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麗
摘要:渲染與烘托一般用于詩歌中,一般情況下詩歌中的渲染是指對環(huán)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需要的事物鮮明突出,也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其他事物,達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對同一事物,可以從正面渲染,也可以從側面烘托。
關鍵詞:渲染;烘托;詩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0-069-01
在古代詩歌表達技巧的學習中,學生對渲染和烘托手法總是辨析不清。
其實,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例如元代白珽 《余杭四月》: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櫻青豆酒,綠草白鵝村。
山滿船頭滑,風輕袖影翻。
幾家蠶事動,寂寂晝門關。
詩的頷聯(lián)就用了渲染手法。描寫綠樹上掛著紅櫻桃,紅艷欲滴,青豆配美酒爽口宜人,村頭田外,滿眼的綠草鋪成墊子一般,白鵝在上面嬉戲。詩人用豐富的色彩去描寫初夏的水果菜蔬(朱櫻、青豆),悅目怡情的青草和白鵝,渲染了生命勃發(fā)的氣息,一幅余杭四月鄉(xiāng)間清新獨特的風景畫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從而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愉悅之情。再如賀鑄《青玉案》結尾兩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詩人用滿地的青草,滿城的風絮,滿天的梅雨渲染閑愁之濃之深。
烘托也是一種國畫技法,用水墨畫色彩在物象的輪廓 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表現(xiàn)的事物鮮明突出。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描寫了周圍環(huán)境的寂靜,說明聽眾完全沉浸在動人的藝術境界中,從側面寫出了音樂的美妙動人,從而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
那么,如何區(qū)分渲染和烘托手法呢?如前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最便宜的方法就是,看它對事物的描寫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比如杜甫《登高》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是詩人登高所見:天高氣爽,風聲呼呼,江渚清水環(huán)繞。在山青沙白的背景上,群鳥飛翔。詩人通過6個鏡頭寫秋天的肅殺蒼涼,風急天高,猿嘯,諸清沙白……這些描寫對肅殺蒼涼的秋天來說,都是正面描寫。所以這兩句所用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渲染。再看關漢卿《雙調?碧玉簫》:
秋景堪題,紅葉滿山溪;
松徑偏宜,黃菊繞東篇。
正清樽斟潑醅 ,有白衣勸酒杯。
官品極,到底成可濟!歸,學取他淵明醉。
這首小令的前四句寫景就是正面描寫:金風玉露的秋季,漫山遍野的楓葉絢麗多彩。泉水清澈,蒼松蔭道,金菊繞園盛開。渲染了一幅多么美麗的秋景,不僅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也為后面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支撐。
而漢樂府《陌上?!分袑η亓_敷的描寫,則是從側面把秦羅敷的美烘托得淋漓盡致 。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p>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見了美麗的羅敷 ,行者下?lián)?,少年脫帽,耕者停下手里的農(nóng)活。這里作者通過行者、少年、耕者的反應,把羅敷烘托的美麗非凡。
白居易《夜雪》同樣用了烘托的手法。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這首詩從三方面寫夜雪?!耙延狋勒砝洹保ㄟ^“冷”不僅突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袄洹睂懷坝牎币矊懷?。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皬鸵姶皯裘鳌睆囊曈X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戶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雪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光亮。這兩句句句寫人,卻處處突出夜雪?!皶r聞折竹聲”,從聽覺來寫,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技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罢壑衤暋庇凇耙股睢倍皶r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 徹夜無眠。這不只是因為“衾枕冷”而已,同時透露出詩人謫居江洲時心情的孤寂。詩中對夜雪的描寫,就是側面描寫,也就是用了烘托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