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guī)則背后的潛意識
左宗棠與曾國藩、李鴻章并稱晚清三大中興名臣,三人同朝為官,為人處世和行事風格卻大不相同。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處世圓融,嚴于律己,近乎完人。李鴻章善于投機鉆營,適應(yīng)能力極強,左右逢源,太后喜歡他,洋人也喜歡他,屢戰(zhàn)屢敗,依然屹立不倒。曾國藩和李鴻章都特別會做人,諳熟官場潛規(guī)則,不輕易樹敵。左宗棠卻是個直性子,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敢于直言,動不動就得罪人。曾國藩權(quán)勢如日中天之時,別人都想方設(shè)法攀附,左宗棠卻幾次上書彈劾他。先不說彈劾的理由是否充分,這種做法就犯了官場大忌,在潛規(guī)則盛行的晚清官場,左宗棠簡直就是另類中的另類。但他卻官至一品,而且始終受到重用。憑什么?兩個字:能力。別人做不到的事,他能做到,離開他就不行。
左宗棠是舉人出身,40歲才步入仕途,大器晚成。1852年,左宗棠在湖南巡府張亮基身邊當幕僚,展示出過人的才能,很快就得到重用。張亮基對他幾乎言聽計從,大事小事都交給他去辦。半年后,張亮基離任,左宗棠隨之失業(yè),回家賦閑。當時國內(nèi)民變四起,新任巡府無力控制局勢,只好三顧茅廬,又把左宗棠請了回來,局面才逐漸穩(wěn)定下來?!皣夜滩豢梢蝗諢o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宗棠也?!奔从纱硕鴣?,此話固然有夸張成分,卻也說明了左宗棠不可替代的實干能力。那時的左宗棠,還不是正式編制的大清官員,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師爺。
1864年,新疆暴發(fā)武裝叛亂,中亞浩罕國的阿古柏乘機入侵,沙皇俄國和英國也趁火打劫,都想利用和控制阿古柏,借機侵略中國。晚清政府無力顧及邊疆危機,幾年時間,阿古柏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區(qū),沙皇俄國侵占了伊犁。國土淪喪,左宗棠憂心如焚,毅然上書,主動請纓收復新疆,卻遭到李鴻章等人反對,并由此引發(fā)了“海防與塞防之爭”。
“海防”就是海上防御,“塞防”指的是邊疆陸地防御。李鴻章的理由是:“海防”重于“塞防”,國家財政困難,應(yīng)該把有限的財力用于“海防”,即使耗費巨資收復了新疆,也是毫無價值的不毛之地,得不償失。左宗棠針鋒相對,堅持寸土不讓,強調(diào)“海防”與“塞防”并重,此時海上并無戰(zhàn)事,正是收復新疆的大好時機。爭論持續(xù)了數(shù)月之久,清政府最終采納左宗棠的意見,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wù)。此時左宗棠已年近古稀,抱定必死之心,命部下抬著自己的棺材隨軍前行。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西征軍士氣高漲,所向披靡,一舉收復新疆。
“一生不談和議事,千秋唯有左文襄?!弊笞谔乃篮?,有人為他寫了這副挽聯(lián),評價恰如其分。論處世技巧,他不如曾國藩,論權(quán)謀手段,他不如李鴻章,左宗棠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實干,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只要能力足夠強大,何愁無用武之地?任何時代都離不開實干之人,即便黑暗如晚清官場,不搞潛規(guī)則,照樣建功立業(yè)。如今,研究曾國藩的人越來越多,總想找出成功的捷徑,卻不愿苦練本領(lǐng),無異于舍本逐末。
失敗的人更愿意相信潛規(guī)則,或者說潛意識中希望潛規(guī)則存在。許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苦惱,而是為失敗后找不到合適的借口而煩惱。有了潛規(guī)則,就不必為自己的懶惰而自責,不必為失敗感到不安,再也不用仰視那些成功者,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潛規(guī)則嗎?潛規(guī)則是包治百病的安慰劑,就像《唐伯虎點秋香》里的“含笑半步顛”,吃下去會讓你心情舒暢,然后樂呵呵地死去。
(趙哲摘自《讀書文摘·經(jīng)典》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