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娥 蘭小中 李連強
摘要:植物基因工程是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生物技術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為了提高此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并在民族地區(qū)高校培養(yǎng)具有良好素質的創(chuàng)新性人才,我們針對植物基因工程課程中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實驗設置及其他方面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
關鍵詞:植物;基因工程;教學改革
項目資助:本研究受西藏大學2012年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專項基金與西藏自治區(qū)高校教師專業(yè)實戰(zhàn)實訓能力提高計劃共同資助。
中圖分類號: Q94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432(2014)-09-93-1
植物基因工程是植物科學的前沿,也是現代植物研究中最吸引人、最重要、發(fā)展最迅速的國際化熱門技術。植物基因工程直接帶動植物生物技術產業(yè)的興起與發(fā)展。植物基因工程是我校生物技術專業(yè)及其他以植物為研究對象專業(yè)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我校自2003年始開設植物基因工程這門課程,講授48學時,實驗設置16學時,通過不斷努力,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淺到深的拓展。然而這門課程由于其內容有了新的變化,其技術也處于不斷地更新與淘汰進程之中,課程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我校生物技術及植物相關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為提高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對本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實驗設置及其他方面進行了探索式改革。
1 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與拓展
教學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水平。因此,在課程教學中首先注重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
針對“植物基因工程”、“生物技術”、“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四門課程之間存在交叉內容這一實際情況,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刪除重復內容,同時增加新發(fā)展的內容。例如,我校現使的教材為薛建平主編的《植物基因工程》,教材中關于目的基因的分離中不涉及基于二代測序技術的分離方法,然而當前在三代測序技術已問世,二代測序技術在目的基因分離方面所表現出極大優(yōu)勢,已促使該技術廣泛使用于植物目的基因分離方面。因此在講授內容中有必要增加此部分內容。再如,網絡資源極大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時間,除了上課時間所授內容外,推薦學生到“丁香園”、“小木蟲”、“生命科學論壇”、“生物秀”等植物基因工程相關論壇瀏覽增加知識,還將“美國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數據庫”也推薦給學生學習。此外,我們還將新近網絡上相關科研成果的報道內容轉至自己的網絡空間中供學生查閱了解。
2 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教學方法直接教影響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
通過搜索制作植物基因工程相關的,承載更多信息量且更生動的圖片、動畫等素材,重新制作課程多媒體課件,將其融入教學中,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些原理。例如,大多數學生所了解的玫瑰是紅色的,而日本轉基因藍色玫瑰的問世,讓意為“不可能”花語的藍玫瑰得以實現。
再者,利用互動交流式、討論式等多種教學方式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緒論時,讓學生們先談談自己所了解的植物基金工程相關的事例或報道,有同學就舉出了轉基因黃金大米、轉基因抗蟲棉等事例,以此讓學生有置身其中的快樂,并在以后養(yǎng)成關注與本課程相關的事例報道,也增強了自主通過各種媒體的學習動力。
3 實驗設置的優(yōu)化
植物基因工程是一門技術性非常強的課程,實驗教學對理解理論知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為將來就業(yè)后的實踐動手能力奠定基礎。在進行實驗設置的優(yōu)化時,我們根據人才培養(yǎng)特點,調整課程實驗計劃,從目的基因的分離,載體構建、遺傳轉化至最后抗性植株的PCR鑒定構建“一條主線”的實驗體系,使學生從植物基因工程上游技術入手,直至植物基因工程實驗下游技術結束,系統完成整個實驗計劃,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再者,課程教學團隊也是科研團隊,承擔本課程講授的教師也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863等子項目的主持人。通過各級各類“大學生創(chuàng)新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由科研項目引導理論和實驗教學。同時將科研問題和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將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同時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然而,教學單位應積極爭取,不斷更新和添置先進必要的儀器設備,為不斷發(fā)展的實驗技術搭好平臺。
4 結合生源及地域特征的其他改革
植物基因工程學科的國際化發(fā)展及爆炸式知識增長,使得其中許多專業(yè)名詞直接來自英語。因我校地處民族地區(qū),有相當生源為民族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相對國內其它高校而言確實存在一定差距。本課程的雙語授課雖有一定好處,但針對我校學生有一定難度。為此,目前我們采取漢語授課為主,但強調重點內容的相關專業(yè)英語,一方面使學生了解相關術語代號的由來以便更輕松牢記代號含義,同時給立志繼續(xù)深造的同學打好基礎。其次,課堂所舉例子盡量貼近當地特色。例如,2014年3月公布的關于“青稞基因組圖譜成功繪制”的報道,及時在課堂上介紹給學生,并說明今后可以方便的篩選這些基因資源改良青稞品質,使學生輕松感覺植物基因工程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
5 結語
植物基因工程的教學改革應遵循的原則筆者提倡“與時俱進”,這不僅體現在教學內容上,還體現在實驗設置上。此外教學方法和手段均可借鑒取得良好效果的兄弟院校的新方法新手段,結合本地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模式,最終為教學服務。這也對任課教師提出更高要求,即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同時經常性的參加科研及教改學術交流,以保證教學改革能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簡介:李慧娥,博士學歷,西藏大學農牧學院生物技術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植物抗逆基因工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