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荷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詩經(jīng)》到《離騷》到魏晉詩歌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可以說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鑒賞這些古典詩歌,要從意象、意境、煉字、煉句、思想感情、表達技巧等“主干”內(nèi)容入手,但是也不能忽視題目、作者、注釋、背景等“枝葉”成分,尤其是在考試中,關(guān)注“枝葉”,能幫助學生較為迅速地理解詩歌內(nèi)容,掌握答題要點。
我們讀一首詩,首先看到的是詩歌的題目,而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并交代時間、地點、人物、景物、事件等內(nèi)容,閱讀時將這些內(nèi)容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聯(lián)想,就容易讀懂詩歌。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個題目,它點明了地點、人物,尤其是“送”這個字告訴我們這是一首送別詩,所以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可以大致理解為: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和留戀不舍之情,而下文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進一步驗證了這種感情。再如《蟬》《詠梅》《孤桐》等題目,一般情況下這類以物為題目的詩歌作者意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這就暗示我們要對該詩內(nèi)容作深層理解,且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往往為象征、借物抒懷、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2004年江蘇省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的是柳中庸的《征人怨》,題目中的“征人”一詞表明這是一首邊塞詩,“怨”字體現(xiàn)了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就像很多邊塞詩一樣,該詩通過描寫邊塞地區(qū)的風物景色來表現(xiàn)戍邊將士艱苦的戰(zhàn)地生活及內(nèi)心的哀怨思家之情。像這樣讀懂了題目,抓準了字眼,也就理解了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
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往往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正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而鑒賞作品時是和創(chuàng)作過程相反的,我們是先看作品的文辭,以文辭為媒介,深入到詩人的內(nèi)心去追溯源頭,這就要“知其人”(詩人的基本情況),“論其世”(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然后才可以“見其心”(詩人寫作的動機,想要表達的情感)。很多同學熟悉李清照的《聲聲慢》,但僅將詞中所寫的“愁”理解為少婦獨處的相思閑愁,這就是因為不了解她的人生經(jīng)歷,不知道她的作品前后時期的不同,才體會不到國破家亡之濃愁之深恨。再如王維的詩歌,在語言方面,清新自然,詩中有畫;在內(nèi)容方面,主要寫山水田園生活,特別是清靜優(yōu)美的自然景物,畫中有詩。2007年全國卷Ⅱ選用的是他的《新晴野望》,學生如果對王維的詩歌特點了然于心,賞析這首田園詩就容易多了。平時閱讀詩歌時,有些同學不大關(guān)注作者,對于他是什么樣的人,處于什么樣的時代,處境如何更不去思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礙。人們常說:屈原瑰麗奇異,陶淵明清靜平和,曹操慷慨悲愴,杜甫沉郁頓挫,李白豪放飄逸,白居易通俗,蘇辛豪放,李柳婉約……了解這些主要詩人的風格流派,無疑是很有必要的。
從高考詩歌鑒賞的試題來看,有些詩歌后面會加注釋,為什么要加注釋呢?有以下幾種情況:①難懂的詞語,不加注釋,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礙;②生僻的字,加注釋便于識別;③典故標明出處或內(nèi)涵,便于理解;④交代寫作背景,幫助理解詩歌的思想內(nèi)容;⑤對前人有爭議的詩歌列出不同的理解,以供參考。凡是所加的注釋,一定會對詩歌內(nèi)容的理解有幫助,教師要提醒學生一定不能放過,認真閱讀,好好利用。2006年浙江卷高考試題選用的是無名氏的《叨叨令》,其中有“鸚鵡洲:此為漁父居處的代稱”這樣一處注釋,“漁父”一詞暗示學生這是一個脫離塵俗的人,一個隱逸之人,再結(jié)合“流水”“青山”“白云”等詞所構(gòu)建的“世外桃源”的環(huán)境,就能夠體會到漁父超然物外的情懷和隱逸的情趣。再如2008年湖北高考試題選用的侯蒙的 《臨江仙》一詞,直接提供了該詞的寫作背景,若不能認真閱讀這段背景,就體會不出詩人的詼諧幽默和達觀自信。因此,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指引學生關(guān)注注釋,利用注釋,讓其為己所用。
所謂題干,即命題的語言文字,它包括三大要素,問題要素 (回答什么問題)、解說要素 (解釋題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聯(lián)哪一句),學生一定要仔細審讀題干,理清共幾問,分清各問的類型,明確要求。特別要注意“什么作用”“結(jié)合全詩”“如何描寫”“藝術(shù)特色”“內(nèi)容要點”“簡析”等字眼,它們指明了答題的角度或方式,對學生是一種提示。審題時教師應指導學生緊扣題干,問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給什么,若有幾問,最好能夠一問一問分條作答。這是一種很好的答題習慣,但部分學生往往認為這不重要,過多地注重對內(nèi)容的思考,而忽略了題干中的暗示以致答題扣不住要點。有時借助于題干可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深入體會詩歌的內(nèi)容,有些題干甚至直接有顯性或隱性的提示。如2004年高考詩歌鑒賞題選用的歐陽炯的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題干明確說出這首詞明寫眼前景,暗寓歷史滄桑,那么問題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的深意是什么就很明顯,要和歷史興衰聯(lián)系起來,作答時明確回答該景明寫什么,暗寓什么。這樣的題干對學生是一種幫助和暗示,關(guān)鍵就看會不會利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