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芳
又到一年團圓時,凝望無數(shù)整裝待發(fā)的身影,在千里之遙的那一端,則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在企盼中度過的“俺爹、俺娘”,他們鬢雙白,容已老,一年年的孤單,只在這樣流傳千年的節(jié)日里鄭重等待,等待那舉家團圓的時刻。古人說“父母在,不遠游?!钡谌缃窠煌ū憷哪甏铮瑫r事的變遷已超乎當年圣賢們的想象,我們不必討論是否子可遠游,但遠游之后,勿忘了回家的路?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里,對“孝”的贊美,對“孝”的提醒,對“孝”解說都不絕于耳,所以古人重孝。相比之下,新年代的“孝”的教育則只是在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中一課帶過,甚至一句帶過。所以,總看到人到終老總傷悲的父親母親們……
孝字當頭
近年來,不斷有無助悲愴的老人的故事見諸報端,他們老無所依。這些子女不孝的案例讓我們憤慨,面對那些傷痛的父母們,總讓人心懷忐忑,甚是傷感,以至再來捋一捋“孝”為何物。孝是一種感恩,是兒女對父母舔犢之情的真誠回報。《詩經(jīng)》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感嘆。孝是德之本,“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感恩是愛的延續(xù),是愛的生命動力。中華民族是最講孝道的,盡孝是世世代代炎黃子孫的必修課。孟子說過,“事孰為大,事親為大”。所以,“孝”字當頭,豈可慢乎。
畢淑敏說: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是無法重現(xiàn)的幸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是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鏈,永無連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在“懼”與“喜”的交織中,我們與時間賽跑,希望還能來得及。只是現(xiàn)實中總有不完美,往往某些東西缺失到極致,我們偶爾才開始回望歷史:我國自古重視孔孟之道,孟子既強調(diào)孝德的先進性,又提倡對其的后天教化,孔孟之后,人們更是將“孝”明顯看重于“仁”等其他道德標準,漢武帝采用的察舉“孝廉”制度,便是將孝作為官員選拔的一個重要原則。可見,中國古人認為孝對于一個人的綜合品行有很大的預見作用,而孝道的推崇有利于一個國家的建設和社會和諧,古人把孝道即敬老、愛老、養(yǎng)老列為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會面臨多元文化的沖擊,我們的“孝”的意識總被沖淡,“百善孝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tǒng)思想似乎完全不能入流現(xiàn)代的社會。歸結原因,是我們沒有對古代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重視??v觀現(xiàn)在整個中國教育體系,除了小學《思想品德》課廖廖數(shù)語提到要孝順父母外,整個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孝道教育處于忽略狀態(tài),很多青少年對于傳統(tǒng)孝道理解不深或存在誤解。他們認知上認可主流價值觀倡導的行為規(guī)范,包括優(yōu)秀的孝德規(guī)范,但不愿意付諸行動,在課堂與在課外不一樣,在家里與在家外不一樣。可能在學校是受師生歡迎好學生,在家里是尊重長輩的好孩子,但一旦離開特定場合和環(huán)境,就會變成另外一副面孔,呈現(xiàn)自私、霸道、虛偽等不良的品德。
許多青少年對待孝的價值取舍總體上是積極的,但思考問題多以自己為重心,較少會主動的了解關心他人。多數(shù)人并不理解或者不愿意去理解父母,去從行動上孝順父母,甚至做出讓父母傷心的舉動,還有個別子女因未能滿足個人要求而傷害父母,而少年的意識和習性往往會在其頭腦中根深蒂固,影響一生。人之初,性本善,在善與惡之間,人性究竟會走向哪一端,與伴隨的教育有關。
為孝補課
因此對學生的孝的教育,為這種缺失的孝道補課,我們的教育者應首當其沖,鑒言力行,把孝的精神營養(yǎng)補給。一個人在家庭每個角色都會在短暫的人生中演繹,都會為人父母,為人子女。年幼時你是媽媽的寶貝,年長后,白發(fā)的母親似乎成了子女的累贅?;蛘咴趯Ω改葛B(yǎng)與不養(yǎng)的糾結中徘徊,難以取舍,不養(yǎng),是良心不安;養(yǎng),又不想影響自己小家的快樂。歸結到一起,還是覺得年邁父母是個累贅。如此下推,養(yǎng)子何用!
教育是塑造靈魂工程,安能把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遺漏在靈魂之外?!鞍偕菩橄取?。孝德是中華傳統(tǒng)道德的基石,是最能喚醒人良知的“旋律”,是打開人心靈的“金鑰匙”。挖掘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積淀的孝文化的精華,搭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載體,提倡并弘揚孝道,恢復它的本來面目。我們的學校應教給學生,孝不能僅局限在“孝敬、孝順、孝養(yǎng)”父母這一層面上,“孝”還體現(xiàn)一種“責任”。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同時應加強“責任”教育,并把這種教育從小抓起。
為什么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孝的事屢見不鮮,雖遭道德遣責但仍有人我行我素呢?關鍵是這些人的“責任”意識淡漠,只考慮自己的得失,不顧他人的感受。很難相信一個毫無“責任心”的人會在父母需要贍養(yǎng)時盡孝。我們的學校應加強對學生的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教育學生做一個好學生,不光是父母的驕傲還是應有的責任。身邊的實例是對孩子最有益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引導學生判斷父母的行為,督促父母的行為,可能更勝于過多理論的教化。
現(xiàn)在的“孝道”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一談孝道經(jīng)常舉一些轟轟烈烈的例子,比如“評選最美少年”、捐腎救母、背父上學等等。當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多給學生講這樣的事例,確實能使學生感動和受到鼓舞。但“孝”并不只體現(xiàn)在大事上,在生活一帆風順時就不需要“孝”了嗎!在更多的時候“孝”體現(xiàn)在生活中的小事中。在無災無難時,“孝”就體現(xiàn)在給父母盛一碗飯、倒一杯水、捶一回背、洗一回衣服等行為上。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時時想著父母,事事念著父母,在碰到大事時才能從容盡孝。
涓涓細流終會成河,教育學生,從小事做起。我們不能說父母的字典里沒有“索取”,養(yǎng)兒防老,是他們的愿望,但從子女生來的第一聲啼哭起,父母的愛都是無私地傾其所有。
如果,比爾﹒蓋茨都說,世界上最不能等的就是及時行孝。那對于有著上千年文化傳承的中國,更應重視和加強。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鬃釉唬骸敖裰⒄?,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yǎng),關鍵在于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yǎng)犬馬沒有什么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孝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傳承意味著接力,孝作為中國孝道文化的核心,在歷經(jīng)幾千年的風雨洗禮之后,更加顯示出其厚重與博大的精神力量。孝道從漢代開始走上政治舞臺,舉孝廉成為官吏選拔的重要條件。孫中山先生說過:“國家講倫理道德才能長治久安,孝是無所不適的道德,不能沒有孝?!毙⑹亲罨镜纳鐣拢侨巳俗裱膫惱硪?guī)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理感受也是在愛自己父母的情感上實現(xiàn)的。在人口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弘揚孝德文化,我們?yōu)榻逃咭軗?,為社會輸入正能量,為缺失的“孝道”補課,更能美化人的心靈,也更有益于社會和諧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