達到了理想的幽默效果
3.2模糊語言的“經(jīng)濟”功能
模糊語言的“經(jīng)濟”功能是可以通過較少的語言傳達出值得人們回味的信息。
如:央視春晚2010年《捐助》
王:三萬都捐了?那我那一萬五呢?
趙:沒你那一萬五也不夠三萬吶。
王:那你不是把我的錢也給捐上了?
趙:那咋整呀。
王:你說我明天還得相老伴兒呢。
趙:那咋整呀。
王:你是不是自愿的?
趙:嗯。
王:那你就說捐錯了,把錢拿回來。
趙:凈扯淡,這全球都知道這點兒事兒了,還捐錯了呢,要錢?要臉?
王:我要老伴兒!
小品中王小利沒有直接對趙本山的問題作出二選一的回答,而是另辟蹊徑,選擇了第三者,因此就用較少的語言否定了趙本山的觀點。
四、結語
趙本山小品中的許多幽默語言都或多或少的應用到語言的模糊性。模糊語言的運用使語言具有了獨特的魅力,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從語用角度研究這些模糊語言,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趙氏小品的精髓,而且也讓我們學會如何運用語言化尷尬為開懷。從語言學角度來看,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語言,從某種程度上是拓寬了模糊語言的研究范圍。從認知角度講,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語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小品中的幽默語言從何而來的問題。因此,從語用角度研究小品中的模糊語言是十分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魯苓:《多元視角中的模糊語言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