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正
摘 要:掌握“誠”與“坐”在文言文句中的不同用法,就能幫助學(xué)生理解詞意、句意及文意,有助于更好的學(xué)習(xí)文言文。
關(guān)鍵詞:用法;釋義;句式
古漢語中的“誠”與“坐”用法頗為復(fù)雜,在不同的語境里,有不同的用法。為了能更好的理解文言文,把握文章中的詞意、句意及文意,就中學(xué)文言文中常見的“誠”與“坐”談點粗淺見解。
首先,“誠”在文言文中常見的幾種用法:
一、用在假設(shè)句中做連詞,可譯為“如果”“果真”
1.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陳涉世家》)
——現(xiàn)在如果把我們這些人冒充為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部下,該有很多的人響應(yīng)了。
2.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劉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曹軍必矣。(《赤壁之戰(zhàn)》
——現(xiàn)在將軍如果能夠派猛將統(tǒng)領(lǐng)幾萬士兵,同劉豫州同謀協(xié)力,打敗曹操的軍隊就不成問題了。
3.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xiàn)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荊軻刺秦王》)
——如果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頭顱,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xiàn)給秦王,秦王就一定高興的見我。
4.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果真像這樣,那么霸主業(yè)績可以成就,漢朝的政權(quán)就可以復(fù)興了。
5.楚誠能絕齊,秦愿獻(xiàn)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楚國如果能夠同齊國斷絕關(guān)系,秦國就愿意把見方六百里的商于之地獻(xiàn)給楚國。
二、用在陳述句中做副詞,表肯定,可譯為“的確”“確實”“實在”
1.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我的確怕遭到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已叫人把寶玉帶了回去,現(xiàn)在已經(jīng)走小路秘密地回到趙國了。
2.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擬如天,誠不為過也。(《原君》)
——古代天下的百姓愛戴這些君主,把他們比如父母,比擬為天,確實是不過分啊。
3.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你干得確實痛快,可是我們太守的冤還沒有昭雪,還是沒有用。
4.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隆中對》)
——現(xiàn)在曹操已經(jīng)擁有百萬大軍,挾持著天子來號令諸侯,這確實是不能跟他硬拼的。
5.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這確實是危急存亡的關(guān)鍵時刻。
6.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于是,(鄒忌)上朝廷拜見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
7.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六國論》)
——戰(zhàn)敗而滅亡,實在是不得已。
8.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n愈(《祭十二郎文》)
——這正是所謂蒼天確實難以揣測,而神意實在難以知道了!
9.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陛下確實應(yīng)該廣開言路聽取群臣意見,來發(fā)揚(yáng)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振奮鼓舞志士們的勇氣。
三、有時用在陳述句、感嘆句中,粘在代詞之后,表不虛偽,可譯為“真實(的心意)”
1.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fù)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天帝被愚公的真心所感動,就命令大力神夸蛾氏的兩個兒子背起兩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東面,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面。
2.吾誠愿與汝相守以死。(《與妻書》)
——我真心愿意同你互敬互愛到老死。
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ā吨猩嚼莻鳌罚?/p>
——你的恩情就像使死者復(fù)活,枯骨頭長肉那樣,我怎敢不努力獻(xiàn)出龜蛇那樣的真心呢!
其次,“坐”字在文言文中常見的幾種用法:
一、作介詞??梢岳斫鉃椤耙颉薄耙驗椤薄坝捎凇薄盀榱恕薄耙颉阜ā薄耙颉軤窟B”等
例如:
1.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停下車來是因為(或“為了”)喜愛楓林的晚景,經(jīng)霜的紅葉比二月的鮮花還紅。
2.坐是,兩者弗獲相同焉。(《甘薯疏序》)
——因此,一般認(rèn)為不同地區(qū)的作物就不能夠互相引種了。[“坐”“因”和“是” 連用,可譯為“因此”。]
3.后事泄,坐死者六七人。(《三國志·潘夫人轉(zhuǎn)》)
——后來事情暴露,因受牽連而死的有六去人。
4.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坐”,是“因為”“由于”的意思。
二、做副詞。如果用在動詞前邊,表示時間的迅速,可譯為“立即”“頓時”
“馬上”等;如果它和“見”“看”連用,可譯成“眼見”“即見”。例如:
1.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白居易《別元九后詠所懷》)
——“坐”有“頓時”“遂”的意思。
2.觀進(jìn)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韓愈《石鼓歌》)
——“坐”和“見”連用,含有“即見”的意思。
3.六出花飄入戶時,坐看修竹變玉瓊。(《太平廣記》)
——雪花飄時,眼看竹子變玉枝。[“坐看”即“眼看”。]
除此,作副詞用時,有時還含有“不勞不動”“徒然”“白白地”的意思。例如:
1.坐觀成敗、坐享其成、坐享漁利、坐視不救、坐以待斃等成語中“坐”
字,就含有“不勞不動”的意思。
2.胡為坐自苦,同悲仍撫膺?(《白居易·反鮑明遠(yuǎn)<白頭吟>》
——“坐”:白白地。
三、作動詞用
例如:
1.席不正,不坐。(《論語·鄉(xiāng)黨》)
——“坐” :古人席地而坐,指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坐” 。席子放的不端正,不坐。
2.項王未有一應(yīng),曰:“坐”。(《鴻門宴》)
—— [詞義同例1]
3.副有罪,當(dāng)相坐。(《蘇武傳》)
——副使有罪,(你正使)當(dāng)連同犯罪。[“坐”:犯罪]
四、“坐”通“座”
例如:
1.公子引侯生坐上坐。(《信陵君竊符救趙》)
—— 前一個“坐” 是動詞,詞義同現(xiàn)代漢語中的“坐”;后一個 “坐” 是“座” 的通假字,“座位”的意思。
2.請以舞劍,因擊沛公于坐,殺之。(《鴻門宴》)
—— “坐”通“座” ,座位。
3.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鄭人買履》)
——[詞義同例2]
綜上所述,“誠”有“名詞、連詞、副詞” 的用法;“坐”有“名詞、動詞、介詞、副詞”的用法,因而,了解好“誠”與“坐”在文言文句式中的不同用法,就能幫助學(xué)生理解詞意、句意及文意,有助于更好地學(xué)習(xí)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