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芳
“其”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虛詞之一。常作為代詞、連詞用,也可作語氣副詞或語氣助詞用。
山東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必修)第二冊,第18頁《游褒禪山記》的注釋(2)中,“既其出”被解釋為“已經出來。‘其,語氣助詞,無實在意義。”本人對這個解釋有不同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教。
“其”作為語氣詞,在文言文中較為常見,其中大部分是有實在意義的語氣詞,比如當作語氣副詞用,可翻譯為“可”“一定”“還是”“希望”等,《唐雎不辱使命》中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可譯為:“我打算用五百里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可得答應我?!边@里的“其”可以譯為“一定”或“可”,帶有比較強烈的命令語氣。還有,在《燭之武退秦師》里有“ 吾其還也?!笨梢宰g為:“我們還是回去吧?!薄芭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意思是:“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親的志向!”這里的“其”均是副詞,都表示較為強烈的命令、祈使語氣。
“其”另外一種常見理解就是加強揣測語氣,可譯為“恐怕”“或許”“大概”“可能”。如《師說》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恐怕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莊暴見孟子》中“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那么齊國大概差不多治理好了吧?)
第三種常見的情況是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如《游褒禪山記》“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可以無怨無悔了,難道誰還能譏笑他嗎?)
如若在文言文中不用翻譯的語氣助詞,一般起調節(jié)、補充音節(jié)的作用,目的是使讀起來不拗口,順暢。如《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這里的“其”字感覺不可或缺,確有補充音節(jié)使句子更有韻味的作用。
而《游褒禪山記》中的這個“既其出”中的“其”字應該怎么理解呢?如果僅僅是起補充音節(jié)的作用的話,那么也就是說離開了這個“其”字,這句話讀起來就應該感覺別扭,拗口,可是若讀為 “既出”,翻譯為“已經出來了”讀來感覺也沒什么不順暢,不妥當?shù)?。所以,本人不完全認同這樣的注釋。
本人認為,如果將“既其出”之“其”理解成代詞,翻譯成“我”或“我們”,也許更符合邏輯。那么這句話的翻譯就是:“我們出了洞以后,就有人責備那個(那些)想出來的人?!?/p>
在《游褒禪山記》中文言虛詞“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其中“其”作人稱代詞用的時候,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相當于“它”(他),如:
(1)其下平曠
(2)其文漫滅
(3)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二、 作“它的”講,如:
(1)然視其左右
(2)問其深
(3)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三、人稱代詞,第一人稱,相當于“我”、“我們”、“自己”如:
(1)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2)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綜上分析來看,本人認為,“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之“其”,如若解釋為“我,我們”則更合乎情理。
真誠希望同行不吝賜教。
(作者單位:沂源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