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吳語次清弛化分調的特點

      2014-07-10 08:36:22
      語言研究 2014年2期
      關鍵詞:字組吳語單字

      徐 越

      (杭州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杭州 310017)

      次清弛化分調的概念來自朱曉農、徐越(2009),指古次清聲母字的今讀,或獨立為次陰調或整個兒地歸入他調的現象。由于古次清聲母在吳語中今讀送氣聲母,故以往文獻也叫送氣分調或氣流分調。

      根據已發(fā)表的文獻,吳語中迄今發(fā)現的有次清弛化分調(以下簡稱“次清分調”)的方言主要有以下10縣市:(1)[上海]青浦練塘、商榻、金澤;(2)[江蘇]吳江松陵、同里、盛澤、平望、黎里、震澤、蘆墟、莘塔|昆山陳墓、周莊|溧陽|金壇西崗|丹陽行宮;(3)[浙江]嘉興市區(qū)、王店、七星、王江涇、洪合、新塍|嘉善魏塘、西塘|平湖當湖、乍浦|海鹽澉浦除外。

      文章所用資料,部分來自文獻(均隨文注明),部分來自筆者田野調查。

      一 單字調中次清分調的特點

      吳語單字調中的次清分調(詳見表 1,表中“()”表示獨自成調,“=”表示已歸入后面的單字調,“/”表示前后是兩個項目)有以下特點:(1)次清分調主要見于古陰上、陰去、陰入,其中入聲有次清分調的方言最多,上聲、去聲次之。平聲只見于葉祥苓吳江五鎮(zhèn)(1983:68),和錢乃榮吳江音系(1992:68),其他人對吳江各鎮(zhèn)的調查材料中平聲均無次清分調現象。(2)次清分調后,歸入他調的方言多,獨自成調的方言少。歸入他調時,歸入陽調類的多,歸入陰調類的少。從歸并中普遍存在的打破調類界限,打破陰陽界限的現象看,調值的相近是歸并的一個主要前提。(3)次清分調在各方言中存在明顯的內部差異。吳江、平湖、海鹽等方言中地域差異明顯,吳江八鎮(zhèn)中除了吳江和同里,其余七處都各不相同。吳江、溧陽、金壇西崗、海鹽武原、嘉興市區(qū)等方言中年齡差異突出,主要表現在老派次清獨立成調的,新派已歸入他調;老派次清歸入他調的,新派進一步歸并。嘉興市區(qū)老派,次清上獨立為次陰上,新派已歸入他調。金壇西崗老派次清入歸陽入,新派入聲不分陰陽,歸并為一個??梢?,歸入他調是吳語單字調中次清分調發(fā)展演變的總趨勢。

      單字調中的次清分調 表1

      吳江各鎮(zhèn)方言調查最多,結果出入也最大。同一個地點方言,有的調查有次清分調,有的無次清分調,例如震澤。有次清分調的方言,有的調類有次清分調,有的調類無次清分調,例如盛澤次清入、黎里次清上、蘆墟次清去等。有的次清獨自成調,有的歸入他調,例如松陵。歸入他調的,有的歸入陰調,有的歸入陽調,例如平湖當湖次清上。分化合并都相同的,又有調值的差異。這種情況讓研究者很是為難。我們在對吳江松陵聲調的語音學考察中發(fā)現,所調查的6位發(fā)音人的聲調分合情況各不相同(朱曉農、徐越 2009)。可見,傳統(tǒng)研究中出現的種種差異很可能是發(fā)音人的個體差異。實驗語音學在獲取多個發(fā)音人語音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測量基頻、歸一化,在濾掉個人特性,獲得具有語言學意義的信息的同時,又能消減錄音時的發(fā)音風格差異。從而在人際差異中找到常量,在語際變異中找到共性,這種方法無疑是對傳統(tǒng)研究的一大推進。

      二 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次清分調的特點

      吳語由于單字調和兩字組連讀變調演變的不同步,次清分調除與單字調有關外,還與兩字組連讀變調密切相關(詳見表2)。吳語兩字組連讀變調中的次清分調有以下特點:

      兩字組連讀變調中的次清分調 表2

      (1)不管是作為前字還是后字,次清歸并的現象都非常普遍,而后字的歸并程度又明顯高于前字。作為前字,次清去已全部歸入他調;次清上除嘉善、七星外也都已歸入他調;次清入也有半數以上歸入他調。作為后字,除平湖外,已全部歸入他調。其中,吳江的后字已合并為舒聲和入聲兩種連調模式,溧陽、金壇西崗、常州、海鹽武原后字入聲只有一種連調模式。

      (2)次清歸入他調的,歸入陽調類的方言多,歸入陰調類的方言少。獨自成調的,有的是該調類所有組合都獨自成調,有的只有部分或個別組合獨自成調,詳見表2帶陰影處。

      可見,歸入他調同樣也是吳語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次清分調發(fā)展演變的主要趨勢。

      三 次清分調在單字調和兩字組連讀變調中的關系

      為了更好地觀察吳語次清分調的發(fā)展演變,我們把表1和表2結合起來考察,并將兩者之間的關系總結為以下五種類型:

      (一)單字調獨立,連讀調也獨立

      即同一個古調類中的次清,不管是單字調還是兩字組連讀變調均獨自成調。例如:

      浙江海鹽武原城北村。單字調中次清入獨立為次陰入,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作為前字,次清入也獨自成調(徐越2007:86):

      71[5 53]≠7h1[34 53]≠81[2 53] 72[5 31]≠7h2[34 31]≠82[2 31] 73[5 55]≠7h3[34 35]≠83[2 35]74[5 33]≠7h4[34 13]≠84[2 13] 75[5 55]≠7h5[34 35]≠85[2 35] 76[5 33]≠7h6[34 13]≠86[2 13]77[5 5]≠7h7[34 5]≠87[2 5] 78[5 2]≠7h8[34 2]≠88[2 2] 77H[5 5]≠7h7h[34 5]≠87h[2 5]

      (二)單字調獨立,連讀調歸入他調

      即同一個古調類中的次清在單字調中獨自成調,在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歸入他調。例如:

      浙江嘉興市區(qū)老派。單字調中次清上獨立為次陰上,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不管作為前字還是后字(雙線上為前字,雙線下為后字,下同),均已歸入陽上(錢乃榮1992:645)。

      3h1=41[22 51] 3h2=42[22 51] 3h3=43[22 34] 3h3h=43h[22 34] 3h4=44[22 34]3h5=45[22 34] 3h6=46[22 34] 3h7=47[22 5] 3h8=48[22 4]13h=14[22 51] 23h=24[22 51] 33h=34[44 33] 3h3h=3h4[22 34] 43h=44[22 34]多[44 33]少53h=54[35 31] 63h=64[22 44]多[35 31]少 73h=74[5 31] 83h=84[2 23]

      浙江海鹽武原城北村。單字調中次清入獨立為次陰入,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作為后字,次清入歸全陰入(徐越2007:87):

      (三)單字調歸入他調,連讀調與他調有別

      即同一個古調類中的次清在單字調中已歸入他調,在兩字組連讀變調中,又與他調保持區(qū)別。例如:

      浙江海鹽武原新派(施云 2003:40)。單字調中次清入歸陽去,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作為前字,又與陽去保持區(qū)別;作為后字,除前字清去,也均與陽去保持區(qū)別。

      浙江嘉興七星(徐越 2007:90)。單字調中次清上歸陽去,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作為前字,除入聲外,與陽去保持區(qū)別。

      (四)單字調中無,連讀調中有

      即同一個古調類中的次清,在單字調中與全清無區(qū)別,在兩字組連讀變調中有區(qū)別。例如:

      浙江嘉善(徐越 2006:77-80)。單字調中清入為陰入 5、濁入為陽入 2,無次清分調。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作為前字,除后字平聲外,全陰入與次陰入出現區(qū)別。

      (五)單字調歸入他調,連讀調也歸入他調

      即同一個古調類中的次清,不管是單字調還是在兩字組連讀變調均歸入他調。例如:江蘇吳江松陵(張拱貴、劉丹青1983:40)。次清上在單字調和兩字組連讀變調中,都歸陽上。

      3h1=41[22 44] 3h2=42[22 44] 3h3=43[22 44] 3h3h=43h[22 44] 3h4=44[22 44] 3h5=45[31 22]3h5h=45h[31 22] 3h6=46[31 22] 3h7=47[22 4] 3h7h=47h[22 4] 3h8=48[22 4]13h=14[44 21] 23h=24[22 44] 33h=34[42 44] 3h3h=3h4[22 44] 43h=44[22 44] 53h=54[42 44]5h3h=5h4[22 44]/[22 41] 63h=64[22 44]/[22 41] 73h=74[5 32] 7h3h=7h4[2 22] 83h=84[2 22]

      浙江嘉善(徐越2007:96)。單字調中次清上歸陰去,兩字組連讀變調中,作為后字也都歸入陰去。

      13h=15[35 50] 23h=25[13 50] 33h=35[55 50] 3h3h=3h5[33 35] 53h=55[55 50]63h=65[11 35] 73h=75[45 50] 7h3h=7h5[54 35] 83h=85[21 35]

      五種類型反映了三種共時狀態(tài),分別代表了次清分調“歸并前‘三(一)’、歸并中‘三(二)’、‘(三(三)’、‘三(四)’、歸并后‘三(五)’”三個不同階段,預示了吳語次清分調歸入他調的發(fā)展演變總趨勢。其中第二階段最值得我們關注,尤其是后兩種類型,更是具有啟發(fā)性。我們可以透過兩字組連讀變調,發(fā)現單字調系統(tǒng)中曾經有過的次清分調現象??梢?,次清分調在吳語中的演變是千變萬化的,這無疑給我們的發(fā)現增加了難度。

      四 余論

      從地理分布的角度看,吳語有次清分調的方言集中分布于太湖東南岸水網地帶,并在地理上連成一片。上海郊縣方言只有個別次清聲母字讀陰去調,如金山縣“丑草楚”(許寶華、游汝杰1984)。這種現象很可能是古代吳語的一個更大的次清分調區(qū)的殘跡。

      從行政地理的角度看,萬歷嘉興府志:“春秋時,檇李當吳越之交。檇李以北屬吳國,以南屬越國?!睓d李即今浙江桐鄉(xiāng)縣,吳語有次清分調的地區(qū),都位于桐鄉(xiāng)以北的古吳國境地,而桐鄉(xiāng)和桐鄉(xiāng)以南的古越國境地至今沒有發(fā)現有次清分調的方言。如果不是偶合,那么,吳語次清分調似乎應該是一種比較早期的語音現象,或者說極有可能是古吳國早期語音特征的一種殘留。

      陳紅霞 2000 丹陽(行宮)方言聲調初探,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

      胡明揚 1992 《海鹽方言志》,浙江人民出版社。

      嘉興市志編纂委員會 1997 《嘉興市志》,中國書籍出版社。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1998 《江蘇省志方言志》,南京大學出版社。

      錢乃榮 1992 《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施云 2003 海鹽方言語音分析,《語言研究》增刊。

      石鋒 1992 吳江方言聲調格局的分析,《方言》第3期。

      石鋒 2000 蘇州聲調和吳江三鎮(zhèn)的送氣分調,《當代中國語研究》創(chuàng)刊號。

      石汝杰等 2006 江蘇吳江盛澤方言音系,《熊本學園大學文學·言語學論集》第13卷第2號。

      汪平 2003 《方言平議》,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汪平 2008 吳江方言聲調再討論,《中國語文》第5期。

      徐越 2006 嘉善方言的氣流分調,《語言研究》第3期。

      徐越 2007 浙北杭嘉湖方言語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徐越 2013 漢語方言中的氣流分調現象,《中國語文》第3期。

      許寶華、游汝杰 1984 蘇南和上海吳語的內部差異,《方言》第1期。

      許寶華、湯珍珠、陳忠敏 1993 上海地區(qū)方言的分片,《方言》第1期。

      葉祥苓 1958 吳江方言的聲調,《方言與普通話集刊》第5期。

      葉祥苓 1983 吳江方言聲調再調查,《方言》第1期。

      俞光中 1988 嘉興方言同音字匯,《方言》第3期。

      張拱貴、劉丹青 1983 吳江方言聲調初步調查,《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第4期。

      趙元任 1956 《現代吳語的研究》,科學出版社。

      朱曉農、徐越 2009 弛化:探索吳江次清分調的原因,《中國語文》第4期。

      Zhongwei Shen 1994 The Tones in the Wujiang Dialec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tics, Vol.22, No.2.

      猜你喜歡
      字組吳語單字
      淺談吳語方言生存現狀及其傳承保護
      ——以浙江地區(qū)為例
      魅力中國(2021年49期)2021-11-27 15:37:26
      吳語傳播現狀調查分析與傳播手段的創(chuàng)新
      文教資料(2021年21期)2021-11-15 12:13:09
      找字組名言
      老友(2021年8期)2021-09-09 11:33:05
      “青”字組字歌
      河北大名話單元音韻母、單字調及雙音節(jié)非輕聲詞連調的實驗語音學初探
      論東巴文對稱型字組的結構特征及音義功能
      拜拜
      吳語閑話(之四)
      蘇州雜志(2017年4期)2017-09-03 09:23:18
      吳語閑話(之三)
      蘇州雜志(2017年3期)2017-07-03 14:10:22
      “對仗不宜分解到單字”毋庸置疑——答顧紳先生“四點質疑”
      中華詩詞(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龙州县| 宁城县| 绥阳县| 尼勒克县| 瓮安县| 黄龙县| 蓬安县| 咸宁市| 兖州市| 黎平县| 双桥区| 北碚区| 汉寿县| 于都县| 德格县| 太保市| 抚松县| 吉水县| 论坛| 微山县| 泌阳县| 四子王旗| 龙川县| 青田县| 金堂县| 龙陵县| 高雄市| 惠安县| 应城市| 泸定县| 盐城市| 汤阴县| 那坡县| 武城县| 高淳县| 天柱县| 鱼台县| 东乡| 伊金霍洛旗| 莱西市| 民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