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五門課之一,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具備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通過調查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厭學心理,少數(shù)學生認為這門課無所謂。針對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本文在提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和教材體系等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創(chuàng)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是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五門課程之一,課程性質屬于公共基礎必修課。任何一名大學生在校期間都要學習這門課,目標是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掌握科學的方法論,可以說非常重要。但是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厭學和抵觸心理,少數(shù)學生在上課時會去看其它學科書籍,認為這門課無所謂。對于這種教學效果的產生,包括多種原因,比如說學生會認為專業(yè)課、計算機課等對他們就業(yè)直接相關,這樣掌握一技之能在畢業(yè)的時候能更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是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教學實際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和誤區(qū):
1.在教學方法上,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授方法,即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整堂課中,主要是教師講,學生只是被動式聽講,這種教學方式弊端是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沒有調動起來,使得一些學生沒有參與到實際的教學活動當中。
2.在教材的使用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依賴于教材,重點教授原理知識,沒有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使得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枯燥和抽象,特別是哲學原理部分不能準備的理解和把握。
對于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當前應該做的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教學方法和教材體系等進行改革,進行創(chuàng)新性研究,具體體現(xiàn)在幾下幾個方面:
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課堂教學方式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打破原來以教師為主體的灌輸模式,重視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參與式教學模式,采用互動式教學手段,通過案例,讓學生用哲學原理對實事評價分析討論,將抽象的原理知識應用于實際案例中,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同時采用多媒體設備,制作精美的課件,通過圖片、影像等可以更加形象、生動的再現(xiàn)情景,以達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真正的參與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課堂學習中的目的,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而在目前的教科書中都是大篇幅的在闡述哲學原理,卻忽視了方法論的作用。毛澤東曾指出:“強調理論對于實踐的依賴關系,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所以應該在闡述原理之后,多加入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用哲學原理來解決生活中的事件,這樣能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更好的學習哲學,因為學習一門課的最終目的也是掌握原理和方法論,去適應社會、改變社會和創(chuàng)造新的社會生活。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之所以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結合了當時的實際,把哲學原理與當時革命戰(zhàn)爭相結合,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引進國內。
2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材體系方面改革
在教材方面,可以采用專題講座的形式,在仔細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課程體系,既要依托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
1.在內容上,追本溯源,參照對比。每一門知識的產生,都有其歷史淵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不例外。因此在講授哲學、經濟學觀點時,可以介紹一些當時哲學家、經濟學家的時代背景、生平趣事等。此外一門學科在形成過程中,會伴隨著其它理論的發(fā)展。比如說西方哲學形成時,中國哲學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在授課時在內容上可以加入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比如說老子、孔子的觀點,與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相對應,這樣能更加深刻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
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生活哲學相結合。目前人們對生活哲學比較感興趣,比如說對美學的鑒賞,文化哲學,行為哲學,與人們的生活有關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哲學解釋,所以在教材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元素,學以致用。
3.語言運用,簡單明了?,F(xiàn)在很多學者都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而大眾化不只是撰寫大量的文章去宣傳馬克思主義原理,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文字的運用,縱使人們愿意去學習哲學,但是語言枯燥,也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盡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來表達哲學的原理,用生動活潑的事例將原理呈現(xiàn)出來。
通過對教學手段和教材體系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能緩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內容脫離現(xiàn)實、教學流于形式的現(xiàn)狀,以提高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頁。
作者簡介
趙紅(1987-),女,黑龍江七臺河人,法學碩士,黑龍江工業(yè)學院助教,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