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鋒
不同人從不同角度閱讀《項鏈》會得到不同的感受。筆者把這部小說作為“正能量”的研究素材,與當今一些社會現(xiàn)象緊密結(jié)合進行分析,得到了一些讓人耳目一新的全新體會。
一、走出傳統(tǒng)《項鏈》教學的樊籠
小說的情節(jié)眾所周知,身份低微的教育部小科員的妻子瑪?shù)贍柕聻榱四荏w面地參加教育部長召開的舞會,用丈夫本來打算買獵槍的錢買了漂亮的禮服,并巧妙地向朋友借了一串自認為價值連城的鉆石項鏈。她雖然在晚會上出盡了風頭,但是在回家途中卻不慎丟失了項鏈。萬般無奈下,她只得到處借錢買了一條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jié)衣縮食,丈夫還靠為別人謄寫賬目、替別人抄寫來積攢一點可憐的錢,夫妻倆整整勞苦了十年??蓸O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她終于還清債務,如釋重負地去久別的公園散步時,偶遇福雷斯蒂埃夫人,竟得知所借的項鏈居然是一串“山寨版”鉆石項鏈。
傳統(tǒng)教學認為,小說以“項鏈”為線索,描寫借項鏈、丟項鏈、買項鏈、還項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故事情節(jié)順其自然地鋪開,帶著讀者走進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男≠Y生活及其內(nèi)心世界,讓讀者身臨其境地領略了19世紀的法國社會的小人物根本無法決定自身命運的現(xiàn)實。整部小說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其中對瑪?shù)贍柕碌奶摌s心揭露得很徹底。此外,末尾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讓人叫絕且更令人心酸。
筆者反復研讀后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一個年輕美貌的女人有自己的幻想和虛榮心是很正常的。因此,筆者覺得過多地批判瑪?shù)贍柕聬勰教摌s會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相符合。在強調(diào)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更多地挖掘出教育應當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例如,教師應該揭示瑪?shù)贍柕碌呢熑我庾R和承擔意識。面對項鏈的丟失,瑪?shù)贍柕履苤鲃映袚熑?,通過借債、還債等一系列行為彌補她的過失,這樣的精神正是當今那些“缺乏擔當”的中學生所需要的。
二、結(jié)合現(xiàn)實生活的人物形象分析
瑪?shù)贍柕掠廾粒杭藿o了教育部的一個小書記,卻整天幻想著“四壁蒙著東方綢、青銅高腳燈照著、靜悄悄的接待室”,“接待室里兩個穿短褲長襪的高大男仆,如何被暖氣管悶人的熱度催起了睡意”;瑪?shù)贍柕绿摌s:為了參加晚會,她制作新衣服,借來了鉆石項鏈。但在那個時代,婦女們“原就沒有什么一定的階層或種族”的歸屬,“她們的美麗、她們的嬌艷、她們的風韻就可以作為她們的出身和門第”,“她們天生的聰明、審美的本能和腦筋的靈活”可以把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提升到和貴婦人一樣高的社會地位。瑪?shù)贍柕伦鳛橐粋€女子,一個漂亮的女子,她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可就是這么一個平庸的女子,在面對因賠償項鏈而帶來的巨額債務時,她卻勇敢地拋棄了她引以為傲的美麗,擱置了她狂亂的幻想,放下了她死死抓住的面子,她開始做種種家務上的笨重工作和廚房里煩人的日常瑣事。“碗碟鍋盆都得自己洗刷,在油膩的盆上和鍋子底兒子上磨壞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臟衣服、襯衫、抹布也都得自己了晾在一根繩子上。每天早上她必須把垃圾搬到街上,并且把水提到樓上,每上一層樓都要停一停喘喘氣”。并且穿著得像是一個平民婦人了,她“手里挎著籃子上水果店,上雜貨店,上豬肉店,對價錢是百般爭論,一個銅子一個銅子地保護她那一點可憐的錢,這就難免挨罵”。十年還債生活褪去了她皮囊的鉛華,卻讓她擁有了無與倫比的美麗,那是坦然面對困難,不退縮,不放棄,日復一日的精神洗禮所塑造的。魯迅說:“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瑪?shù)贍柕?,作為一個并不算明智的女子,尚且有勇氣與挫折做斗爭,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又該如何?
目前的社會中尚存在少數(shù)人鉆營私利、坑蒙拐騙等現(xiàn)象。
瑪?shù)贍柕率且幻婀鉂嵖设b的鏡子。有這么好的“正能量”,不加以利用、挖掘,太可惜了。教育關(guān)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來,一名稱職的老師應盡心教育好每一位學生,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的習慣、樹立高尚可行的理想、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一切在語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語文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提出教學目標: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健康個性。這些能力、這些情感在什么時候培養(yǎng)呢?當然在每天的教學中,在每篇優(yōu)秀課文的欣賞中。有什么比課堂上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帶來的效果更徹底、更好呢?可是,我們心痛地看到,這么多年來,“在分數(shù)至上”思想的指導下,課堂已變成應考知識、應試技巧的傳播場所,分數(shù)的多少已成為評定學生是否優(yōu)秀的標準,錄取率的高低也成為判定老師是否出色的條件!多年來,有效的思想教育的缺失,讓我們看到有的年輕人,當他們遇到瑪?shù)贍柕碌那闆r時,不是賴賬,就是逃賬,再不然就是一死了之,就是缺少應有的擔當和責任。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fā)展中國家,在通訊快捷、信息爆炸的今天,有關(guān)“自殺”的消息報道經(jīng)常充斥我們的耳畔,刺激我們的神經(jīng)。更讓人悲嘆和不解的是,其中很多還是花樣年華的少男少女。據(jù)統(tǒng)計,“自殺”在中國是位列第五的死亡方式。近幾年,一些孩子的心理問題令人深深擔憂。作為祖國的未來,家族的希望,現(xiàn)在的大部分孩子因為是獨生子女,從出生開始就享受家人寵愛帶來的無憂生活。成長之路上的一帆風順,使從沒接觸過什么困難挫折的他們在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時,自然抵抗力幾乎為零。再加上社會的一些負面影響,使得他們一遇到看來“不可逾越的人生挫折”、“不可戰(zhàn)勝的困難”時,往往選擇逃避或輕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抗打擊能力,充分利用正面的形象,積累“正能量”,去影響他們、改變他們。
最近,《爸爸去哪兒》火遍了全國,在大多數(shù)人因孩子的天真爛漫而歡笑的時候,不少有識之士在看到孩子遇到問題而習慣性地依靠爸爸解決時緊鎖了眉頭。不能獨立的孩子將來怎么能夠擔當!“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因為“窮人的孩子”更早地學會了靠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逃避或是靠別人。能早早擔當起來,將來的生活無疑會更“陽光”些。
所謂的命運,不在于你的出生、你的背景,而在于在面對那些阻攔你前進的厄運時,你是否能戰(zhàn)勝它,將它歷練成自己的財富,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輝煌。這正是《項鏈》隱而不喻的。瑪?shù)贍柕率遣恍业模簛G了項鏈,為了還債,曾千辛萬苦地掙扎在貧困線上;瑪?shù)贍柕掠质切疫\的:還清了債務,擔當起一切,贏得了做人的尊嚴,可惜命運跟她開了個不小的玩笑。
《項鏈》這篇小說具有的教育意義,大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可以挖掘的內(nèi)涵也有很多,相信作為短篇小說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項鏈》會不斷發(fā)出迷人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