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燕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合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分析
黃燕燕
目的討論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間給予系統(tǒng)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72例,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心內(nèi)科護理方式, 干預組者在此基礎上應用合理護理干預的模式,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干預組出院時SAS評分、ICU監(jiān)護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而及心功能高于對照組(P<0.05); 住院期間心梗并發(fā)癥如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合理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有積極的影響, 臨床效果顯著。
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效果;護理干預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 因冠狀動脈供血急劇減少或中斷, 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的缺血導致心肌壞死。是心血管系統(tǒng)常見的疾病之一。該病不但發(fā)病急及病情重、而且死亡率較高, 如不采取合適的措施給于干預治療, 患者預后極差, 護理干預作為救治工作的起始階段至關重要, 本研究選取本院救治的144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合理護理干預, 取得良好結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1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診斷標準為2010中華醫(yī)學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1], 排除標準為:①肝腎功能不全者, 腫瘤患者;②心梗后抑郁、不能正常交流者;選取的患者年齡43~75歲, 平均(59.5±11.2)歲, 其中男85例, 女59例;合并糖尿病39例, 高血壓43例, COPD25例,腦梗死21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72例,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合并癥構成、入院SAS評分及心功能指標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心內(nèi)科護理進行護理。干預組給予合理護理干預, 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①院前護理評估及干預:“時間就是心肌, 時間就是生命”[2], 第一時間充分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及危險分層, 給予必要的生命支持, 配合醫(yī)師迅速轉運至導管室。②住院期間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包括向患者說明心肌梗死的發(fā)展及轉歸、檢查及醫(yī)療操作的目的和必要性, 避免使患者恐慌, 教育患者針對冠心病合理飲食及運動、睡眠及情緒控制等。③心理護理干預:定期與患者溝通, 了解患者心理情況, 采取合理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措施, 消除患者緊張及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④利用情緒評分量表(SAS)評定患者情緒, 分1~4級評定, 每條目相加得分為SAS總分, 分值高者焦慮程度越重[3]。⑤加強患者家屬溝通, 取得家屬合作, 維持良好的醫(yī)患關系。
1.3主要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的ICU監(jiān)護時間、住院時間、SAS評分及心功能指標、心梗并發(fā)生急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絞痛、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及住院病死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l5.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組ICU監(jiān)護時間、住院時間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而出院時SAS評分及心功能高于對照組(P<0.05);住院期間心梗并發(fā)癥如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而急性心力衰竭發(fā)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2。
表1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臨床指標比較
表1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臨床指標比較
組別出院時SAS評分ICU監(jiān)護時間(d)住院時間(d)出院時心功能LVEF(%)干預組(n=72)36.4±5.26.2±1.813.4±3.559.4±10.1對照組(n=72)46.3±6.37.4±2.111.6±3.351.2±9.5 t值10.387-3.6813.1754.921 P值<0.001<0.0010.002<0.001
表2兩組患者住院心梗并發(fā)癥及病死率比較[n (%)]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危重病, 發(fā)病急進展快, 其并發(fā)癥如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等發(fā)生率較高, 如不采取及時的治療其死亡率高預后差, 目前其發(fā)病和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心理狀態(tài)、精神因素及社會因素等密切相關[4]。心肌梗死的治療涉及多方面的, 而護理作為臨床一線工作具有特殊地位, 能否給予患者合理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 本研究中給予合理護理干預的措施如“時間就是心肌, 時間就是生命”的黃金原則[5], 強化意識責任, 極大的縮短血管開通時間,在干預中給教育宣講, 使患者充分認識到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各種危險因素, 引導患者合理飲食, 戒煙戒酒及合理運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中患者干預后的ICU監(jiān)護時間、住院時間都短于非干預組, 心律失常及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也有明顯下降, 另外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極大的緩解了其心理緊張焦躁等不良情緒, 而不良情緒常常增加心肌氧耗導致心梗及心絞痛的發(fā)生[6], 患者SAS評分減低, 梗死后心絞痛發(fā)生率明顯下降。
綜上所述, 合理護理干預對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有積極的影響, 臨床效果顯著。
[1]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2010.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1,11(2):75-79.
[2] Dixon SR, Grines CL The year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J Am Coll Cordial, 2011,57(22):2207-2220.
[3] 張蓉.護理干預對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抑郁情緒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18):27-28.
[4] 馬朝霞, 李杰, 張玉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中國醫(yī)藥, 2011, 6(11):1425-1426.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指南(2009)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0, 7( 5):121-125.
[6] 陳竹芳, 黃鶴.優(yōu)化急救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3, 19(7):87-89.
463000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