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翠 李思政
(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電氣工程系)
感恩教育是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在貧困生中深入開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養(yǎng)其感恩意識,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使他們更快地從自卑、嫉妒、冷漠等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2013 年12 月,筆者對所在系部在校貧困生進行了感恩教育調(diào)查,發(fā)放《貧困生感恩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問卷》200 份,收回有效問卷195 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7.5%。從本次調(diào)研結果看,筆者所在系部貧困生群體中存在著不知恩、不感恩等感恩意識淡薄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
1.資助后不知感激,感恩認知不高。貧困生在接受學校資助后,有21%的貧困生不會報以感恩,有3%的貧困生從來沒想過。調(diào)查結果說明部分貧困生在享受國家、學校、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資助時,表現(xiàn)得比較冷漠,對他人的資助不思回報,沒有積極認真的看待所得到的幫助,認為獲得國家、學?;蛏鐣馁Y助是理所當然的。
2.感恩父母的現(xiàn)狀。在對父母生日了解的問題中,有38.9%的貧困生表示非常清楚或比較清楚,45.1%的貧困生不怎么清楚,6%的貧困生完全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在涉及父母是否教育子女懂得感恩的問題時,有47.8%的父母從未教育過子女懂得感恩,有20.5%的父母教育過,只有11.7%的父母常教育子女懂得感恩。調(diào)查結果表明,一些貧困生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不懂得感激,體諒不到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缺乏感恩意識。
3.感恩行為不誠實,報恩觀念狹隘。在被問到“如果申請了國家生源地助學貸款,是否會按期還貸”時,調(diào)查結果讓人擔憂,有29.5%的貧困生尚未將還款當作法定義務,契約意識不強,出現(xiàn)拖欠還貸、違約現(xiàn)象。這表明一些貸款畢業(yè)生缺乏誠信意識。通過與個別貧困生訪談,筆者了解到,受訪的貧困生中有的認為:“一個人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對社會的感恩”,也有受訪學生認為“努力學習就是對幫助過自己的人最好的報答”,訪談結果表明,部分貧困生對感恩行為的看法較為狹隘。
1.部分貧困生存在不正確的貧困觀。由于經(jīng)濟壓力,貧困生易出現(xiàn)自卑、憂郁等消極情緒,再結合貧困生較強的自尊心,很多貧困生在受助之后表現(xiàn)很“冷漠”,認為外界的幫助是憐憫自己,有時都不愿意提及此事。而國家、學校和社會在給予他們資助時,又不求回報,為了減輕貧困生的心理壓力,有時采用一種“無聲”的形式施助,這種形式無意淡化了受助者接受資助后要回報的意識,不能促使其產(chǎn)生感恩心理。
2.高校資助工作不完善。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發(fā)現(xiàn),在實施資助前,高校會投入大量的工作精力對貧困生進行認定,以確保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而資助金發(fā)放之后,就很少對其進行后續(xù)的跟蹤。由于對受助后的貧困生如何表達感恩缺少引導,導致能主動對施助方表示感謝的貧困生少之又少,久而久之,他們的感恩意識不斷淡化,更談不上用實際行動來感恩了。
3.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涉及到感恩教育的內(nèi)容較少,開展感恩教育的活動形式不夠貼近學生實際,往往都是通過主題團課、主題班會、聽講座或報告的形式進行,使貧困生都處于被動地位接受感恩教育,產(chǎn)生的效果較差。而在我國大多數(shù)家庭中,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只停留在物質(zhì)層面,忽視了精神層面的教育。對于子女的要求,父母幾乎是有求必應,寧可自己受苦。久而久之,父母的無原則的“溺愛”造就了子女認為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給子女造成了接受幫助就是理所當然的心理,導致其在感恩認知方面“先天”缺失。
1.心理扶持法。在給予貧困大學生經(jīng)濟資助的同時,也要給予他們心靈的扶持。部分貧困學生有自卑、憂郁、敏感等不良情緒,對于他們來說,在極需經(jīng)濟幫助的同時,他們更迫切地需要老師和同學們給予其心靈呵護。高校的輔導員要經(jīng)常與貧困大學生談心,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適當?shù)臅r候多給予他們展現(xiàn)自己能力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的能力“光環(huán)”來彌補經(jīng)濟上的弱勢,讓他們知道經(jīng)濟條件是可以改變的;在他們?nèi)〉贸煽儠r要及時給予肯定,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有時我們一句肯定、一個微笑就能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讓他們銘記一生。
2.榜樣示范法。針對貧困生缺少主動與外界交流的特點,不定期的舉辦以感恩回報、成長成才為主題的交流會。如鼓勵辦理生源地助學貸款的學生參加“資助政策,助我成才”征文活動,引導學生抒發(fā)受助后的感受與體驗;通過校園“感恩之星”評選活動,樹立典型,以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通過組織貧困生觀看《感動中國》《十大新聞人物評選》等系列影像作品,讓學生在文學藝術的熏陶中刑成感恩圖報的意識,引導他們逐漸樹立正確的貧困觀,讓他們知道人的思想不能貧困。
3.說理啟迪法。在思想政治課和心理健康課的課程內(nèi)容中,應增加對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對老師的教誨之恩,對國家、社會和學校的資助之恩,對同學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之恩等內(nèi)容,將感恩教育貫穿于基礎理論課程和專業(yè)課程中,并采取情景演繹法、案例分析法、討論法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讓貧困生去體會感恩的重要意義,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貧困生的生活中,恩情無處不在。只有將感恩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使貧困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深度。筆者所在系部開展過社團進社區(qū)等志愿者活動,而貧困生參與的很少。因此,應積極引導貧困生參加,教育其將感恩意識化為行動,從小事做起,將感恩之行落實在日常行為之中。通過公益活動、志愿者服務、“感恩節(jié)”“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等形式,讓貧困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自己對他人、社會的幫助,體驗勞動付出的快樂。
建立受助學生監(jiān)督機制,將受助學生的學習成績、平時表現(xiàn)、生活消費等方面納入資格審查和考核范圍,對出現(xiàn)問題的要及時了解情況,反饋并解決,并將此作為再次申請資助的重要依據(jù)。
總之,加強貧困生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作為高校基層資助工作者還需進一步探討調(diào)研,在物質(zhì)資助學生的同時更應重視精神上的資助,讓學生知恩、感恩、報恩,幫助學生自信、自立、自強、自我成長,讓他們能夠成為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新一代主力軍,最終實現(xiàn)資助育人的功能。
[1]馬俊.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淡薄原因及對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10).
[2]朱飛,李萍.基于資助平臺的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實踐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3]李亞婕,姚甥.淺談高校貧困生心理突出問題及解決對策[J].北華航天工業(yè)學院學報,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