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yǎng)老”在澳大利亞、美國、新加坡等發(fā)達國家已推行多年,是養(yǎng)老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但從實施效果來看,市場并不熱烈。
新加坡:套現(xiàn)不明顯
上世紀90年代,反向按揭率先在獅城試水,2006年擴大到覆蓋八成居民人口的政府組屋市場,但反應冷淡。政府繼而推出以房套現(xiàn)的屋契回購計劃、樂齡安居花紅計劃,允許符合條件的房主出租部分組屋獲得資金來源,但同樣應者寥寥。
屋契回購計劃規(guī)定,達到公積金最低存款提取年齡的老年人(現(xiàn)為63歲),只要家庭月收入不超過3000新元,且名下沒有其他房產,即可將居住組屋的剩余屋契賣給國家發(fā)展部下屬法定機構建屋發(fā)展局,獲2萬新元津貼,并以30年租約繼續(xù)居住。部分屋契套現(xiàn)金額用于填補屋主公積金戶頭,屋主加入公積金終身入息計劃,晚年可以每月領取一筆固定現(xiàn)金。計劃自2009年推出至2013年10月,只有474名申請者。遇冷原因是套現(xiàn)作用不明顯,需優(yōu)先填補公積金賬戶。
除屋契回購計劃以外,政府還推出樂齡安居花紅計劃,鼓勵老人賣掉現(xiàn)有大型組屋,搬到小型組屋或公寓,以領取樂齡安居花紅,最多可達2萬新元。但這一計劃也因需用一定數額填補老人的公積金戶頭而遇冷。
澳大利亞:最后的選擇
在澳大利亞,說起“反向抵押貸款”,也就是俗稱的“以房養(yǎng)老”,很多人表示不到迫不得已不會考慮。
澳大利亞文化鼓勵自力更生,擁有自己的房子是一個人自立、成功的主要標志,年老之后也盡量不依賴子女或親戚。在自己行動不便需要看護時,老人們通常的做法是將房屋出售,獲得現(xiàn)金后給養(yǎng)老院交押金,入住養(yǎng)老院。
在澳大利亞,反向抵押貸款不是政府的一項政策,而是金融機構針對老年人推出的一個金融服務產品,因此存在風險。大多數反向抵押貸款利率較高,而且是復式利率,可能導致貸款者債務膨脹,以致需要進老人院時湊不足入住押金。
此外,一旦房產抵押給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會對居住者提出要求,將房產保持在一定狀態(tài)。而老人本身很可能已沒有能力干修房子的活兒,請工人來做的費用又相當高。如果居住者想請其他人來一起居住,或是對房屋進行裝修、出租等,都必須得到金融機構的批準。
(本刊綜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