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慶,王 娟,逄文昱
(大連海事大學 a.航海學院; b.航海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6)
19世紀中葉,日本和中國一樣,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的封閉狀態(tài)。在航運方面,日本在寬永十二年(1635年)發(fā)布法令禁止建造500石以上大船,民間航運受到嚴格限制。1854年,自日本被迫開放后,除一部分船商使用舊式帆船經(jīng)營沿海航運外,日本國內外的航運市場也逐漸被外國航運企業(yè)所壟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明治政府在“富國強兵”、“殖產興業(yè)”口號下,加快發(fā)展國內產業(yè),以對抗歐美等國家的侵略,自強圖存,同時注重發(fā)展海運業(yè)。明治二年(1869年)十月七日,日本政府頒布法令,“從今以后,日本國所有臣民,均可制造和購買西洋型風帆船和蒸汽船”[1]。明治三年(1870年)正月二十七日,日本頒布《郵船商船規(guī)則》,對西洋型商船的買入、登記等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鼓勵民間購買新式輪船。
明治政府對日本海運業(yè)的扶持政策,總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明治前期主要是以政府參與創(chuàng)立航運公司為主;明治后期則參照國外(主要是法國)政策,制定相應的造船和航行獎勵金法案。
為了發(fā)展國內沿海航運,1870年1月,明治政府創(chuàng)辦了一個國營性質的回漕會社,共擁有政府和諸藩的輪船11艘,在東京—大阪航線開始每月三次的定期航行。因輪船破舊,經(jīng)營不善,不到一年,虧損12萬日元,于1872年1月同匯兌辦理所合并,改組為回漕取報所。1872年8月將回漕取報所擴大改組為日本國郵便蒸汽船會社,日本政府將廢藩置縣收回各藩的汽船18艘、帆船7艘作價25萬日元,用多年分期償還的辦法交其使用。同時又因命其開設沖繩航線,每年給予6000日元的補助金。此外,還給予該公司承擔全國貢米運輸、郵便傳送等專利。在政府的保護參與下,該公司開辟了東京、大阪、函館、石卷等航線。
1874年日本政府以“琉球事件”為借口,悍然出兵侵略臺灣。最初明治政府本打算雇傭美國太平洋郵輪公司(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mpany, PMSC)擔任軍事運輸,但美國政府宣布局外中立,太平洋郵輪公司因此拒絕受雇,英國也從維護在華利益考慮表示了同樣的立場。而日本國郵便蒸汽船會社又對政府征用船只持消極態(tài)度,缺乏準備的明治政府只好采取緊急措施,撥出157.68萬日元,從國外購入13艘汽船(具體情況見表1),以供軍用。
在“琉球事件”中,與日本國郵便蒸汽船會社的消極態(tài)度相反,由巖崎彌太郎組織成立的三菱商會卻表現(xiàn)出異常積極的態(tài)度,他上書日本政府“敢以敝社所有的汽船數(shù)只,以報國恩于萬一”,*畝川鎮(zhèn)夫《海運興國史》,第216頁。轉引自文獻[3]第49頁。全力支持日本的軍事運輸,從而獲得日本政府的信任。1875年6月,日本政府將日本國郵便蒸汽船會社合并于三菱商會,改組成立郵便汽船三菱會社(Mitsubishi Mail Steamship Company, MMSC),把日本國郵便蒸汽船會社的15艘汽船和2艘帆船由政府以32.5萬日元收買,加上新購置的13艘汽船,無償交付三菱使用。
表1 1874年日本政府購買的13艘汽船情況
注:①資料來源“明治前期日本輸入船,征臺の役~明治26年”,參照文獻[2]和其他有關公司的資料,對噸位有所修正。關于這13艘船的噸位問題,多種資料各不相同,(日)ハンドルネーム/高帆旅人《海上交易の世界と歴史》中記載為17 159總噸,朱蔭貴《國家干預經(jīng)濟與中日近代化》[3]中引用《日本郵船株式會社50年史》時記為11 170噸(未明確總噸還是凈噸),本文經(jīng)過考證,確定為17 159總噸。②除“東京丸”為木質汽船外,其余全部為鐵質汽船。
同時明治政府分別于1875年9月15日和1876年9月15日下達給郵便汽船三菱會社“第一命令書”和“第二命令書”,主要內容是要求郵便汽船三菱會社同美國太平洋郵輪公司爭奪,把外國航運勢力趕出日本沿海,控制日中間橫濱—上海的航運。日本政府為了支持郵便汽船三菱會社同太平洋郵輪公司競爭,1875年給予25萬日元的郵政補助金,“第二命令書”又保證這項補助金可以連續(xù)支付14年(其中橫濱—上海線的補助金20萬日元),另外又在兩年間各撥出15 000日元,供郵便汽船三菱會社培養(yǎng)船員。
1877年2月,“西南之役”*日本保守勢力因反對明治維新而發(fā)動的叛變,也是日本最后的內戰(zhàn)。爆發(fā),日本政府征用了郵便汽船三菱會社的44艘船用于軍用,三菱會社的日常營運受到影響。日本政府貸款70萬日元,供郵便汽船三菱會社購買8艘新船,年息5厘,14年還清。
對于此時政府下?lián)艿拇?,郵便汽船三菱會社只有使用權,所有權歸日本政府。1877年10月,日本政府和郵便汽船三菱會社達成協(xié)議,將下?lián)艿?0艘船為郵便汽船三菱會社所有,會社向日本政府支付120萬日元,50年還清。截至1882年,日本明治政府對郵便汽船三菱會社的各種補助和優(yōu)惠貸款計:二次購船(“征臺之役”購13只船157.68萬元和收買日本國郵便蒸汽船會社的17只船32.5萬日元)共190.18萬日元,航運補助金共293.5萬日元,優(yōu)惠貸款及修船費共341.99萬日元。[3]61
依靠政府的強力支持,郵便汽船三菱會社迅速發(fā)展起來,壟斷了日本的沿海和近洋航運。但此時會社的經(jīng)營方式和理念卻發(fā)生了變化,表現(xiàn)在服務質量下降,隨意提高運費,挪用資金轉投其他領域,忽視船舶的維護保養(yǎng)等,引起社會各界的不滿。1882年2月,日本政府向郵便汽船三菱會社下達“第三命令書”,共14款,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款:該社的本業(yè)專為海上運輸,決不能經(jīng)營商品買賣的業(yè)務;
第二、三款:不得隨意出賣和典押船舶;
第四款:該社的輪船登記簿噸數(shù)最低不少于2.2萬噸;
第八款:撥給補助金的各命令航路的郵遞船,必須使用最堅固、安全和迅速的船,上海航線使用船不得少于時速11節(jié),除非常的天災外不能減少或變更定期次數(shù);
第十款:內外各航線的運費額不適當?shù)膽M行相應的改革。
日本農商務省大輔品川彌次郎認為,“與國家經(jīng)濟消長密切相關的海運大業(yè)長久置于一私人一會社壟斷的狀況下,必然弊害百出而陷于可悲之境地……當務之急是在政府保護下扶持能與之拮抗的另一大會社興起,使之互相牽制和激勵”。日本政府接受了他的主張,1882年7月,日本政府出面以東京風帆船會社、北海道運輸會社和越中風帆船會社為主合并組成共同運輸會社(Kyodo Unyu Kaisha, KUK),資金總額600萬元,其中日本政府出資260萬元,同時也向其頒發(fā)命令書,使其同郵便汽船三菱會社對抗,形成了兩大會社互相牽制共同競爭的局面。1883年1月,共同運輸會社正式營業(yè),隨即與郵便汽船三菱會社展開激烈的競爭。兩個會社爭相降低運費,爭奪貨源和旅客,結果造成兩敗俱傷,雙方都虧損嚴重。
而此時世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卻在大力發(fā)展航運,搶奪世界主要航線。為了避免日本公司間的競爭,1885年9月,在日本政府的組織下,郵便汽船三菱會社與共同運輸會社合并,擴大改組為日本郵船會社(Nippon Yusen Kaisha, NYK),注冊資本為1100萬日元,擁有汽船58艘,64 610噸,帆船11艘,4725噸。當時日本全部的汽船228艘,88 765噸,日本郵船會社占有的噸位比重為72.8%。*(日)ハンドルネーム/高帆旅人《海上交易の世界と歴史》,戦前の機帆船海運の研究。同時政府保證它在今后15年內,投資者每年可以獲得股息8厘,1888年又改為每年由政府付給88萬日元的補助金。
同時日本政府又參與組織成立了第二家大輪船公司——大阪商船會社(Osaka Shosen Kaisha, OSK)。*后發(fā)展為商船三井(Mitsui O.S.K. Lines, Ltd),現(xiàn)為日本第一大航運公司。1882年前后,日本關西地區(qū)有很多小船主經(jīng)營一艘或幾艘小輪,互相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為了消弭這種惡性競爭,在日本大阪府知事建野氏、農商務省管船局局長冢原周造和大阪富豪住友家的協(xié)助下,1884年5月1日成立了有限責任大阪商船會社,資本額120萬日元,55名船主提供了93艘船舶,共9835噸,主要經(jīng)營大阪以南的18條航線以及4條支線。到1893年共有輪船49艘,總噸數(shù)17 469噸,并且也在日本政府的補助下,開始著眼于對外航運。
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一躍擠入了列強行列。在戰(zhàn)爭期間,為了供應軍需,日本政府大量購買船舶,1894年日本輪船的噸位為174 000噸,1895年就到了312 000噸,幾乎翻了一倍?!恶R關條約》又使日本獲得了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日本政府的財力充裕,日本開始了航運擴張計劃,最重要的是出臺了兩個航運扶持法案。
1.《造船獎勵法》(ShipbuildingEncouragementLaw)
1896年3月24日頒布了《造船獎勵法》,第三條規(guī)定:(1)對700~1000噸的日本造的鐵或鋼質輪船,每噸獎勵12日元,1000噸以上(含1000噸)每噸獎勵20日元;(2)對于使用日本制造的蒸汽機每馬力獎勵5日元。該法案從1896年10月1日實施,有效期15年。
1909年,日本政府又對該法案進行了修訂,主要內容是:獎勵船只噸位的下限提高到了1000噸;獎勵標準分客船和貨船兩種,每噸的獎勵額度11~20日元;蒸汽機獎勵額度不變;有效期自修改之日起延長10年。*1896—1919年期間,日本政府共獎勵了267艘輪船,總噸位999 322噸,獎勵的馬力數(shù)是763 868馬力,合計獎勵金額為23 099 499日元。
2.《航海獎勵法》(NavigationEncouragementLaw)
1896年3月24日,日本政府同時頒布了《航海獎勵法》,主要內容如下。
第二條:獎勵范圍是符合遞信省造船相關規(guī)定的鐵或鋼質輪船,噸位在1000噸以上(含1000噸),航速10節(jié)以上(含10節(jié))。
第四條:不享受獎勵的船只如下。第一,法令頒布后,在日本注冊的外國建造的輪船,船齡超過5年的;第二,船齡超過15年的;第三,政府命令航線上使用的船舶。
第五條:對于總噸1000噸,航速10節(jié),每航行1000海里每噸獎勵25錢*1日元=100錢。;在此基礎上,噸位每增加500噸,獎勵額度提高10%;航速每提高1節(jié),獎勵額度增加20%;獎勵上限是總噸6000噸,航速17節(jié);輪船在頭5年內可獲得全額獎勵,從第6年開始獎勵額度每年遞減5%;計算噸位不足1噸和航程不足1海里則忽略不計。*《造船獎勵法》和《航海獎勵法》有關內容均摘自《法令全書·慶応3年10月-明治45年7月》,航海奨勵法造船奨勵法及関係法令。
3.兩個法案的評價及其所帶來的影響
日本的《造船獎勵法》對船舶建造所獎勵的額度與同期其他國家相比并不高。按照法國《1893年航運補貼法案》中的造船津貼(Bounty on Construction),鐵或鋼制的蒸汽機船,每噸補貼65法郎,約合24.39日元,*匯率是按照1901年《辛丑條約》中的各國賠款匯率計算,1日元約合2.665法郎。而日本對1000噸以上的船才補貼20日元。當時英國的造船價格是全世界最低的,每噸約為50英鎊(即469日元),補貼的額度并不顯著。
但是《航海獎勵法》的作用明顯。按照法案的規(guī)定,以造6000噸的船,航速17節(jié),每年航行10萬海里(大約航行270天)為例,航運公司可以得到的航行補貼數(shù)為:
6000×0.25×100×1.110×1.27=1 394 054日元
通過計算得出,日本航運公司如果造這樣一艘船,一年就能獲得近140萬日元的政府獎勵,而此時在英國造一艘6000噸的船,大約30萬英鎊(約合281萬日元),兩年就能收回造船的成本,這個補助額度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
兩個法案的頒布首先使日本掀起了造船的浪潮。日本國內的造船廠紛紛接受訂單,以至于根本滿足不了需求,于是日本輪船公司開始向國外造船廠(主要是英國)訂購新船,因為外國制造的船,只要船齡不滿5年,照樣可以獲得全額的航行獎勵金。這個弊端實際上間接地資助了外國造船工業(yè),這與日本政府發(fā)展本國造船工業(yè)的初衷是違背的,于是1899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對外國建造輪船的補助條款,規(guī)定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十月一日以后在日本注冊的外國建造的船舶只享受補貼額度的一半。
其次,促使大量的民間資本也投向日本的航運公司。1896年7月8日成立的東洋汽船株式會社(Toyo Kisen Kabushiki Kaisha, TKK),最初資金僅20萬日元,法令公布后,資金一下提高到500萬日元。1896年,日本郵船株式會社*1893年12月1日,日本郵船會社改名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Nippon Yusen Kabushiki Kaisha),同年12月31日,大阪商船會社改名為大阪商船株式會社(Osaka Shosen Kabushiki Kaisha),兩個公司的英文簡稱不變。的注冊資金也由1100萬日元提高到2200萬日元。大阪商船株式會社此時注冊資金550萬日元,1900年1月增加到1100萬日元。
第三,兩個法案的實施使日本航運公司在各航線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1893年,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開始航行神戶—孟買航線,這條航線當時主要由大英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P&O)、奧地利輪船公司(Austrian Lloyd, AL)和意大利航??偣?Navigazione Generale Italiana Line, NGIL)三家組成的班輪公會經(jīng)營,三家共享運費收入,分配比例是38∶11∶11(總為60份)。[4]578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加入遭到了三公司的極力抵制,運費一度由17盧比/t下降到2盧比/t。當日本的兩個補助法案公布后,三個公司認為對抗已經(jīng)阻止不了日本的航線經(jīng)營,1896年5月6日,三公司被迫允許日本加入該航線班輪公會,分配比例為大英輪船公司30,日本郵船株式會社14,奧地利輪船公司和意大利航海總公司各8。1906年又重新修改了協(xié)議,這次協(xié)議使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取得了和大英輪船公司相同的份額,兩家公司各占32.5%。[4]401
而日本郵船株式會社進一步擴張日歐航線,1896—1899年訂造了12艘新船用于歐洲航線,具體見表2。
表2 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歐洲航線船舶統(tǒng)計
注:①阿波丸和常陸丸系三菱造船所建造,其余10艘均在英國訂造;②常陸丸1904年6月25日被俄羅斯海軍擊沉。
1899年2月10日,日本郵船株式會社加入歐日東行航線班輪公會,原公會的分配總額100份不變,采用稀釋股份的辦法,日本郵船株式會社以額外的16份加入,公會的分配總額變?yōu)?16份,大英輪船公司占16.5份。[4]330
太平洋航線方面,1896年8月1日,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派“三池丸”(Miike Maru)首航西雅圖,很快就在日本—西雅圖之間形成了每兩周一次的定期航行(旺季一周一次)。
1898年美西戰(zhàn)爭爆發(fā)后,美國政府征用了太平洋航線的多條船只,在舊金山—日本—中國航線上的運力大為減少。日本東洋汽船株式會社則抓住這一時機,從英國訂購了3艘船投入運營。1898年12月15日,第一艘船“日本丸”(Nippon Maru)從香港出發(fā)開始經(jīng)營太平洋航線,很快東洋汽船株式會社與太平洋郵輪公司和東西洋輪船公司(Occidental and Oriental Steamship Company, O&O)簽署協(xié)議,共同維持9天的航班表,其中東洋汽船株式會社的船大概每月一班。
1907年,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獲悉美國密爾沃基鐵路公司(Chicago, Milwaukee, St. Paul and Pacific Railroad)正在修建芝加哥—塔科馬的鐵路連線*1906年開工,1909年完成。,于是大阪商船株式會社1月先派“燒鳥島丸”(Yakutori Maru)進行了一次試航,經(jīng)舊金山到塔科馬,隨后與密爾沃基鐵路公司商談聯(lián)運事宜。1908年4月,雙方達成協(xié)議,大阪商船株式會社在日本訂購了6艘新船用于經(jīng)營香港—上海—日本—塔科馬航線。從1909年7月第一艘船“塔科馬丸”(Tacoma Maru)從香港駛出開始,很快就形成了每兩周一次的定期航行。1910年,在日本郵船株式會社的協(xié)調下,與太平洋郵輪公司一起三家公司聯(lián)合經(jīng)營。
隨著三大日本輪船公司加入太平洋航線,并享受著日本政府巨額的航行獎勵金,如果不計南太平洋航線(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西印度群島),到1912年,日本在北太平洋航線(美國、加拿大—日本—中國)上定期航行的噸位已經(jīng)超過美國,居于首位。
4.《遠洋航路補助法》(OceanLinesSubsidyLaw)
1896年兩個法案的頒布使日本的船舶噸位迅速增長,國內大小的輪船公司也紛紛成立,并且獎勵的范圍相對較大,不論國內國外航線都在獎勵范圍內,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弊端。首先,一些公司為了獲得補助,不管有沒有貨物,隨意延長航線,有的甚至在航線上靠壓載航行;其次,日本國家的對外擴張戰(zhàn)略逐漸形成,需要重點扶持遠洋航線以配合國家的擴張戰(zhàn)略。1909年3月25日,日本政府制定了《遠洋航路補助法》,同時廢止了《航海獎勵法》。
《遠洋航路補助法》第一條就明確了日本政府補助四條航線上定期航行的船舶:歐洲航線、北美航線、南美航線和濠州(澳大利亞)航線。第二條,補助范圍是符合造船規(guī)程的鐵或鋼質輪船,并在日本登記注冊,船齡在15年以內,噸位在3000噸以上(含3000噸),航速在12節(jié)以上(含12節(jié))。第三條,外國制造的船舶不適用本航海補助法,但是如果在日本注冊,船齡5年以內的外國船舶由于不得已的事由,獲得主管大臣適用許可的不在此限制之列。第四條,航海補助金的計算是適用船舶的總噸數(shù)的每1噸、航海里數(shù)1000海里,航速12節(jié),補助50錢以內。速度每增加1節(jié),補助金相應增加10%以內。根據(jù)航線的實際情況支付補助金,但是,船齡超過5年的船舶,每超過1年遞減5%。外國制造的船舶,根據(jù)前項規(guī)定需要支付的航海補助金減半支付。特別是獲得主管大臣認可設計制造的船舶或定期班輪開始使用后,航線中使用的超過5年的船舶,按前面的兩項規(guī)定支付航海補助金,另外還可以相應加付25%以內的額外補助。航海補助金的計算,以各港口間的最短航線為準。不滿1噸或不滿1海里的尾數(shù)舍棄不算。
《遠洋航路補助法》首先明確了只是補助遠航航線,并提高了補助的上限,對以前法案的弊端進行了修改,并且對命令航線加以優(yōu)惠。通過這一法案的實施,日本輪船公司迅速向外擴張,進一步搶占各個航線。
日本在明治前期(1868—1894年),由政府參與組織建立航運公司,為日本航運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明治后期(1895—1912年),通過立法的形式使日本的航運實力迅速加強。1872年,日本汽船共96艘,2.4萬噸,1894年達到17.4萬噸,22年間僅增長了15萬噸。1895年由于甲午戰(zhàn)爭買船達到了31.2萬噸,1896年兩個法案實施后,日本船舶的噸位迅速增長,1900年達到了52.8萬噸,5年間就增長了21.6萬噸,1913年更增長到170.6萬噸,躍居世界第六位。
通過政府的航運扶持政策,日本各航運公司積極對外拓展航線,進一步對本國經(jīng)濟的對外擴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搶占和控制各個國際航線,使得日本的工業(yè)產品能夠迅速地輸送到世界各地,同時能從各地再把工業(yè)生產需要的原材料輸送回本國。而通過排擠同航線其他國家的航運公司,進而壟斷該航線,就能通過運費調節(jié)日本工業(yè)產品的價格,使日本的工業(yè)產品在價格上處于優(yōu)勢地位,又進一步帶動了日本經(jīng)濟的增長。
航運是海上權力的主體部分之一。一國海權的強弱,在于海軍和航運勢力,而海軍又是航運的保障力量。近代以來,海權思想興起,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的兩個東方國家——中國和日本,結果卻走向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道路,日本的航運業(yè)迅速崛起,而中國的航運業(yè)舉步維艱,其重要原因在于國家的扶持政策。本文就是通過對明治時期日本的航運扶持政策進行研究,分析近代日本航運發(fā)展的脈絡和航運業(yè)迅速崛起的原因,從而總結出一國的航運政策對本國航運業(yè)的發(fā)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法令全書·慶応3年10月-明治45年7月:第2冊[M].東京:內閣官報局,1912:399.
[2]CABLE B. A hundred year history of the P&O, 1837-1937[M]. London: Ivor Nicholson and Watson, 1937: 243-245.
[3]朱蔭貴.國家干預經(jīng)濟與中日近代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
[4]WRAY W D. Mitsubishi and the N.Y.K.1870-1914[M].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5]王鐵崖.中外舊約章匯編[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
[6]法令全書·慶応3年10月-明治45年7月:第4冊[M].東京:內閣官報局,1912.
[7]神田外茂夫.大阪商船株式會社五十年史[M].大阪:大阪商船株式會社,1934.
[8]笹木弘,篠原陽一,鈴木暁,等.機帆船海運の研究―その歴史と構造[M].東京:多賀出版株式會社,1984.
[9]災害教訓の継承に関する専門調査會報告書[R].東京:災害教訓の継承に関する専門調査會,2005(平成十七年).
[10]FAYLE C E. A short history of the world’s shipping industry[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33.
[11]BACON E M. Manual of ship subsidies-An historical summary of the systems of all nations[M]. Chicago: McClurg,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