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摘?要:“真正的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蹦壳?,拓展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流行風”。在注重知識和能力的基礎(chǔ)上,我們可以賦予它更多的意義:打開學生的視野,活躍學生的思維,架設(shè)作品與社會的橋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閱讀教材,研究教材。本文就一些教學實例談?wù)勅绾斡行У貙⒄Z文課堂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拓展?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應(yīng)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闭Z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jīng)歷、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對于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語文,筆者試圖通過拓展這一環(huán)節(jié)來拓寬學生的視野,搭建一座作品與社會的橋梁,激起學生關(guān)注社會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他們主動了解歷史,了解社會,探索作品的內(nèi)涵,從而更好地體現(xiàn)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和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一、注重觀察,熱愛自然
自然的美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更能讓人沉下心來思考問題,它常能觸發(fā)作者的靈感。在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極細膩地體現(xiàn)了自然的魅力,教師借這些文章引導(dǎo)學生用心去感受自然,細心地體會自然,不要浮躁地對待周圍事物。
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多次被選進高中語文教材的名篇,當中對清、靜、悲涼的秋的描繪不知觸動了多少讀者心中那淡淡的愁緒。在分析完文中幾幅秋的圖畫后,筆者問學生:“你們走過了十幾個秋天,你們對秋天有什么樣的感受嗎?”學生談到了落葉殘花的蕭條之感,也想到了秋高氣爽的舒適之感,還有豐收帶來的喜悅之感。無論是怎樣與作者相近的感受,總還是截然不同的,學生的描述總難以觸動人心。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沒有這樣的人生經(jīng)歷。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沒有獨特的情,無非是對故都的眷念之情,飄零所帶來的絲絲愁緒,選擇的也是平常都能看到的秋天之景:青天、牽?;?、槐樹、秋蟬、秋果,再加上幾個賞秋的閑人,哪有什么特別之處?秋天是普通的,即便是作者大力贊揚的北國之秋也是常見的,不普通的是作者那種細膩的感觸,那種對生活、對周圍環(huán)境的細心的觀察和體會,所以他看到了牽?;ㄏ碌牟?,掃帚掃出的絲紋,感受到那種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這些都需要觀賞者有一顆沉靜的心。如果在觀察欣賞自然時留于表面又大而化之,當然就會覺得沒什么可寫?,F(xiàn)在的人習慣于用照相機、攝像機來記錄所看到的,而忽略了要用心來感受世界。筆者告訴學生只有真正沉下心來感受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收獲,要用心去體會它,凈化我們的靈魂。同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外收集關(guān)于寫“秋”的詩文,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學習感受不同的“秋”,從而更好地理解景因情生之意。
二、聯(lián)系現(xiàn)實,關(guān)注社會
社會對于學生來說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要引導(dǎo)他們正確面對社會,不幻想也不偏激,教材就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筆者在教授魯迅的《藥》一文時,則是從魯迅指出的當時的社會弊病,聯(lián)系到現(xiàn)實社會中還存在的一些弊端,讓學生來共同診斷和治療。筆者設(shè)計了幾組近段時間的新聞事件:一組是2011年10月13日下午,佛山年僅兩歲的女童小悅悅被一輛面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鐘后又被一小型貨柜車碾過,卻無人問津的事件;一組是2011年11月16日9時15分許,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榆林子小博士幼兒園一輛運送幼兒的校車(核載9人、實載64人),與一輛重型自卸貨車發(fā)生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兒19人)、43人受傷的嚴重事故;另一組是電視節(jié)目《非誠勿擾》中女嘉賓的一句話:“寧可坐在寶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在筆者給出這幾組案例后,學生反應(yīng)很大,很多學生很快說出了這些事件讓他們看到的社會弊?。喝伺c人之間的冷漠、缺乏責任感、拜金主義。更有學生補充在現(xiàn)實社會中還存在的其他社會問題:環(huán)境的污染問題、食品的安全問題等等。這樣的拓展,不僅讓學生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弊病,更讓學生在反思中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和責任意識。
三、審視自身,完善自我
高中生是即將走入社會的學生,中學是學生走向成熟的關(guān)鍵階段,有的學生過于自信,有的學生則過于自卑,很多學生既向往成熟又恐懼成熟。在教材中有些篇目可以在這方面幫助學生,挖掘出來就能起到很好的指導(dǎo)作用。這點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赤壁賦》一文的教學。
在教學時,筆者與上學期學過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結(jié)合起來讓學生認識蘇軾,感受蘇軾。學生說蘇軾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不僅在于他文學上的才華,更在于他遭遇到挫折和不公時卻能如此豁達。我們說蘇軾有挫折感也有無奈感,但是他沒有沉溺其中,而是用一種開闊的胸懷來面對一切,這是一種真正的個性,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成熟。最后,讓學生齊聲朗讀余秋雨《蘇東坡突圍》中的一段話:“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fā)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
我們通過《赤壁賦》讓學生了解蘇軾,進一步讓他們感受到這種精神,使他們知道不能把任性當成個性,不要因為追求成熟而刻意掩飾或做作,成熟是自然而然的。
在教材中還有很多文章值得老師和學生思考。例如《病梅館記》告訴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yīng)該讓學生保持自己的個性,但是作為學生這一方難道就沒有要思考的嗎?筆者提供了兩張圖片,一張拍的是一棵參天大樹,無所約束、無所顧忌地張揚著;另一張拍的是一排路邊的綠籬,修剪得很整齊,靜靜地站立著。筆者問學生,你更喜歡哪張圖片,原因是什么,學生說法不一。筆者認為其實無論是大樹還是灌木,都有美麗值得欣賞的地方,就像人一樣,只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就都是可取的。能夠個性張揚固然很好,但循規(guī)蹈矩地生活也沒錯,而事實上,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成為平凡的行道樹。我們要正確地對待社會中合理的要求和約束,不能曲解文章的意思,認為任意胡為是對的。
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處處都是語文學習的資源,時時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語文教學向生活(包括現(xiàn)實生活、歷史生活、科技生活和大自然)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聯(lián)系起來,通過拓展,提供給學生一個認識世界的平臺,一個自由思考想象的機會,一個展示自我個性的舞臺。這不僅能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而且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和生命的意義和樂趣,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觀察、體驗、思考、表達生活的習慣和能力,最終達到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