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樂 郎園園
人和群體。”[4]就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而言,所有與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有利害關系的是利益相關者,他們對學生的發(fā)展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不同集團、不同社會力量對綜合素質的要求和期望。因此,綜合素質評價應該以利益相關者為評價主體。但是在選擇評價主體時需考慮實際成本,不可能使所有與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相關的個人和群體都參與。且不同的群體和個人擁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和局限,在評價中地位不同,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界定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
關于利益相關者的界定,米切爾(Ronald K.Mitchell)等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應該滿足的三個屬性:
1.影響力(Power),即某一群體或個人所擁有的地位、能力和相應的手段是否能影響組織的決策;
2.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體或個人是否被賦予法律上對組織所擁有的索取權;
3.迫切性(Urgency),即某一群體或個人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組織管理層的關注。
他們認為考慮主體是否全部或部分擁有這些屬性,有助于我們理解“誰和什么在起作用”。因此根據擁有屬性的數(shù)量,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三類七種。[5]如圖1所示
中主小體學選綜擇合問素題質探評討價*
——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分析
●靳玉樂 郎園園
科學選擇評價主體是綜合素質評價成功實施的重要保證?,F(xiàn)有研究雖已認可評價主體多元化,但就如何科學選擇評價主體缺乏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本文通過借鑒利益相關者分析方法,建構了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的范圍,包括三類別七主體,并提出主體利益保障機制,為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選擇問題的探討提供新的視角。
綜合素質評價;評價主體;利益相關者理論
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成為當前研究的焦點,在于其利于優(yōu)化考試招生制度,推進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而評價主體作為評價活動的實施者,“在評價中控制活動的方向與進程,對確定評價問題,選擇評價方法,使用評價結果起決定性作用”[1]。因此,科學選擇評價主體是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美國學者戴維·帕里斯(David C.Paris)曾言:“任何改革,即使其理念得到廣泛認同,但如果缺乏利益的職稱并且未在制度中加以體現(xiàn),那么這些理念幾乎不可能產生實踐效應”。[2]這啟示我們要想處理好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選擇的問題,須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出發(fā)對此進行探討。
《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的改革的通知》提出,重視學生、教師和學校在評價過程中的作用,使評價成為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交互活動。此后,教育學界和各地方對多元主體參與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進行了積極的探索,但是仍存在一些問題。從理論研究上看,雖然諸多學者對主體多元化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并嘗試列舉了應當參與評價的主體。但大多是基于主觀思考,尚未提出明確界定主體的分析方法或維度框架。從實際操作中看,由于缺乏可供參照的指標,人們對于到底由哪些人來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缺乏深入的思考,往往根據經驗或者主觀判斷來界定主體,結果由于主體選擇不當帶來評價信息冗雜、操作流程混亂、評價結果失真等問題,難以保障評價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另外,主體選擇的隨意性使組織者無法辨別哪些是對綜合素質評價產生重要作用的群體,哪些是發(fā)揮一般作用的群體,在決策的時候對主體的分工缺乏合理,阻礙評價活動的架構和運行。
一言以概之,產生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就是缺乏選擇評價主體的理論依據和科學方法。而“利益相關者分析作為組織研究領域的一種質的研究方法,通過界定系統(tǒng)中的關鍵活動者或利益相關者,并進一步評價他們在系統(tǒng)中的各自利益,達到幫助管理者理解變化中的復雜組織系統(tǒng)的目的。”[3]因此,我們可以借鑒利益相關者的分析方法,尋求界定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的途徑與方法。
利益相關者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企業(yè)管理領域,該理論認為企業(yè)是由不同利益相關者所構成的聯(lián)結,各利益相關者都對企業(yè)的發(fā)展做了不同程度的投入,因此組織者應當允許多元主體參與企業(yè)的治理。關于利益相關者的定義,弗里曼(Freeman R. Edward)給出了說明:“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xiàn),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xiàn)其目標過程影響的所有個
人和群體?!盵4]就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而言,所有與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有利害關系的是利益相關者,他們對學生的發(fā)展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不同集團、不同社會力量對綜合素質的要求和期望。因此,綜合素質評價應該以利益相關者為評價主體。但是在選擇評價主體時需考慮實際成本,不可能使所有與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相關的個人和群體都參與。且不同的群體和個人擁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和局限,在評價中地位不同,發(fā)揮的作用也不同。因此,我們需要借鑒利益相關者的分類方法,界定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
關于利益相關者的界定,米切爾(Ronald K.Mitchell)等人提出了利益相關者應該滿足的三個屬性:
1.影響力(Power),即某一群體或個人所擁有的地位、能力和相應的手段是否能影響組織的決策;
2.合法性(Legitimacy),即某一群體或個人是否被賦予法律上對組織所擁有的索取權;
3.迫切性(Urgency),即某一群體或個人的要求能否立即引起組織管理層的關注。
他們認為考慮主體是否全部或部分擁有這些屬性,有助于我們理解“誰和什么在起作用”。因此根據擁有屬性的數(shù)量,將利益相關者分為三類七種。[5]如圖1所示
圖1 利益相關者分類
以此為框架,我們對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進行構設,主要包括三類別七主體:第三方評價機構、社區(qū)人士、學生(本人、同伴)、教育行政人員、學校管理者、家長、教師。具體分類如下:
第三方評價機構、同伴、社區(qū)人士屬于“潛在利益相關者”,根據擁有屬性的不同,分別為蟄伏利益相關者、要求利益相關者、或有利益相關者?!半m然他們由于時間、精力或資源的有限,只具有三種屬性中的任意一種屬性,但仍是組織者要予以重視的對象,因為其潛在價值一旦被挖掘,將對組織的發(fā)展發(fā)揮重要作用?!盵6]
1.第三方評價機構由經驗豐富、責任感較高的學者、專家組成,因此專業(yè)性較強,擁有作用于組織的影響力。但如果不受學校委托,便不與綜合素質評價存在合法關系,其要求也難以引起組織者的注意,影響力尚未得到發(fā)揮,屬于蟄伏利益相關者。但對于第三方評價機構,要予以關注,因為他們作為獨立于政府和學校的專業(yè)評價服務提供者,不僅能科學評價學生能力,而且可以為綜合各素質評價活動的實施出謀劃策。
2.同伴希望通過評價他人來凸顯自我價值,迫切要求實施綜合素質評價,要求參與到綜合素質評價中,且往往比較迫切,容易引起組織者的注意。但很難被賦予合法性,影響力也難以發(fā)揮,更多時候只是“‘嗡嗡作響的蚊子’:令人厭煩卻沒有危害,”[7]屬于要求利益相關者,但仍是要予以關注的對象。因為同伴能夠通過平日的觀察真實反映評價對象的發(fā)展狀況,尤其是涉及個人習慣、品格、態(tài)度等領域。
3.社區(qū)人士擁有參與評價慮的一類重要群的合法性,但由于參與方式多為間接提議或評價,且其利益所在是通過參與評價來提高本社區(qū)內的教育質量,吸引更多人入住,所以社區(qū)人士參與綜合素質評價的欲望不是特別強烈,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和迫切性,屬于或有利益相關者。但社區(qū)人士也是綜合素質評價主體選擇時應考體。因為作為校外評價主體的社區(qū)人士,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校外表現(xiàn)和綜合實踐能力等信息反饋給學校,保證評價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為綜合素質評價活動搭建實施的平臺,如提供學生實踐活動、公益活動的機會。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家長、學生本人是預期型利益相關者,具有三種屬性中的任意兩種?!斑@類主體較潛在利益相關者有質上的不同,他們更容易引起組織者的注意,并被賦予某種期待。任意兩種屬性的結合使他們的態(tài)度、意見與組織者的利益密切相關。根據擁有屬性的不同,分別為關鍵利益相關者、從屬利益相關者和危險利益相關者?!盵8]
1.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管理者作為綜合素質評價不同層面的領導者,負責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因此合法性和影響力得到保障,屬于關鍵利益相關者。“之所以關鍵是因為他們擁有提出合法的要求且付諸實際的能力,而這種能力與迫切性成正比”[9],所以他們的支持或缺席會明顯影響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進程。教育行政部門作為國家利益的代言人,關注的是國家教育的整體發(fā)展,能夠從宏觀上對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做出規(guī)劃和督導,是必不可少的“掌舵者”。而學校管理者作為學校重要的領導力量,他們的認同和支持是綜合素質評價走進學校,由美好的理想轉變?yōu)榇龠M學生發(fā)展的事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另外,他們在落實評價政策、組織優(yōu)化評價成員、監(jiān)管學生評價方面同樣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學生本人擁有合法的迫切性要求,要求改變被評價者的地位,要求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要求外界注重自身全面的發(fā)展,要求擁有自我成長的發(fā)言權。但是“當成人在考慮學生時,往往把他們作為變革的潛在利益者,他們想到的是成績結果、技能、態(tài)度和工作。他們很少想到把學生作為變革過程和組織生活的參與者”[10],因此學生的呼聲得不到應有的回應,“往往需要借由其他主體的引導和支持,影響力才得以發(fā)揮”[11],屬于從屬利益相關者。但是,綜合素質評價要想體現(xiàn)出真正的效果,就必須讓學生在了解評價、認同評價的基礎上支持、參與評價,由被動的評價者轉換為主動的參與者。因為學生本人對自我的發(fā)展情況更為了解,更有發(fā)言權。并且自我評價的過程是提供自身進步證明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夠不斷激勵學生去獲得更高水平的發(fā)展成就。
3.家長作為學生教育的參與者和受益人,希望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各項基礎能力的發(fā)展,并且提高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向上層流動的可能性。但因缺乏合適的參與途徑,容易與學校(老師)產生矛盾,阻礙學生的發(fā)展和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屬于危險利益相關者。美國許多學校將如何使家長參與到學校評價中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加以探討,并努力建立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途徑。國外相關研究也表明家長參與評價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
教師是權威利益相關者,同時具有三種屬性。面對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要求和壓力,教師通過反思標準化測驗的局限性,迫切要求改變陳舊的評價方式,呼吁綜合素質評價。另外,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教師是唯一可以深入課堂的專業(yè)人員,主導教學活動,并與學生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合法性和影響力得到保障。“權威利益者的支持與配合必定會加速組織者利益的增加”[12],推動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的發(fā)展,因此是組織者予以密切關注和聯(lián)系的對象。在美國基礎教育評價改革中,一線教師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他們在自身教學中進行評價改革,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并將評價的結果作為制定和改進教學方案的重要依據,同時密切與家長的聯(lián)系,整合評價力量。正如邁克·富蘭(Michael Fullan)所說:“沒有地方教育工作者盡力貢獻他們的目標,激情和能量,我們所進行的變革不可能持續(xù)?!盵13]只有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熱情,綜合素質評價才能真正實現(xiàn)。
主體利益保障機制的建立不僅是適應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進程中利益相關者多元化趨勢的需要,同時也是評價體系改革持續(xù)深入推進的內在需求。從評價活動發(fā)展的外部需求來看,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活動的實施加速了評價主體利益關系的調整,各主體間關系也逐步趨向復雜和多元,這就要求采取一定的保障機制來確保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利益的實現(xiàn)。從評價制度改革的內部發(fā)展需要來看,保障機制的建立對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活動的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保障機制的建立將在一定程度上調動和維護評價主體參與評價的積極性,而這種積極性又必然會反映到他們的評價活動中,這就從內部形成了推進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發(fā)展的動力。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利益相關者伙伴關系的建立和維系,需要從賦予法定權利、提供組織保障和利益激勵等方面予以制度化?!盵14]就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而言,建立評價主體利益保障機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予以著手:
(一)賦予評價主體平等參與權利
長期以來,教師“教、評、管”三位一體,單一主體的評價結構抑制了其他主體對學生發(fā)展進行評價的要求。要改造這種評價結構,需要在尊重利益相關者合理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從制度層面上賦予利益相關者法定的平等參與評價的權利。首先要明確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主體平等參與、知情、討論和自由表達意愿的權利。其次,制定綜合素質評價活動實施的相關細則,規(guī)定利益相關主體的評價參與機制、權利范圍和評價的實施程序等事項。并且建立利益相關者評價權利行使的配套制度,如違反評價原則的懲治條例、評價主體的培訓制度等。這樣以來,不僅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得以初步確立,而且制度化程序在評價活動的實施和運行過程中不斷調適,并逐步趨于合理,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也愈加鞏固。
(二)搭建評價主體合作交流平臺
評價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是持續(xù)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必不可缺的部分,不僅能夠保證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客觀完整,而且能使評價活動兼顧各方的利益。交流平臺的建立可以從組織層面和平臺層面予以考慮。首先,建立由各方代表組成的綜合素質評價委員會。旨在吸取各方評價的意見和建議,負責成員間各項事宜的協(xié)調和溝通,及時處理和解決評價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保證綜合素質評價活動的順利實施。另一方面,引進現(xiàn)代信息技術,搭建開放、立體的網絡交流社區(qū)。主要包括各主體間利益的表達、資源的共享、信息的交流、結果的呈現(xiàn)等。同時應向社會開放,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監(jiān)督和評鑒。
(三)建立評價主體的激勵機制
不可否認,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是一項復雜且具有持續(xù)性的工程,需要各主體付出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需要建立關注各方利益、適應各方需求的激勵機制,以保持各主體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激勵機制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將綜合素質評價的總體目標分解成各主體的目標,在最大程度上使細分的目標契合利益主體的需要,達到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一致,使評價主體在滿足個人利益的同時實現(xiàn)組織的利益。其次,在關注利益主體需求的前提下,設置激勵利益主體的各項措施,包括以提升利益主體參與自豪感、滿足感為主的精神激勵措施和給予利益主體一定經濟獎酬為主的物質激勵措施。通過這些措施,將各主體的目標轉換成綜合素質評價的綜合目標,共同推進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活動的發(fā)展。
[1]蔡敏.論教育評價的主體多元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1).
[2][3][14]田凌輝.公共教育改革—利益與博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156.160.269.
[4]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London:Pitman,1984.6.
[5][6][7][8][9][11][12]Ronald K.Mitchell.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
[10]邁克爾·富蘭.教育變革新意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61.
[13]邁克爾·富蘭.變革的力量—深度變革[MJ.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64-65.
(責任編輯:張斌)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研究”(批準號:2012YBJY068)階段性成果。
靳玉樂/西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
郎園園/西南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