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摘 要:隨著社會對幼兒園教育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逐漸意識到,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僅依賴個體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探索和感悟,同時也依賴于群體在交流互動中的共同建構。
關鍵詞:領域;特色;實效
一、領域研訓——內外兼修促練兵
1.提升內涵,理論學習專業(yè)化
“專業(yè)”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要求,而專業(yè)不僅來自于實踐和反思,首先來自于專業(yè)理論的學習。我園成立了由園長牽頭的領域組,各領域組長針對教師現有水平篩選和整理適合現階段我園青年教師學習研究的教育理論和信息,利用定期開展的領域組活動向大家推薦。如,美術組學習教學中色彩對比和色塊運用,構圖技法和畫面設計,語言組探討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健康組解析幼兒每日“一操三活動”的要求等。這其中我們強調輔導與自學相結合,書本與網絡相結合,長期與短期相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
2.結合實際,實踐研究有效化
教師的真功夫還是在課堂上,而領域研訓活動更是扎根于日常教學活動,我們努力使教師技能的提高最終都能為課堂教學而服務。如,數學組把研究內容緊扣在邏輯關系、數和量、空間與形體三大類,積極開展幼兒數學領域總目標及階段目標的學習活動,經常組織教師進行數學教具、學具的制作和運用培訓,通過解決問題—澄清思路—提高認識的過程,使青年教師更能根據幼兒發(fā)展情況開展教學活動,增強其把握領域課程和執(zhí)行課程的能力。在這其中,大家不僅形成了許多相對完善的活動策略,活動中所積累的教具、課件還可以起到資源共享的作用,真實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課堂效率。
3.定崗考核,練兵活動常態(tài)化
結合市區(qū)兩級教育局對青年教師大練兵的要求,各領域組相互協(xié)調,做到周周有學習,月月有作業(yè)。一方面,根據40周歲以下教師承擔的教學任務定崗考核,另一方面,對大練兵的5年內教師定期開展練兵活動,形成相對固定的練兵制度,使得練兵活動常態(tài)化。通過這些措施促進教師不斷修煉自己,培養(yǎng)其具有敢于超越自我、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
二、特色教研——互學互研促提高
1.多元互補,教研形式不拘一格
朱家雄先生曾在《提倡以幼兒園為本位的教學研究》一文提出:“做教研,就是要求教師對自己或他人的教學進行研究,沒有高不可攀,沒有深不可測,教師可人人參與。”我則把特色教研活動作為發(fā)現和培訓骨干教師的平臺,引領大家在思想與觀念的碰撞中,在探索、實踐和創(chuàng)造中產生共鳴,尋求特色教育價值。主要形式有:個人—個人:主要建立在師徒結對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如,開展“你說我評”說課評課活動,活動中師徒雙方堅持“你表達我傾聽”“我質疑你反思”“你回答我追問”“你困惑我點撥”,擺正各自的角色,最大限度發(fā)揮自己價值。
團隊—團隊:主要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展開。如,“四小活動之我見”,以教研組為單位,分成小、中、大三個團隊,在保證組內教師之間專業(yè)梯度均衡的前提下,大家圍繞四小活動開展的困惑,經歷組內帶頭人說出自己困惑—三組共同診斷問題,尋求最佳方案—圍繞核心問題,把研究引向縱深的三個過程,實現智慧的碰撞與融合。
團隊—個人:各班語言特色活動觀摩,各年級語言特色環(huán)境評比,班級特色記錄手冊展示、特色專題片交流,這既是個人展示的舞臺,也是團隊研討的平臺。團隊會善意且委婉地對個人提出問題,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教師則在感受重視與關注的幸福之時收獲著教學的智慧。
名師—團隊:每學期的“名師名課觀摩交流活動”,應彩云、蔣靜這些特級教師都成為大家研究分析的對象。而這些活動更使大家領略到了特級教師的智慧與光芒,樹立不斷鞭策和超越自己的信念。
2.追求實效,特色研究博采眾長
追求實效意味著我們要進行的教研活動是為了解決教學實踐中的“真”問題,是以優(yōu)化教學質量為核心,改善教師行為為目的的,所以我們應努力做到。
(1)教研問題來自于教師。教師遇到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教師關注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教師需要研究什么問題,就研究什么。如,當我們剛開展小導游系列活動時,我們遇到了幾大難題:“幼兒受經驗的限制,無法像成人那樣熟知眾多風景名勝的專業(yè)知識;解說內容多為教師和家長事先準備好,再由幼兒背誦,難免顯得枯燥生硬;許多幼兒面對解說對象時只能模仿成人說一些客套話,而不能迅速組織語言應對突發(fā)狀況”。針對這些問題,課題組展開多次討論,各抒己見,博采眾長,就此類課程開發(fā)和設置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磨合和推敲,逐漸摸索出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小導游活動。如,以兒歌為載體,開發(fā)出了介紹常州新貌、幾大公園、幾大人文景觀的教學活動,教師也逐漸掌握其中的規(guī)律,少走了許多彎路。
(2)教研工作做“精”做“透”。為了防止教研活動泛泛而談,“走過場”,我們在“精”字上下功夫,在“透”字上下文章,努力將內容研細、研深,力求達到“寧挖一口井,不挖一條溝”的深度。如,在對教學活動《動物歌》進行課例分析時,大家對教師介紹動物的次序和把握繞口令慢速、中速、快速不同難度的方法展開討論。為什么這樣處理?這樣把握教師感覺如何?幼兒感覺如何?還有什么處理方式?哪種效果更好?做法越辯越明晰,見解越研越深刻,最終提升了活動的質量和教師的研究水平。
有人說:“教師每天都在塑造著自己和他人?!泵鎸Ρ姸鄼C遇和挑戰(zhàn),我將積極探尋實效教研的新舉措,不斷拓展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心靈空間,不斷為教師智慧發(fā)展充電加油,為教師專業(yè)成長搭平臺、樹云梯,讓教師的職業(yè)旅程充滿智慧和挑戰(zhàn),充滿生機與活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qū)西林街道中心幼兒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