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導詩歌鑒賞時,不少老師都會教學生如何抓詩眼、作者、注釋、背景,如何品味意象、意境,如何把握關鍵詞、句及明辨技巧、手法等。但關于詩歌中出現(xiàn)的虛詞,則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各類教材教輔、高考復習用書等參考資料中,也往往未見論及,縱然談及,也往往蜻蜓點水,語焉不詳。
筆者認為,詩歌中的虛詞對詩歌主旨的表達、情感的抒發(f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宜忽視虛詞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比如杜甫的《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句,通過虛詞“自”以及“空”的運用,渲染涂抹出情感層次,將自然美景同失落悵惘的情感對立起來,抒情效果極為突出。與臺階相映的草再碧也沒有人欣賞,隔著樹葉傳過來的黃鸝的叫聲再動聽也沒有人聽。這不僅寫出了諸葛亮死后的寂寞,表現(xiàn)了杜甫對一代偉人死后寂寥的不平,而且也間接地寫出了杜甫自己當時的失落惆悵之感,他是由諸葛亮的身世想到自身的境遇,從而產(chǎn)生共鳴。再如他的《滕王亭子》中的“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一句,前句寫墻外,后句寫閣中,墻外景色依舊,還是當初的“竹色”;而閣中卻不見當年的熱鬧,只有陣陣松聲自響。經(jīng)過兩個虛詞“猶”、“自”的點染,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流溢而出。
再看李商隱《柳》詩中的兩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虛詞為“已”“又”二字,它們不僅串聯(lián)起前后兩個意象“斜陽”與“蟬”,又深化了詩人對秋柳稀疏衰弱的悲嘆之情?!耙选薄坝帧倍质乖娋涞泥祰@之意頓重,情亦轉深。陸游《小園》詩中的兩句“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陶詩”“微雨”“鋤瓜”通過“未”“又”兩個虛詞串聯(lián)起。卷何須終,隨意翻讀,起止由心,一個“未”字,詩人閑適之情頓顯,“微雨鋤瓜”緊承而來,一個“又”字,便將詩人愜意恬適的情懷活畫出。
通過上述例子,我們不難看出,虛詞在詩歌中作用突出,關系重大,切不可輕忽以對,漠然視之。它的作用,筆者認為,至少關系意境之氛圍,關系情感之表達,關系主旨之體現(xiàn)。下面結合實例加以敘述。
一.虛詞關系意境之氛圍。虛詞出現(xiàn)在詩歌之中,有助于深化意境氛圍。如:高蟾的《金陵遠望》:“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痹娙烁唧赣谌漳簳r分登上了金陵城頭,看到了“浮云歸晚翠”“落日泛秋聲”的情景。浮云向晚,落日斜照,暮山翠色深深,寒蟬凄惻聲聲,曾經(jīng)的帝王之都在這樣一派蒼茫而濃重的暮色的包圍之下,也同樣顯得暮氣沉沉,蕭條凄清。詩境暮色濃重,蕭瑟頹敗。而“曾”“猶”二虛詞,則將這些情景帶入更宏闊的背景之中,詩人并沒有將這些景觀放置于眼前的一時一地中,而是將之融入廣袤的時空里:金陵城曾經(jīng)伴著“浮云晚翠”,現(xiàn)在還叨陪著“落日秋聲”,曾經(jīng)現(xiàn)在,古今交織,六朝舊事,繁華幾何,而今蕭條不堪,一如往昔,“曾”“猶”二詞使金陵城平添了幾多道不盡的歷史滄桑感,也加深了詩人對金陵城歷久彌敗的傷感之情。如果沒有“曾”“猶”這兩個虛詞,詩境恐怕會單薄許多。
二.虛詞關系情感之表達,有助于強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如:張籍《秋思》:“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詩中“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虛詞“又”字就強化了作者表達的情感:家書寫成封好之際,似乎已經(jīng)說完;但當捎信的行人將要上路的時候,卻又突然想起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nèi)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這“臨發(fā)又開封”,與其說是為了補寫幾句匆匆未說盡的內(nèi)容,不如說是為了驗證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擔心。這一“又”字很好地顯示出他對這封“意萬重”的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三.虛詞關系主旨之體現(xiàn)。有些詩歌甚至將主旨體現(xiàn)點倚重于虛詞,細品虛詞有助于我們體味情感,把握主旨。如:賈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痹姷囊?、二句描寫了一幅草木繁茂、桃李花開、生機盎然、明媚動人的美景。三、四句通過虛詞“不為”、“偏能”,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怨春之情,詩人不說自己愁重難遣,而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之吹愁而去;不說自己因愁而百無聊賴,卻反過來說春日惹恨,詩意委婉曲折。
以上看法或許不夠成熟甚至有所偏頗,但虛詞在詩詞中俯拾皆是,大家在鑒賞古詩詞時,若能把詩中提及的虛詞認真地咀嚼一番,相信你一定會大有收獲。
江長茂,教師,現(xiàn)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