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海
區(qū)“領航杯”教學大賽,均為骨干競技,課題為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鳥語》。文章語言生動,富有童趣,結構清晰,重點突出,應該不難教,但很多老師一開始就不知道究竟應該教什么。于是,我和老師們共讀、共教、共研,度過了充實而美好的時光。如果說“聊讀中解碼文字,追憶里品味真情”是此課的境界,那么追本溯源,應是備課過程中的磨礪。
一、語文被品德化的教學現(xiàn)狀
我曾聽一位老師上這節(jié)課,他設計的主要問題是: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對鳥的愛?同學們都抓住文中“我多想做一個通曉鳥語的公冶長”等情感性強的語句來談體會,對燕子、布谷鳥、喜鵲等的鳥語卻忽略了。讀到“我”從鳥兒身上得到啟示時,他又問“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卻沉默了。最后朗讀結尾“鳥兒的確是我們的好朋友”時,雖然他強調“讓我們讀出作者對鳥的愛”,但學生還是無法入境。
反思該老師的教學,從教學的原點“學生體會到了作者的愛鳥”,到教學的終點“學生似乎還只體會到了作者的愛鳥”,課堂缺少語文味,充斥了空泛的情感,即被品德化。究其原因,是老師對語文學科性質缺乏認識,不明白“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文字解碼——語文的教學之本
1.教師要做什么
第一要思考“教什么”的問題。語文老師要會“采點”,即拿到課文后合理選取教學重難點,設計詞句訓練,既關注內容,即課文寫了什么,又關注表達,即課文是怎么寫的,還關注寫作意圖,即課文為什么要這樣寫。語文老師要順著語言文字走,順著文章脈絡走,順著作者的意圖走。
再說《鳥語》,我試圖破譯文本密碼:文章開宗明義,點明“我”愛鳥。燕子與公冶長的對話激發(fā)了“我”與鳥兒交談的欲望,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拔摇迸c布谷、喜鵲的交談是詳寫的,有趣耐讀,“我”更從鳥語中得到了啟示。教學的重點就應是通過品味“我”與鳥交談的過程感受趣味,得到啟示,體會“我”的愛鳥情感發(fā)展之路。
第二是思考“怎么教”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和“我”一起愛鳥,和鳥兒交談,那課堂是靈動的;如果學生能在和布谷鳥、喜鵲對話的過程中反復品讀鳥語,直至感悟意蘊,那課堂是有趣味的;如果學生能完成“讀場景”到“寫場景”的過渡,那課堂是有效的;如果學生還能從鳥身上得到啟示,并領悟到“我”愛鳥其實是在思鄉(xiāng),那課堂是生長的。不過,這些過程都離不開語言的訓練。
基于此,我設計教學:通過公冶長的故事把學生拉入愛鳥的情境;在品味布谷鳥、喜鵲對話的過程中,感悟鳥語的魅力,習得表達方式;拓展想象“我”與其他鳥兒交談的場景,讀寫結合;最后通過排比感悟作者從鳥兒身上得到的啟示。
2.學生要做什么
現(xiàn)在的學生,是時候從“無碼時代”或“被說碼”課堂中走出來了,過上與教師“同解碼”的高質量的學習生活,從而感悟到課文語言的精準,步入語文課堂應有的讀文時代。
三、語文教學的“三個走向”
1.在解碼中走向母語家園的深處
語文課,尤其是閱讀課,應該是品詞析句、暢游文學、積淀文化的課程,教師要讓每一堂課都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服務,使課堂呈現(xiàn)應有的理趣,如語言表達、朗讀感悟、寫話等;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如圈畫批注、寫體會等;讓學生在反復涵泳鳥語的過程中增強語感,綜合運用聽說讀寫多種手段,在解碼中走向母語家園的深處。
2.在聊讀中走進兒童心靈
如果文本本身是有趣味的,那教學一定也要充滿趣味。母語教育必須把兒童當成“完全的人”,時時考慮他們的閱讀感受。在聊讀過程中,教師設計的問題要貼近兒童,具有探究性,既要有閱讀共鳴,也要有閱讀爭鳴,引導學生自我懷疑,走向自我理解。比如品悟作者與布谷鳥對話的內容時,我設計的提問是:“明明是‘布谷布谷,怎么在作者眼里就變成了‘種田織布、‘勤勞刻苦?”問在兒童的興趣點,問在理解關鍵處,問在語言發(fā)展處,才能達到四兩撥千斤之效。
輕松地跟鳥兒談談心,聊聊天,結為好友,講講鳥類王國的趣事,真是快意無限!課堂達到了和諧共生的效果,成了學生生活的場所,作品、讀者與作者互相交融。
3.在品悟中走向課堂理解的深處
閱讀教學是理解的藝術,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自我理解?,F(xiàn)在的孩子和鳥兒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拔摇迸c鳥兒交朋友,先是布谷鳥、喜鵲,最后與所有的鳥兒成為好朋友,與大自然成為好朋友,再加上那份悠悠的思鄉(xiāng)情,就是天人合一的禪趣,也是教學期許的最高境界。
一個課例雖不足以把“文字解碼”闡述透徹,把“聊讀”藝術展示出來,改變語文被品德化的現(xiàn)狀,但磨礪的過程即為自我成長的過程,探索與堅守也將是我們應堅持的態(tài)度。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