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王振強
信息素養(yǎng)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目標,在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歷程中功不可沒,它的引入為課程擴充了內容,拓展了思路,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對信息技術課程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沒有這一目標,信息技術課程可能在進入21世紀前就已經從國內中小學校的課程中消失了。然而時至今日,以原有的信息素養(yǎng)作為當前信息技術課程的唯一目標已經不再適宜。
首先,信息素養(yǎng)概念內涵較為模糊,人們對信息素養(yǎng)的理解差異巨大。以2003年版《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課程綱領性文件提出的宏觀課程目標與實施建議中的具體做法缺乏緊密的聯(lián)系,使得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難以落實。因此,一線教師設計出來的認識信息與信息技術、作品規(guī)劃設計等類型的課例,往往脫離信息技術主線,不知所云,甚至越講越暈,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缺乏有效的正面影響。另外,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終身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素養(yǎng),難以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獨立培養(yǎng)形成。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許多教學內容,在各科課程學習中都有所涉及,信息技術課被認為是誰都能教的課。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信息素養(yǎng)對信息技術學科專業(yè)領域中的技術思想方法這一核心價值體現不夠充分。在不能找到更恰當的課程目標替代信息素養(yǎng)的情況下,應該對信息素養(yǎng)的內涵進行重新界定。信息技術領域的思想方法內容豐富。如“多次循環(huán)”、“枚舉”、“遞歸”等算法,與計算機工作特性極度吻合;“A=A+1”語句格式,體現事物的運動變化過程;將“結構化、模塊化編程”、“并行運算”、“讀寫緩沖”、“數據索引”等思想方法應用于現實生活,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懂得“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程序調試優(yōu)化”、“面向對象”等思想方法,成就大業(yè)則有利器在手;理解“數據結構”、“信息編碼”、“計算機系統(tǒng)”,有助于覺察萬事萬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還能從計算機軟硬件設計中領略“標準化”思想;從網絡通信協(xié)議中體會規(guī)則的意義;從“技術服務生活理念”、“用戶至上思想”、“傻瓜化產品設計”中感受人與機器的關系。此外,“計算思維”、“媒介素養(yǎng)”從不同角度詮釋著技術如何改變著世界;“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不僅僅是技術發(fā)展的產物,還將更深入地影響人們的思維?!昂喖s之美”、“和諧之美”不僅是藝術與科學領域的追求,同樣也是技術領域的追求?!翱茖W-技術-社會”讓人的視野更開闊,讓人的智慧更全面。以上這些思想方法不是外界強貼于信息技術表面的標簽,而是源自信息技術學科自身,與信息技術同生共存、難以剝離的靈魂,以此構建起來的知識體系既是高層次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要想取得進一步發(fā)展,我們必須對課程目標、內容架構做出調整,加強學科教學的專業(yè)性,重新梳理具有信息技術學科特色、在其他學科課程中難以深入揭示的思想方法,使信息技術課程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教育發(fā)展以及學生發(fā)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