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
科學概念的建構是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基礎的,并且要以學生前概念為載體展開概念轉變學習。概念建立的過程就是抽象的過程,而抽象的過程的實質就是已有經驗與新現(xiàn)象的互動、聯(lián)接與印證。因此,如何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效地構建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課堂研究的熱點之一。我試圖讓學生在活動中適時采用畫圖的方式來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當然,這里的畫圖指的是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過程中,用繪畫或圖示的方式記錄表達自己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是區(qū)別于語言、文字、表格、實物、模型等形式的一種記錄方法。
一、畫圖,有利于呈現(xiàn)學生的前概念
畫圖法是通過畫圖的方式表達孩子們對概念的理解。小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發(fā)展還不成熟,有時他們不能完全清晰地通過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意思,而畫圖可以更加簡易地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能讓每一位孩子展現(xiàn)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畫圖法使思維可視化的策略與其它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且圖畫形象、直觀,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小學生感性經驗為主的思維特點,也符合兒童認知的規(guī)律。
如教學《校園里的小動物》這課時,先讓學生根據(jù)經驗畫出螞蟻,暴露他們的前概念。結果學生畫的五花八門,有身體分四部分的,有四條腿的,也有把足畫到腹部的。對于學生來說螞蟻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認識清晰,不等于認識準確。接著教師提出: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我們畫得小螞蟻一樣呢?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學生從內心出發(fā)迫不及待想去觀察小螞蟻。
二、畫圖,有利于展示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并且是處于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若沒有思維的介入,那觀察不再是觀察,只是看看而已;實驗也不再具有探究的意義,只是簡單的動手罷了。如何讓思維卷入更深,使探究活動更有效,是值得深思的。
例如教學《骨骼和肌肉》一單元時,為了幫助學生建構“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協(xié)調完成”這一科學概念,我用筷子、有褶皺的吸管和彈簧分別模擬手臂上的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試圖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感受“手臂伸屈過程中,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關系”。在第一個班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實驗時學生思維參與不深,模擬實驗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于是,我對實驗要求做了一點補充,讓學生在模擬實驗時用畫圖的方式分別記錄“手臂”伸、屈過程中彈簧、筷子和吸管的狀態(tài)和聯(lián)系。這樣借助畫圖引領學生關注實驗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完全卷入到活動中,使活動真正成為建構科學概念的載體,學生通過實驗、畫圖和交流深刻地建構了“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完成”這一科學概念。
三、畫圖,有利于細節(jié)的觀察
科學探究中,許多矛盾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采集資料時觀察不準確所致。準確的感官觀察力,包括知道該尋找什么,這是值得加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觀察課上,引導學生觀察對象時,對觀察發(fā)現(xiàn)采用圖畫的方式記錄,這樣的記錄圖適合小學生記錄觀察和與他人分享信息,它比普通的文字記錄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jié)上,從而使觀察活動更有效,使學生準確地積累對觀察對象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建構科學概念。
如教學《給蠶寶寶記日記》一課,在讓學生觀察蠶時,讓學生畫出蠶的外形,就要求學生注意蠶的身體分幾個部分,頭部是怎樣的,身體分為幾節(jié),足的位置、形態(tài)、數(shù)量又是怎樣的,要求盡量細致地表達出來。在畫的過程中,學生檢索自己哪些細節(jié)沒有仔細觀察,就會更加仔細地觀察那一部分的細節(jié),記下每一個小的特點和線條。這樣觀察和畫圖就互相促進,有效地提高了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在這單元的后續(xù)活動中,也可以讓學生對蠶的其它形態(tài)(蛹、蛾)進行觀察并畫圖,使學生對蠶的各個形態(tài)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有了豐富的、正確的感性認識后,學生會自主地對蠶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比較分析,概括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如“蛹的外形和蠶有什么不同”,“蠶蛾身體的各部分分別是蠶蛹的哪一部分發(fā)育而來的” ,從而對蠶的一生所經歷的幾個階段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種畫圖的觀察記錄方式可以運用在對動物、植物的觀察學習內容中。如蝸牛、螞蟻、蚯蚓、蠶的一生等的觀察記錄,對大樹、葉形、葉脈、根、莖、花、果實、種子等的觀察記錄,對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細胞、葉子的氣孔的觀察記錄等。
四、畫圖,有利于深化學生的科學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產物,是反映同類事物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茖W概念則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是經過實踐研究、通過正確的思維而形成的,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正確認識。但有時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建構的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還有區(qū)別,如何深化學生的科學概念?下面的案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探究活動應該是一個系列活動,是一個遞進式發(fā)展過程,它的目標指向為核心概念的形成。如教學《空氣占據(jù)空間嗎》一課,學生通過“用吸管把水從瓶中擠出”、“紙巾不濕”等活動,不斷豐富對“空氣占據(jù)空間”的感性認識,然后讓學生借助注射器來研究“水和空氣占據(jù)的空間是否會變化”,豐富“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內涵,這些認識不斷地同化進他們原有的圖式中,最后用畫圖的方式把他們的思維顯性化,幫助他們建立新
圖式,達到認識上的新平衡,深刻建構了“空氣會占據(jù)空間,而且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變化的”這一科學概念。
綜上所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適時地引入畫圖的方法,可以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高度卷入學生的思維,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概念的轉變和建構。
【作者單位:常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 江蘇】
科學概念的建構是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基礎的,并且要以學生前概念為載體展開概念轉變學習。概念建立的過程就是抽象的過程,而抽象的過程的實質就是已有經驗與新現(xiàn)象的互動、聯(lián)接與印證。因此,如何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效地構建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課堂研究的熱點之一。我試圖讓學生在活動中適時采用畫圖的方式來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當然,這里的畫圖指的是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過程中,用繪畫或圖示的方式記錄表達自己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是區(qū)別于語言、文字、表格、實物、模型等形式的一種記錄方法。
一、畫圖,有利于呈現(xiàn)學生的前概念
畫圖法是通過畫圖的方式表達孩子們對概念的理解。小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發(fā)展還不成熟,有時他們不能完全清晰地通過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意思,而畫圖可以更加簡易地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能讓每一位孩子展現(xiàn)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畫圖法使思維可視化的策略與其它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且圖畫形象、直觀,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小學生感性經驗為主的思維特點,也符合兒童認知的規(guī)律。
如教學《校園里的小動物》這課時,先讓學生根據(jù)經驗畫出螞蟻,暴露他們的前概念。結果學生畫的五花八門,有身體分四部分的,有四條腿的,也有把足畫到腹部的。對于學生來說螞蟻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認識清晰,不等于認識準確。接著教師提出: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我們畫得小螞蟻一樣呢?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學生從內心出發(fā)迫不及待想去觀察小螞蟻。
二、畫圖,有利于展示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并且是處于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若沒有思維的介入,那觀察不再是觀察,只是看看而已;實驗也不再具有探究的意義,只是簡單的動手罷了。如何讓思維卷入更深,使探究活動更有效,是值得深思的。
例如教學《骨骼和肌肉》一單元時,為了幫助學生建構“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協(xié)調完成”這一科學概念,我用筷子、有褶皺的吸管和彈簧分別模擬手臂上的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試圖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感受“手臂伸屈過程中,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關系”。在第一個班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實驗時學生思維參與不深,模擬實驗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于是,我對實驗要求做了一點補充,讓學生在模擬實驗時用畫圖的方式分別記錄“手臂”伸、屈過程中彈簧、筷子和吸管的狀態(tài)和聯(lián)系。這樣借助畫圖引領學生關注實驗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完全卷入到活動中,使活動真正成為建構科學概念的載體,學生通過實驗、畫圖和交流深刻地建構了“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完成”這一科學概念。
三、畫圖,有利于細節(jié)的觀察
科學探究中,許多矛盾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采集資料時觀察不準確所致。準確的感官觀察力,包括知道該尋找什么,這是值得加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觀察課上,引導學生觀察對象時,對觀察發(fā)現(xiàn)采用圖畫的方式記錄,這樣的記錄圖適合小學生記錄觀察和與他人分享信息,它比普通的文字記錄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jié)上,從而使觀察活動更有效,使學生準確地積累對觀察對象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建構科學概念。
如教學《給蠶寶寶記日記》一課,在讓學生觀察蠶時,讓學生畫出蠶的外形,就要求學生注意蠶的身體分幾個部分,頭部是怎樣的,身體分為幾節(jié),足的位置、形態(tài)、數(shù)量又是怎樣的,要求盡量細致地表達出來。在畫的過程中,學生檢索自己哪些細節(jié)沒有仔細觀察,就會更加仔細地觀察那一部分的細節(jié),記下每一個小的特點和線條。這樣觀察和畫圖就互相促進,有效地提高了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在這單元的后續(xù)活動中,也可以讓學生對蠶的其它形態(tài)(蛹、蛾)進行觀察并畫圖,使學生對蠶的各個形態(tài)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有了豐富的、正確的感性認識后,學生會自主地對蠶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比較分析,概括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如“蛹的外形和蠶有什么不同”,“蠶蛾身體的各部分分別是蠶蛹的哪一部分發(fā)育而來的” ,從而對蠶的一生所經歷的幾個階段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種畫圖的觀察記錄方式可以運用在對動物、植物的觀察學習內容中。如蝸牛、螞蟻、蚯蚓、蠶的一生等的觀察記錄,對大樹、葉形、葉脈、根、莖、花、果實、種子等的觀察記錄,對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細胞、葉子的氣孔的觀察記錄等。
四、畫圖,有利于深化學生的科學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產物,是反映同類事物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茖W概念則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是經過實踐研究、通過正確的思維而形成的,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正確認識。但有時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建構的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還有區(qū)別,如何深化學生的科學概念?下面的案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探究活動應該是一個系列活動,是一個遞進式發(fā)展過程,它的目標指向為核心概念的形成。如教學《空氣占據(jù)空間嗎》一課,學生通過“用吸管把水從瓶中擠出”、“紙巾不濕”等活動,不斷豐富對“空氣占據(jù)空間”的感性認識,然后讓學生借助注射器來研究“水和空氣占據(jù)的空間是否會變化”,豐富“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內涵,這些認識不斷地同化進他們原有的圖式中,最后用畫圖的方式把他們的思維顯性化,幫助他們建立新
圖式,達到認識上的新平衡,深刻建構了“空氣會占據(jù)空間,而且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變化的”這一科學概念。
綜上所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適時地引入畫圖的方法,可以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高度卷入學生的思維,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概念的轉變和建構。
【作者單位:常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 江蘇】
科學概念的建構是以學生的前概念為基礎的,并且要以學生前概念為載體展開概念轉變學習。概念建立的過程就是抽象的過程,而抽象的過程的實質就是已有經驗與新現(xiàn)象的互動、聯(lián)接與印證。因此,如何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效地構建科學概念,是當前科學課堂研究的熱點之一。我試圖讓學生在活動中適時采用畫圖的方式來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當然,這里的畫圖指的是學生在科學探究學習過程中,用繪畫或圖示的方式記錄表達自己觀察、實驗的過程和結果,是區(qū)別于語言、文字、表格、實物、模型等形式的一種記錄方法。
一、畫圖,有利于呈現(xiàn)學生的前概念
畫圖法是通過畫圖的方式表達孩子們對概念的理解。小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發(fā)展還不成熟,有時他們不能完全清晰地通過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意思,而畫圖可以更加簡易地讓他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能讓每一位孩子展現(xiàn)自己的真實想法。因此,畫圖法使思維可視化的策略與其它方法相比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且圖畫形象、直觀,富有兒童情趣,符合小學生感性經驗為主的思維特點,也符合兒童認知的規(guī)律。
如教學《校園里的小動物》這課時,先讓學生根據(jù)經驗畫出螞蟻,暴露他們的前概念。結果學生畫的五花八門,有身體分四部分的,有四條腿的,也有把足畫到腹部的。對于學生來說螞蟻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認識清晰,不等于認識準確。接著教師提出:我們捕捉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我們畫得小螞蟻一樣呢?引起了學生的深入思考: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學生從內心出發(fā)迫不及待想去觀察小螞蟻。
二、畫圖,有利于展示學生的思維
小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并且是處于抽象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在探究活動中學生若沒有思維的介入,那觀察不再是觀察,只是看看而已;實驗也不再具有探究的意義,只是簡單的動手罷了。如何讓思維卷入更深,使探究活動更有效,是值得深思的。
例如教學《骨骼和肌肉》一單元時,為了幫助學生建構“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協(xié)調完成”這一科學概念,我用筷子、有褶皺的吸管和彈簧分別模擬手臂上的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試圖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感受“手臂伸屈過程中,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的關系”。在第一個班教學時,我發(fā)現(xiàn)實驗時學生思維參與不深,模擬實驗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于是,我對實驗要求做了一點補充,讓學生在模擬實驗時用畫圖的方式分別記錄“手臂”伸、屈過程中彈簧、筷子和吸管的狀態(tài)和聯(lián)系。這樣借助畫圖引領學生關注實驗的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完全卷入到活動中,使活動真正成為建構科學概念的載體,學生通過實驗、畫圖和交流深刻地建構了“身體的肢體活動由骨骼、關節(jié)和肌肉共同完成”這一科學概念。
三、畫圖,有利于細節(jié)的觀察
科學探究中,許多矛盾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因為采集資料時觀察不準確所致。準確的感官觀察力,包括知道該尋找什么,這是值得加以培養(yǎng)和發(fā)展的。觀察課上,引導學生觀察對象時,對觀察發(fā)現(xiàn)采用圖畫的方式記錄,這樣的記錄圖適合小學生記錄觀察和與他人分享信息,它比普通的文字記錄傾注更多的精力在細節(jié)上,從而使觀察活動更有效,使學生準確地積累對觀察對象的感性認識,幫助他們建構科學概念。
如教學《給蠶寶寶記日記》一課,在讓學生觀察蠶時,讓學生畫出蠶的外形,就要求學生注意蠶的身體分幾個部分,頭部是怎樣的,身體分為幾節(jié),足的位置、形態(tài)、數(shù)量又是怎樣的,要求盡量細致地表達出來。在畫的過程中,學生檢索自己哪些細節(jié)沒有仔細觀察,就會更加仔細地觀察那一部分的細節(jié),記下每一個小的特點和線條。這樣觀察和畫圖就互相促進,有效地提高了每個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認真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在這單元的后續(xù)活動中,也可以讓學生對蠶的其它形態(tài)(蛹、蛾)進行觀察并畫圖,使學生對蠶的各個形態(tài)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有了豐富的、正確的感性認識后,學生會自主地對蠶的不同形態(tài)進行比較分析,概括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如“蛹的外形和蠶有什么不同”,“蠶蛾身體的各部分分別是蠶蛹的哪一部分發(fā)育而來的” ,從而對蠶的一生所經歷的幾個階段有了更深的認識。
這種畫圖的觀察記錄方式可以運用在對動物、植物的觀察學習內容中。如蝸牛、螞蟻、蚯蚓、蠶的一生等的觀察記錄,對大樹、葉形、葉脈、根、莖、花、果實、種子等的觀察記錄,對顯微鏡下的微生物、細胞、葉子的氣孔的觀察記錄等。
四、畫圖,有利于深化學生的科學概念
概念是思維的產物,是反映同類事物本質特征的思維形式??茖W概念則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是經過實踐研究、通過正確的思維而形成的,是人們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正確認識。但有時學生通過探究活動建構的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還有區(qū)別,如何深化學生的科學概念?下面的案例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探究活動應該是一個系列活動,是一個遞進式發(fā)展過程,它的目標指向為核心概念的形成。如教學《空氣占據(jù)空間嗎》一課,學生通過“用吸管把水從瓶中擠出”、“紙巾不濕”等活動,不斷豐富對“空氣占據(jù)空間”的感性認識,然后讓學生借助注射器來研究“水和空氣占據(jù)的空間是否會變化”,豐富“空氣占據(jù)空間”的內涵,這些認識不斷地同化進他們原有的圖式中,最后用畫圖的方式把他們的思維顯性化,幫助他們建立新
圖式,達到認識上的新平衡,深刻建構了“空氣會占據(jù)空間,而且占據(jù)空間的多少是可以變化的”這一科學概念。
綜上所述,在科學探究活動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適時地引入畫圖的方法,可以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高度卷入學生的思維,提高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概念的轉變和建構。
【作者單位:常州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