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霞
(河北省邯鄲縣動物防疫監(jiān)督站南堡分站,河北邯鄲 056000)
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熱性、接觸性傳染病,一旦羊群感染本病,放牧人員應高度重視,立即采取防控措施,嚴防擴散給周邊羊群和飼養(yǎng)工人。
羊痘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主要在冬末春初發(fā)生和流行,潛伏期6~8 d,傳染途徑為呼吸道、消化道和受損傷的皮膚,被病毒污染的飼料、飲水都可成為傳播媒介。
病羊最初精神沉郁,體溫明顯增高,可達41℃~42℃,食欲減退或廢絕。結膜腫脹潮紅,流淚,流黏性鼻液,2~3 d后出現(xiàn)本病典型癥狀,即在羊體無毛或少毛的皮膚和黏膜上發(fā)生痘疹,如:眼周圍、唇、鼻頰、四肢內側、乳房、陰唇、陰囊、包皮及尾內無毛處。病羊眼結膜潮紅,流漿性或膿性鼻液,呼吸快,體溫高,精神萎靡,食欲減少。有的病羊還會出現(xiàn)腿瘸、眼瞎、咳嗽、腹瀉等。羊痘對成年羊危害較輕,死亡率約為1%~2%,對羊羔危害嚴重,死亡率達20%~50%。
(1)加強飼養(yǎng)管理,建立嚴格的消毒防疫制度。羊圈要經常打掃,保持干燥清潔。特別在冬春季節(jié)要適當補料,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可減少發(fā)病。
(2)每年定期接種綿羊痘雞胚毒苗,在羊尾部或股內側皮下注射0.5 ml/只,注射后4~6 d產生免疫力,免疫期為一年。山羊痘弱毒苗可用于山羊和綿羊的預防,皮下接種0.5~1 ml,安全有效,免疫期一年。
(3)嚴禁從疫區(qū)購買羊只及羊肉、羊毛、羊皮等產品,嚴禁到疫區(qū)放牧。
(4)羊群中已發(fā)病時,立即隔離病羊并消毒羊舍、場地、用具,對未發(fā)病的羊只或鄰近已受威脅的羊群可用疫苗進行緊急接種。
(1)應用痊愈血清治療 成羊每次用10~20 ml,幼羊5~10 ml,一次皮下注射,連用數(shù)天。
(2)用0.1%高錳酸鉀溶液洗滌痘區(qū),然后涂以碘甘油或云南白藥加蜂膠酒精合劑涂擦,2~3次/d,連用數(shù)天。
(3)也可選擇免疫血清治療,皮下注射,10 ~20 ml/只。
(4)中藥療法:取黃連、射干各50 g,柴胡、山枝子、地骨皮各25 g,加水10 kg,熬成3.5 kg藥液,然后用濾紙濾液后,即可使用。大羊每次10 ml,中羊5~7 ml,小羊3~5 ml,給病羊一次皮下注射,2次/d,連用2~3次,亦有良好效果。
(5)對重劇病例,應給靜脈輸液,進行強心利尿解毒,防止中毒休克引起的病羊死亡,有良好療效。
本病的發(fā)生,與圈舍不良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如飼養(yǎng)密度過大、圈舍陰暗潮濕、不定期消毒及羊痘疫苗注射不按時等是誘發(fā)本病的主要因素,要積極排除這些不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