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祖勇,學士,合肥科技職業(yè)學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摘要: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普遍存在著教學難、認識偏差、評價不夠客觀與科學等諸多問題。高職院校應根據高職生、高職教學的特點來制定教學步驟,改革教育方式,不斷推出新的教學內容,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點突出開放性,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全面激活高職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發(fā)揮語文在職業(y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
關鍵詞:高職教育;語文教學;教學改革
一、高職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目前高職語文教學的首要問題是定位不明。即課程定位褊狹,大學語文課的功能沒有發(fā)揮出來。隨著高職院校的蓬勃發(fā)展,熱門專業(yè)、緊俏專業(yè)越來越受到學生的青睞,在這種趨勢下高職院校都在比拼專業(yè)優(yōu)勢。各個院校都在極力發(fā)展專業(yè),而對公共基礎教育愈來愈淡化,甚至有個別高職院校停開或者不開大學語文課。這樣一來,語文的應有功能就無法發(fā)揮出來。高職語文的教學模式仍然停留在初高中階段,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教學革新,沒有讓高職教學實踐與高職教育目標結合,因而沒有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隨著大學教育的不斷改革,評價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也應采用多種方式,而目前的高職語文教學評價還停留在應試層面,沒有將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作為參考標準。學生只在考前突擊復習,考前背考后忘,不到考前不看書。這種為分數而考試的教育模式,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缺乏實用性,并沒有真正凸顯職業(yè)教育的特色。
二、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基本途徑1更新觀念,明確定位
目前,我國的高職院校處在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時期,諸多高職院校對課程進行了優(yōu)化,進一步明確了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在這樣的改革進程中,勢必會對大學語文予以重新定位。應當明確基礎課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的意義,特別是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是高技能型人才,但不能將高職院校發(fā)展成為專業(yè)技術培訓院校,否則將經受不住時間和社會的考驗,將被各種各樣的培訓學校而取代。高職生要想成為高技能專門人才,需要接受各種教育。而加強人文教育對啟迪高職生心智,開拓其視野,豐富其綜合能力和各項綜合素質都將起到直接的推動作用。
以大學語文為主的文化素質教育課承擔著傳承文化、發(fā)展智力等多項重任。大學語文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與鑒賞力,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與素質。所以,大學語文非但不能弱化反而需要加強,它可以為學生將來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參與競爭奠定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應該順應發(fā)展趨勢,因勢利導,更新觀念認識,明確大學語文在高職教育中的基礎地位。
2改進方法,注重實效
即使明確了地位也難以改變學生對高職語文教育的認識,這主要緣于目前語文教學所遭遇的尷尬。學生不想學,不愿學,認為學而無用,認為高職語文教育是高中語文教育的延續(xù),具有排斥心理。面對這些窘況,高職語文教學迫切需要改革,改變教學方式,豐富教學手段,提升教學效果,扭轉學生對語文教學的看法。而要改變“滿堂灌”“一家言”的現狀,教師就必須改進教學方式,著力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進入主動的學習角色。教師要積極引進多媒體技術,使其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將“黑板與多媒體”結合,將“粉筆與投影”結合。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重實際效果,進一步實現學生全方位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人文與職業(yè)素養(yǎng)。
3結合實踐,多管齊下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的語文課教學還停留在課堂教學中,大多采用的是單一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灌輸。如果將課堂知識引入社會實踐中,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接受,并且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高職語文中不論是強調審美性的詩詞,還是注重職業(yè)能力的應用文寫作都需要融入實踐中進行具體教學。而課外實踐教學是對教材內容的靈活運用,能夠給理論教學注入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教師應多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參與到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的活動中,然后在活動中進行人文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黃志剛.淺談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教育與職業(yè),2008(5).
李自慶.對高職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考.教育與職業(yè),2010(23).
王慧.談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走向.職業(yè)技術,2011(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