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婷婷
摘要:本著提高計算機專業(yè)人才的動手實踐能力的教學思想,本文首先對《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通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實踐簡述了模塊化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設計及教學評價,最后結合實踐提出了模塊化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及相應的解決策略,對計算機專業(yè)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yè);模塊化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9-0084-02
模塊化教學是目前國際上一種比較流行的教學模式,模塊化教學重新組織教學結構,根據(jù)本專業(yè)對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需要,打破課程之間界限,整體構建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將一個專業(yè)或一門綜合型課程內相關的教學活動組合成不同的模塊,并圍繞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授課時數(shù)、授課形式及自學方式和時間等,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提高了教學效率,優(yōu)化了教學內容體系,也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
一、《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現(xiàn)狀分析
《計算機基礎》是我院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是學生入學接觸的第一門計算機課程。開設該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計算機專業(yè)學生的計算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yǎng),使它們能夠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并能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但目前《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
1.因學生學習起點不同,不能因材施教。由于計算機專業(yè)的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各地教育狀況存在差別,學生入校時計算機基礎能力參差不齊,這種計算機水平的基礎對教師提出了在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的要求。
2.教學內容不適用。近年來由于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也在不斷更新的同時有所增加,但是與之相對應的課程學時卻明顯偏少,所以《計算機基礎》課程教材知識結構滯后,教學內容缺乏系統(tǒng)性和實用性。面對這樣的矛盾,任課教師往往選擇照本宣科式的授課方式。教師必須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應用的不斷發(fā)展,時常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重新整理,使學生充分了解這些知識在將來的工作中如何應用。
3.授課條件有限。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大多教師都是在教室內采用“計算機+PPT”的操作演示型教學。如果把《計算機基礎》課堂設立在機房,其教學條件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的優(yōu)越性不言而喻,然而,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授課模式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對這一有利條件進行有效利用,從而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4.評價方式單一?!队嬎銠C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還是采用期末機試和筆試的方法。這種“一考定成績”的方法容易造成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期末死記硬背。大部分學生對這樣的考核方式感到厭煩,不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計算機基礎》課程模塊化教學的實施
1.模塊化內容的確定。在進行模塊化教學之前,先進行較為詳盡的崗位調研,根據(jù)計算機專業(yè)各崗位結構和特征等分析確定各崗位能力體系對學生在計算機應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對計算機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進行準確的定位,并根據(jù)具體專業(yè)及職業(yè)崗位要求設定課程內容,避免計算機專業(yè)學生因缺乏實踐操作能力,而面臨的畢業(yè)即失業(yè)的困惑。所以我院根據(jù)崗位調研的結果和我院大學一年級計算機基礎的實驗內容進行了細化與強化,重新調整《計算機基礎》的課程結構,將該課程分為漢字錄入、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計算機軟件安裝與維護、局域網組建于維護、常用辦公軟件與信息檢索五大模塊,分別培養(yǎng)學生的打字能力、計算機軟硬件安裝與維護能力、組網能力、辦公軟件的應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全體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為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2.模塊化教學模式的設計。《計算機基礎》課程在五個模塊的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是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所謂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靈活選擇和設計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進行學習。不同的活動序列組合很自然地形成了不同的教學模式,從而實現(xiàn)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1)分析教學目標和單元知識類型,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知識一般可以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綜合性知識等,不同的知識類型應采用不同而有效的教學模式,如計算機硬件組裝與維護模塊中的有關CPU的結構、性能指標等知識,屬于事實性知識,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學習的內容,這時我們就可以選擇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而局域網組件與維護模塊中的局域網的組建這一知識點是較為復雜和綜合性的知識,這時我們就可以選擇案例式教學,通過進入一些有代表行的案例,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能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2)根據(jù)選擇的教學模式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模式確定后,我們就要選擇一種或幾種學習活動,也可以將幾種學習活動進行組合,根據(jù)實際需求設計新的學習活動,最終形成完整的活動序列,學生通過參與活動序列來完成學習。首先在教學活動的設計過程中要有必要的活動描述,使學生準確了解當前活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位置和意義。其次確定活動操作順序,并保證活動序列之間相互聯(lián)系符合認知規(guī)律,而不是把任務簡單分解成幾個若干的子任務,隨意排序。最后,教學模式的教學序列的活動量要適度,教師并進行反思。如基于問題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活動我們可以概括為“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界定問題—分析問題—組織分工—探究解決問題—評價和反饋”等。
3.模塊化教學的評價體系。五個模塊的最終考核采取上機實際操作完成任務和平時任務作業(yè)的完成情況兩種方式。各個模塊的最終評價由各個模塊的授課教師制定考核標準,最后按照五個模塊的考核內容和評價標準,根據(jù)學生完成情況分別給予達標、不大達標、優(yōu)秀的三個級別。五個考核模塊中有一個模塊不達標則認定最終的成績?yōu)椴贿_標,各模塊基本功考核均為優(yōu)秀則最終成績優(yōu)秀,其余各種情況最終認為考核達標。模塊考核成績?yōu)椴贿_標的學生可以繼續(xù)參加實訓,直到下一次考核達標為止,這樣做可以給那些計算機基礎不好的學生更多的機會,鞏固提高所學的知識。
三、模塊化教學模式需要注意的問題
1.模塊化教學內容的劃分。模塊化教學的教學內容不是根據(jù)學科知識系統(tǒng)進行編寫的,而是將教學內容劃分為單獨的模塊,所以模塊的內容要根據(jù)科技的更新及時地修改。
2.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自身素質。每個模塊的授課教師要具備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還應具備良好的教學模式與教師活動的設計能力,這對教師是一個考驗。
3.教學模式的選擇與教學活動的設計。每個教學模塊的教學內容要選擇直接有效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活動,而不是將各個教學活動簡單地疊加,因為教學模式的選擇與教學活動的設計都將直接影響最后的教學效果。
通過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模塊化教學改革,解決了《計算機基礎》課程中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使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的學習有了較高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將來學生的就業(yè)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葉榮榮,余勝泉,陳琳.活動導向的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電話教育研究,2012,(09):104-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