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西方音樂史編纂學的傳記方法

      2014-08-02 13:29:46郭昕
      藝術(shù)評鑒 2014年4期
      關(guān)鍵詞:生平音樂史傳記

      郭昕

      摘要:隨著實證主義的興起,傳記方法逐漸成為音樂史編纂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過對多部西方音樂史著作的分析,例證傳記方法的優(yōu)勢與不足,進一步論證在音樂史編纂過程中如何合理運用傳記方法。

      關(guān)鍵詞:音樂史編纂學 傳記方法

      音樂史學屬于政治史學的平行范疇——藝術(shù)史學的下屬分支,其研究對象與政治史學有著本質(zhì)差異。政治史學的研究對象是“事件”,即過去發(fā)生的時間、人們的行為。盡管音樂史上也發(fā)生過無數(shù)“事件”,但音樂史學的主體并非這些“事件”,而是由一部部杰出的音樂作品構(gòu)成音樂史上的一個個“點”,通過史學家的敘述,將這些“點”組成歷史發(fā)展的完整鏈條,完成史學的持續(xù)概念。

      音樂史利用傳記方法始于18世紀,德國福柯爾(J.N. Forkel為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著的傳記《關(guān)于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活、藝術(shù)與藝術(shù)作品》(Ueber Johann Sebastian Bachs Leben, Kunst und Kunstwerke,1802),這是一部專門的傳記。音樂家傳記著作還有德國小說家、劇作家沃爾夫?qū)は柕滤购D谄渲鳌赌亍罚?977年)一書中,以傳主的信件和音樂作品等第一手資料為主要依據(jù),運用藝術(shù)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側(cè)重于無意識心理的分析,將其視為音樂家生活與作品之間重要的、過去被忽略的中間環(huán)節(jié),使作者在不少問題上得出了與前人不同的觀點。[1]此外,具體有代表性的還包括德國羅沃爾特出版公司(Rowohlt Verlag Gmbh)推出的《羅沃爾特音樂家傳記叢書》(56冊),人民音樂出版社已中譯本;英國集粹出版社(Omnibus Press)推出的《偉大的西方音樂家傳記叢書》(The Omnibus Biographies of Music, 19冊),已有江蘇人民出版社中譯本;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推出的《音樂家生平系列》(The Cambridge Musical Lives, 18冊);美國諾頓出版公司(W.W. Norton & Company, Inc.)《格羅夫作曲家傳記系列》(The Grove Music Composer Biography Series)[2]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類傳記均與音樂史傳記方法無關(guān)。

      盡管傳記方法作為音樂史研究的主流方法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對于史學家構(gòu)建音樂史事實,也具有一定積極意義。19世紀,隨著實證主義的興起,傳記方法成為音樂史學編纂的主流,充斥在音樂風格史、音樂文化史著作之中。作曲家生平資料作為實證的史料,構(gòu)成音樂史學家編纂工作的基礎(chǔ),同時,被文字化的生平——傳記,成為人們理解音樂作品的輔助手段。

      由于音樂史對象是作品不符合普通史學對象的事件,所以借鑒傳記敘述歷史中發(fā)生的事,以此來造成與作品之間若即若離的關(guān)系,但是作品與事件又并非直接相關(guān),因此造成了矛盾。

      在19世紀實證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情感美學的影響下,音樂史編纂學對傳記的運用應(yīng)運而生。實證主義,是一種運用自然科學的工作方法,以定理證實假設(shè)能夠成立,由于音樂史沒有定理原理,因此19世紀的史學家們在文化史、藝術(shù)史的編纂過程中借用了實證主義的方法。借鑒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其出發(fā)點是理性的。

      作為傳記主義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浪漫主義情感美學又稱表現(xiàn)美學,來自闡釋學,闡釋學原意為“理解”,理解始于對話,前提條件是理解者與被理解的對象之間有共同語言,理解者力求重構(gòu)被理解對象的意圖、動機,目的是反過來理解這個事件。由于音樂是時間的藝術(shù),情感也是在時間當中消失的,因此音樂史利用了情感美學,利用與實證主義相反的假設(shè)方式。音樂史闡釋學研究者面對一部作品與其對話,是為了解作品背后的作者,將自己投射到被研究的作曲家的歷史行為動機中去,探索其創(chuàng)作意圖。[3]音樂史上關(guān)于勃拉姆斯的《安魂曲》和克拉拉關(guān)系的敘述出處,就是浪漫主義情感美學的產(chǎn)物,僅僅為了取悅讀者。這不是科學的音樂學的方法,而是具有虛構(gòu)性質(zhì)的文學手段,既違反了實證主義,又濫用了情感美學。

      傳記是以某人的生平為題材的一種紀實文學形式,一般也包括作者追敘自己一生的自傳在內(nèi)??梢暈闅v史的一個分支,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與個人回憶而得的口述或書面材料,加以選擇性地編排與說明而成。傳記亦可視為想象文學的一個分支,因其試圖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賦予同情的洞察,以傳達對于某種個性的感受和體裁的意義。最早的傳記作品形式是死者生前堪稱楷模的言行的祭文或墓志銘。傳記有時被認為是歷史的分支,最早的傳記常被當成史料看待。[4]

      在音樂史著作中傳記方法也得到了廣泛運用,如格勞特《西方音樂史》中《弗朗茨·李斯特》一節(jié),敘述了李斯特的出生地、家庭背景、人生路線。他在魏瑪任宮廷音樂總監(jiān),極力推崇新音樂作品,包括1850年親自指揮瓦格納《羅恩格林》的上演。[5]再如,保羅·亨利·朗格在《西方文明中的音樂》對《舒伯特》一節(jié)的編寫首先引用了申德勒的敘述“貝多芬臨終前在病床上吟味舒伯特的一些歌曲時,感嘆著說‘的確他具有天賦才華。固然申德勒說的話有時不太可靠,這段軼事的可靠性卻毋庸置疑,因為舒伯特是收到貝多芬的啟發(fā)和鼓舞的唯一的早期浪漫主義者,他與貝多芬最接近?!盵6]這段話為論述舒伯特的音樂風格做出了鋪墊,闡明舒伯特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的關(guān)系,從而證明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雙重性。

      傳記方法對于音樂史學編纂,即不可濫用又不可不用,音樂史運用傳記是以作品為準則,與音樂家留下的主要作品有關(guān)的傳記才能夠運用在史學編纂中。

      埃格布萊希特在《西方音樂》一書便是有選擇采用了傳記方法,他首先區(qū)分虛構(gòu)的傳記和歷史的傳記,排除前者,并將歷史上的作曲家放在與音樂的交接處。[7]例如《喬治·弗雷德里?!ず嗟聽枴芬还?jié)中的敘述,由于亨德爾為英國王室服務(wù),他對英國王室的責任就是受委托創(chuàng)作全部節(jié)慶音樂,《焰火音樂》便是在此背景下完成的。[8]再如《舒伯特》一節(jié)提及的“舒伯特晚會”,這由他和一群朋友組織演出的,正是這種演出機制,促成了舒伯特具有比德邁爾性質(zhì)的沙龍音樂作品誕生。[9]當然,這本著作中傳記方法運用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對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一節(jié),巴赫生平四個階段所擔任的管風琴師、唱詩班指揮、宮廷作曲家等不同職務(wù)具有不同的職責,因此他在不同階段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體裁與其職責直接相關(guān)。[10]

      20世紀音樂史編纂學運用傳記方法的情況有所改變,結(jié)構(gòu)主義的沖擊使音樂史編纂學采用傳記的方式逐漸走向沒落。達爾豪斯認為“傳記方法是實證主義變體,他的出發(fā)前提是知道作曲家的生平才能理解他的音樂作品,作品是生平鳴響著的表現(xiàn)?!盵11]結(jié)構(gòu)主義史學家在編纂歷史的過程中,繞過作曲家個人,唯獨把作品視為研究對象,不去探索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過去特性。對于音樂結(jié)構(gòu)史來說,理解一部音樂作品并非將它闡釋成作曲家傳記的文獻,因此重構(gòu)音樂史事實,重構(gòu)作曲家思維世界的做法毫無意義。[12]結(jié)構(gòu)主義排斥作品背后的作者,使傳記主義失去了它的土壤。

      20世紀初,達爾豪斯主張的音樂結(jié)構(gòu)史拒絕傳記方法。他的《貝多芬和他的時代》,前面幾章探討了傳記方法的利弊,用年代記方式代替?zhèn)饔浢枋觥KJ為音樂史不能依靠史料的堆積來完成,只是史學家通過史料推導出的“事實”,并非真實的過去事件本身。

      同時,在接受史和影響史方法的美學觀念主導下,現(xiàn)代史學家不再將重點放在解釋歷史行為的意圖、動機、觀念,而是試圖確定哪些傾向和壓力造成了它們。換言之,就是在社會功能中把音樂理解為過程。這也對音樂史學的實證主義與情感美學方法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令傳記方法逐漸走向瓦解。

      然而,音樂家的傳記作者對于史料的選擇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在根據(jù)史料組合成歷史的過程中,不乏想象、夸張,甚至虛構(gòu)。傳記作家并不是中立的,而是在記敘和介紹傳主的過程中,顯示出自己人格的某些方面,自傳尤其如此。此外,這些生平事件原本就無關(guān)音樂創(chuàng)作,而且,被研究者作為歷史上的行為者的真實原貌是無法復(fù)原的,直接用生平解釋作品,或與作品進行音畫式配置,更是有欠考量。

      同樣,杰出的音樂學家對傳記方法的使用同樣會出現(xiàn)紕漏,埃格布萊希特的《西方音樂》也不例外。作者在闡述布魯克納交響樂時,簡單套用傳記,使傳記手法等同于作曲家的作品,援引當時維也納報刊的評論,將布魯克納生長于農(nóng)村,導致他在社會交往中遲鈍并具有依附性,以至于他的作品允許本人和他人修改,形成多種版本。[13]這樣的論述是極不科學的,是對史料不加區(qū)分的曲解,作曲家的生平不能直接用來解釋作品。由此可見,盡管傳記方法在音樂史學編纂過程中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但一定要慎用。

      以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為例,在他去世后,有關(guān)他的研究受到嚴重阻礙,包括樂譜、信件手稿,甚至復(fù)件在內(nèi)的第一手資料嚴格掌控在其家庭成員手中,僅有小部分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最著名的兩部格什溫傳記作者分別是他本人生前的好友伊薩克·歌德貝爾戈和他哥哥艾拉·格什溫的好友愛德華·雅布倫斯基[14],由于傳記作者與傳主生活在同一時代,并與傳主和傳主直系親屬的有著直接接觸,因此他們所掌握的信息來源相對可靠。但另一方面,他們所寫的文字很大程度上反應(yīng)了傳主及其親屬的態(tài)度與意愿。換言之,格什溫作為作曲家,將爵士樂與嚴肅音樂巧妙融合,對美國本土音樂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光環(huán)被無限放大。相反,一些有損格什溫名譽的資料被試圖雪藏,比如他生前經(jīng)常光顧妓院,并育有一私生子等負面信息。格什溫的另一位傳記作者查爾斯·施瓦爾茨在《格什溫:他的生活與音樂》中披露了這些丑聞,并稱格什溫為“低級庸俗的投機主義者”[15]。由此可見,傳記作者與史學家對史料的選擇直接關(guān)系到所呈現(xiàn)的歷史事實。當然,傳記反映出的真實史實,絕大部分也無法與傳主創(chuàng)作直接相關(guān)。

      將作曲家生平與作品直接進行音畫式配置,是傳記主義方法的另一個硬傷。1928年,格什溫應(yīng)保羅·懷特曼之邀創(chuàng)作了交響詩《一個美國人在巴黎》,1923年在巴黎完成了這部作品。他沿用了交響爵士樂手段,將爵士樂與嚴肅音樂巧妙融合,充滿美國氣息。樂曲開頭的散步主題貫穿全曲,采用了歐洲嚴肅音樂主題動機的寫作手法,從這個角度來看,同古典浪漫時期的獨立音樂觀念無異,作品“出于樂音本身的緣故被創(chuàng)作”,并不是具有功能性的電影音樂。但是國內(nèi)很多學者將這部作品進行音畫式的描繪,甚至認為這是格什溫本人對巴黎的印象與感受,將這個主題解釋為一位美國游客漫步在巴黎街頭。[16]

      無獨有偶,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自新大陸》交響曲,這部作品充滿了波西米亞風格的旋律,因此經(jīng)常被描繪成作曲家思念祖國之作,用其生平經(jīng)歷解釋作品的表現(xiàn)內(nèi)容。第一樂章的慢板引子好像作曲家初到美國時的體驗,第一眼望見新大陸時對未來的思索。[17]

      第二樂章被稱為“念故鄉(xiāng)”,因此常常被解釋為作曲家身處異國他鄉(xiāng)對祖國無限思念之情的表達。從西方交響套曲的曲式結(jié)構(gòu)來看,第二樂章原本就是緩慢、抒情的部分,與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形成鮮明對比。忽略德沃夏克的生平,絲毫不會影響聽眾對作品本身的理解。而一些音樂欣賞類的書籍,將這段旋律闡釋成“德沃夏克意識中寄寓著他對波西米亞深刻的眷戀之情”[18]的寫照。

      毫無疑問,用作曲家傳記對作品進行音畫式解說是行不通的,不能以作曲家的傳記套在他的杰作上面,像電影音樂似的的誤讀西方音樂作品。不同于中國就詞作樂的傳統(tǒng),在西方獨立音樂觀念產(chǎn)生之后,有解說的音樂的本質(zhì)才發(fā)生了變化。她不再臨摹、寫生音樂以外的事物或情感,通過固定樂思、動機派生、主導動機等作曲技術(shù),將音樂外物(包括情感)包容于音樂本身。[19]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了解作曲家生平是必要的一步,音樂史編纂學可以借鑒《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的傳記方法,將作曲家的傳記與重要作品相關(guān)聯(lián)。在當今結(jié)構(gòu)主義與文本批評成為音樂史學編纂主流的背景下,傳記方法可以在有選擇的基礎(chǔ)上,成為研究的輔助方法。當然,史學不同于文學, 前提是有選擇的利用作曲家的傳記,避免夸張、隱喻甚至虛構(gòu)等文學手法,更不能將生平與作品進行一對一的聯(lián)系,以免誤導讀者。

      注釋:

      [1]周耀群:《一幅莫扎特的心理肖像》,《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3年第4期。

      [2]孫紅杰:《傳記文體審思》,《音樂探索》,2013年第1期。

      [3][德]卡爾·達爾豪斯:《音樂史學原理》,楊燕迪譯,上海:上海出版社出版,第123頁。

      [4]單基夫,徐唯誠:《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第467頁。

      [5][美]格勞特:《西方音樂史》,汪啟璋、吳佩華、顧連理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第625頁。

      [6][美]保羅·亨利·朗格:《西方文明中的音樂》,顧連理、張洪島、楊燕迪、湯亞汀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76頁。

      [7]劉經(jīng)樹:《為了理解而反省、我思——論埃格布萊希特的音樂史編纂學》,《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8][美]埃格布萊希特:《西方音樂》,劉經(jīng)樹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第408-409頁。

      [9]同8,第552頁。

      [10]同7。

      [11]同3,第4頁。

      [12]同3,第65頁。

      [13]同上,第619頁。

      [14]Wayne Schneider,The Gershwin Style[C].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S.8.

      [15]同14。

      [16]上海音樂出版社:《音樂欣賞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1年,第379頁。

      [17]同16,第437頁。

      [18]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

      [19]劉經(jīng)樹:《音聲繚繞無言詞——論有解說的音樂與獨立音樂》,《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

      猜你喜歡
      生平音樂史傳記
      傅忠誠教授生平
      從后現(xiàn)代主義傳記戲劇到元傳記:重讀《戲謔》與《歇斯底里》中的荒誕性
      傳記必須回歸史學
      傳記書坊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14
      曾鞏生平
      美文(2018年20期)2018-10-23 05:52:30
      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研究
      ——評烏蘭杰的《蒙古族音樂史》
      人民音樂(2018年8期)2018-08-21 06:32:54
      包何生平考述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音樂史的研究使命
      樂府新聲(2017年1期)2017-05-17 06:06:29
      淺析音樂考古學在音樂史研究的作用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39
      澄江县| 临安市| 阳山县| 英超| 仪陇县| 翼城县| 新野县| 禄劝| 沙田区| 会昌县| 若尔盖县| 崇明县| 沅江市| 新和县| 常宁市| 泊头市| 大宁县| 龙海市| 丰顺县| 海南省| 庆城县| 麻阳| 遂宁市| 垫江县| 文昌市| 柘荣县| 即墨市| 金湖县| 连平县| 内乡县| 克拉玛依市| 报价| 德兴市| 肇州县| 皮山县| 广元市| 玉环县| 敖汉旗| 筠连县| 垦利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