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義清
“自選長度單位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教材二(上)的內(nèi)容,情境課題為“教室有多長”。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教材的編排有三點困惑。
一、主題圖是否可以調(diào)至主問題之后
北師大第四版教材從2012年起開始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編寫的體例特色是“情境+問題串”。研讀教材中,我發(fā)現(xiàn)各節(jié)內(nèi)容多是依據(jù)特定情境圖提出一組(或一個)數(shù)學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像在“買文具”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套圈”情境中學習連加、“秋游”情境中學習連減等,都是遵循此例。實際教學時,我們在解讀教材的基礎上,也都是依據(jù)“先圖后問”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引導。但我發(fā)現(xiàn)“先圖后問”的編排順序在本節(jié)課中不并合適,反而應按照“先問后圖”的順序編排,這主要是由主題圖的內(nèi)容決定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主題圖在這里不再承擔銜生問題的任務,而是反映測量活動的過程,放在問題之后,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很好的引導和比對作用。編者把圖放在問題之前,學生還沒有遇到測量的問題,此圖自然也就失去了上述意義。
二、提示語是否可以變“腳印”為“鞋印”
教材在“提示語”中引導小學生用書包、書本、尺子工具等測量教室的長,我很欣賞,這不但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較好地發(fā)揮了教材應有的導向功能,為學生今后利用身邊的資源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積累了經(jīng)驗。但提示語中提到用“腳印”測量教室長度,我覺得似有不妥。在小學課本里,“腳印”多指光著腳留下的痕跡,鮮有他意。像五年級(上)學習“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教材出示“小華出生時和2歲時的腳丫圖”讓學生探索,情境課題就叫“成長的腳印”。在這樣的語境下,師生們看到提示語中的“腳印長”,想的可能都是光著腳測量。我不知道編者如何定位“腳印”詞義,倘若真指“光腳”,我覺得這樣的活動一是不衛(wèi)生,二是不簡便。如果把提示語改為“看看有多少個鞋印長”,或改為“看看有多少個手印長”,可能更準確。
三、反思點是否可以增加“擺成直直的一排”關鍵語
實際測量時,學生出現(xiàn)最多的問題就是沒有把“某一種測量單位”沿著直線排列,而是彎彎曲曲或斜斜地去排,這樣就使測量結果誤差很大,甚至失去測量意義。當然,學生沒有按照直線測量教室的長,一是因為暫時沒有學到直線;二是缺乏實物比照很難做到按直線排列。但我認為,正因為這是測量活動中的難點,在學生回顧反思的時候,教材更要呈現(xiàn)出這個關鍵語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我建議,教材中應增加一句“要沿著墻邊擺成直直的一排”的關鍵語句。
上述三個建議看似很小,但影響可以很大?;蛟S,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可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然而那也僅僅只是一部分。我們在感謝教材編者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同時,也盼望著編者老師能夠本著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去建設教材、完善教材,從利學利教的角度,把這套教材打造得更加優(yōu)質。
endprint
“自選長度單位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教材二(上)的內(nèi)容,情境課題為“教室有多長”。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教材的編排有三點困惑。
一、主題圖是否可以調(diào)至主問題之后
北師大第四版教材從2012年起開始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編寫的體例特色是“情境+問題串”。研讀教材中,我發(fā)現(xiàn)各節(jié)內(nèi)容多是依據(jù)特定情境圖提出一組(或一個)數(shù)學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像在“買文具”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套圈”情境中學習連加、“秋游”情境中學習連減等,都是遵循此例。實際教學時,我們在解讀教材的基礎上,也都是依據(jù)“先圖后問”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引導。但我發(fā)現(xiàn)“先圖后問”的編排順序在本節(jié)課中不并合適,反而應按照“先問后圖”的順序編排,這主要是由主題圖的內(nèi)容決定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主題圖在這里不再承擔銜生問題的任務,而是反映測量活動的過程,放在問題之后,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很好的引導和比對作用。編者把圖放在問題之前,學生還沒有遇到測量的問題,此圖自然也就失去了上述意義。
二、提示語是否可以變“腳印”為“鞋印”
教材在“提示語”中引導小學生用書包、書本、尺子工具等測量教室的長,我很欣賞,這不但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較好地發(fā)揮了教材應有的導向功能,為學生今后利用身邊的資源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積累了經(jīng)驗。但提示語中提到用“腳印”測量教室長度,我覺得似有不妥。在小學課本里,“腳印”多指光著腳留下的痕跡,鮮有他意。像五年級(上)學習“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教材出示“小華出生時和2歲時的腳丫圖”讓學生探索,情境課題就叫“成長的腳印”。在這樣的語境下,師生們看到提示語中的“腳印長”,想的可能都是光著腳測量。我不知道編者如何定位“腳印”詞義,倘若真指“光腳”,我覺得這樣的活動一是不衛(wèi)生,二是不簡便。如果把提示語改為“看看有多少個鞋印長”,或改為“看看有多少個手印長”,可能更準確。
三、反思點是否可以增加“擺成直直的一排”關鍵語
實際測量時,學生出現(xiàn)最多的問題就是沒有把“某一種測量單位”沿著直線排列,而是彎彎曲曲或斜斜地去排,這樣就使測量結果誤差很大,甚至失去測量意義。當然,學生沒有按照直線測量教室的長,一是因為暫時沒有學到直線;二是缺乏實物比照很難做到按直線排列。但我認為,正因為這是測量活動中的難點,在學生回顧反思的時候,教材更要呈現(xiàn)出這個關鍵語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我建議,教材中應增加一句“要沿著墻邊擺成直直的一排”的關鍵語句。
上述三個建議看似很小,但影響可以很大?;蛟S,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可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然而那也僅僅只是一部分。我們在感謝教材編者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同時,也盼望著編者老師能夠本著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去建設教材、完善教材,從利學利教的角度,把這套教材打造得更加優(yōu)質。
endprint
“自選長度單位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教材二(上)的內(nèi)容,情境課題為“教室有多長”。在教學實踐中,我對教材的編排有三點困惑。
一、主題圖是否可以調(diào)至主問題之后
北師大第四版教材從2012年起開始投入使用,本套教材編寫的體例特色是“情境+問題串”。研讀教材中,我發(fā)現(xiàn)各節(jié)內(nèi)容多是依據(jù)特定情境圖提出一組(或一個)數(shù)學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數(shù)學,像在“買文具”情境中認識人民幣,“套圈”情境中學習連加、“秋游”情境中學習連減等,都是遵循此例。實際教學時,我們在解讀教材的基礎上,也都是依據(jù)“先圖后問”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引導。但我發(fā)現(xiàn)“先圖后問”的編排順序在本節(jié)課中不并合適,反而應按照“先問后圖”的順序編排,這主要是由主題圖的內(nèi)容決定的。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主題圖在這里不再承擔銜生問題的任務,而是反映測量活動的過程,放在問題之后,會對學生的活動具有很好的引導和比對作用。編者把圖放在問題之前,學生還沒有遇到測量的問題,此圖自然也就失去了上述意義。
二、提示語是否可以變“腳印”為“鞋印”
教材在“提示語”中引導小學生用書包、書本、尺子工具等測量教室的長,我很欣賞,這不但符合二年級學生的實際,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而且較好地發(fā)揮了教材應有的導向功能,為學生今后利用身邊的資源去解決現(xiàn)實問題積累了經(jīng)驗。但提示語中提到用“腳印”測量教室長度,我覺得似有不妥。在小學課本里,“腳印”多指光著腳留下的痕跡,鮮有他意。像五年級(上)學習“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計算”,教材出示“小華出生時和2歲時的腳丫圖”讓學生探索,情境課題就叫“成長的腳印”。在這樣的語境下,師生們看到提示語中的“腳印長”,想的可能都是光著腳測量。我不知道編者如何定位“腳印”詞義,倘若真指“光腳”,我覺得這樣的活動一是不衛(wèi)生,二是不簡便。如果把提示語改為“看看有多少個鞋印長”,或改為“看看有多少個手印長”,可能更準確。
三、反思點是否可以增加“擺成直直的一排”關鍵語
實際測量時,學生出現(xiàn)最多的問題就是沒有把“某一種測量單位”沿著直線排列,而是彎彎曲曲或斜斜地去排,這樣就使測量結果誤差很大,甚至失去測量意義。當然,學生沒有按照直線測量教室的長,一是因為暫時沒有學到直線;二是缺乏實物比照很難做到按直線排列。但我認為,正因為這是測量活動中的難點,在學生回顧反思的時候,教材更要呈現(xiàn)出這個關鍵語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所以,我建議,教材中應增加一句“要沿著墻邊擺成直直的一排”的關鍵語句。
上述三個建議看似很小,但影響可以很大?;蛟S,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教師可以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用教材教”,然而那也僅僅只是一部分。我們在感謝教材編者做了大量幕后工作的同時,也盼望著編者老師能夠本著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去建設教材、完善教材,從利學利教的角度,把這套教材打造得更加優(yōu)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