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全彥 鄭劍平
李調元,字羹堂,號雨村,四川羅江人。雍正十二年生 (1734),乾隆二十八年 (1763)進士及第,乾隆五十年 (1785)罷職還鄉(xiāng),嘉慶七年(1802)逝于羅江。
李調元一生,除進士得官出仕在外,基本都是在家鄉(xiāng)四川度過。縱觀李調元一生行履和宏富著述,處處洋溢著對巴蜀大地的深情厚意。李調元與巴蜀文化,是一個頗為值得研究的話題。
最早對李調元和巴蜀文化進行探討者為蔣維明先生①蔣維明《李調元對巴蜀文化的貢獻》,載《成都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該文從“《函?!窌鵀楹茸凇薄ⅰ皾补嗬鎴@寫曲話”、“采風訪古走川西”三個方面論述了李調元對巴蜀文化的貢獻。如今看來,算得上有開山之功,但限于當時客觀條件,未能深入展開論述。,以后則少有人涉及。如今,隨著李調元更多著作得到整理校訂,更多資料被發(fā)現(xiàn),李調元研究也得到進一步深入。因此,于李調元和巴蜀文化這一重大關系,確有作進一步探討之必要。
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于李調元和巴蜀文化關系進行論述。
蜀學為巴蜀文化之組成。按謝無量《蜀學原始論》一文觀點,蜀學乃是指蜀人在儒、釋、道及文章之學的貢獻?!?〕劉咸炘 《蜀學論》言道:“統(tǒng)觀蜀學,大在文史。”〔2〕自西漢文翁興學以來,蜀學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次高峰。一是宋代,代表人物有三蘇、張栻、魏了翁等人。二是晚清,以尊經(jīng)書院為標志,代表人物有廖平。三是近代,代表人物有楊銳、劉光第、宋育仁等人。
蜀學史上,人們基本于李調元都有所忽略或輕視,這是極不應該的。實際上,李調元對蜀學有著卓越的貢獻。
李調元生活年代,正值清代早期。當時整個四川剛經(jīng)歷了明末清初的兵連禍結,一片荒蕪,十分蕭瑟、凄慘。②四川在明末清初境況之慘,清人韓相國在《流民傳》寫道:“自甲申以來,民之死于兵者半,死于荒者半,死于虎者半?!?見譚紅主編《巴蜀移民史》,巴蜀書社,2006年,第468頁。)地方史籍亦多有敘寫,康熙刻本《成都府志》卷三十五記載:“田園荒蕪,饑饉頻仍,父子流離而人相食?!惫饩w刻本《富順縣志》卷二記載:“數(shù)千里城郭無煙,荊棘之所叢,狐貍豺虎之所游?!泵駠瘫尽督蚩h志》卷二記載:“全川至此,煙火斷絕?!崩钫{元出生地羅江,據(jù)他祖父李化楠回憶,全縣當時也是“存者百僅一二。”(李化楠:《石亭文集》卷一,中華書局,1985年。)據(jù)順治十八年 (1661)四川人口統(tǒng)計,當時整個四川,竟然僅有八萬人口。〔3〕景象如此凄慘,文化自然也是蕩然無存,如李調元所言:“慨自明末獻賊之亂,衣冠文物,半委青羊?!薄?〕
經(jīng)過清初“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四川人口不斷得到繁衍、增長。但要確立四川在全國的地位,文化是一個重要方面。而文化的興盛,有賴于書籍的流布傳播。四川在宋代之所以成為全國引人矚目的文化重心,就和當時刻書業(yè)的興旺發(fā)達有著直接關系。但在百廢待舉的清初,整個四川書籍匱乏,人才稀缺,最是蕭瑟,以致李調元在乾隆二十五年 (1760)鄉(xiāng)試高中后,當時四川學政史貽謨有這般感嘆:“余校試蜀中三年,未見一秀才,今方見一秀才也?!ㄖ袝?,無師承,見聞不廣,故也?!薄?〕雖然于李調元多有嘉獎,但也見出當時蜀中文化的單薄與寒傖。
李調元高中進士,為官京城,目睹了《四庫全書》的編纂盛況,后輾轉浙江、廣東,看到了地方文化的勃勃興起。這一切都和四川的文化凋敝形成鮮明對照。乾隆五十年 (1785),李調元罷職還鄉(xiāng),時年五十三歲,正是學殖深厚碩果結成的年齡。以他對全國文化的熟稔于胸,興起了復興蜀學的宏愿。在外為官之時,他即籌劃刻書之愿,從而造福桑梓。他廣收四方書籍,先是營造了萬卷樓藏書樓,藏書達十萬卷以上,位居整個巴蜀之冠。并在此基礎上,開始了《函?!芬粫木幾?。在李調元精心編纂之下, 《函?!吩谇∷氖?1781)正式開版刻印,“書成分三十函,自第一至十,皆刻自晉而下以至唐宋明諸人未見書,自十一至十六,皆專刻明升庵未見書,自十七至三十,則附以拙刻?!薄?〕體例很是明晰。
李調元所刻《函?!?,收書163種,共852卷,這在當時可謂是一件文化盛事。它不光是清代四川私人刻書第一家,其規(guī)模也是整個清代四川最大的一部書。所收書籍,既有關于儒釋道三教之作,也有山川地理、歷史沿革、語言掌故、詩詞歌賦、學術考證、辨古析今之書,門類十分豐富。它的刻印,不光是四川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同時也驚動海內。當時文壇著名人物袁枚在看到李調元《函?!泛螅嘤性娰澋?“訪君恨乏葛陂龍,接得鴻書笑啟封。正想其人如白玉,高吟大作似黃鐘。童山集著山中業(yè),函海書為海內宗。西蜀多才君第一,雞林合有繡圖供?!薄?〕
李調元的《函海》一經(jīng)面世,即長盛不衰,分別有乾隆四十六年版 (1781),乾隆六十年版(1795),道光五年版 (1825),光緒八年版(1882)。從這一百年的刻印可見其風靡程度,四方學子定然受益良多?!肚迨妨袀鳌だ钫{元傳》即贊譽道,“(李調元)生平宦跡所至,輒訪問山川風土人物,其有為古人所未志者,即筆錄之,以為談資。官通水道時,值四庫館開,每得善本,輒遣胥錄之,因輯自漢迄明蜀人著述之罕傳秘籍匯刊之,名曰《函?!?。表彰先哲,嘉惠來學,甚為海內所稱?!薄?〕
在清代初年蜀學衰微近絕的情況下,李調元的《函?!肪幾霟o疑具有興亡繼絕的作用,可謂意義非凡。放在整個蜀學發(fā)展史上,可以說,李調元是一個里程碑式人物。
李調元一直對自己作為蜀人頗感驕傲和自豪。據(jù)傳,他為當時北京的四川會館撰寫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此地可停驂,剪燭西窗,偶話故鄉(xiāng)風景,劍閣雄,峨眉秀,巴山曲,錦水清漣,不盡名山大川都來眼底;入京思獻策,揚鞭北道,難忘先哲典型,相如賦,太白詩,東坡文,升庵科第,行見才子佳人又到長安。”他在《讀祝芷塘德麟詩稿》亦寫道:“抗懷思古人,屈指嘗竊評。緬維炎漢初,文章我蜀盛。司馬與王揚,洪鐘破幽磐。詞壇列俎豆,萬古殘膏剩。子昂起射洪,高蹈寡聲應。感遇篇三十,丹砂金碧瑩。刪述非志夸,垂輝千載眏。眉州蘇父子,玉局我所敬。大海揚鴻波,余流空汀瀅。后來頗落落,道古或差勝。斷獄老吏 (指元人虞集)能,遺山集可并。有明三百載,升庵獨雄橫。百代為牢籠,肯與李何并?”〔9〕歷數(shù)家鄉(xiāng)的文采風流,流露出對四川的一片至情。
李調元時代,中國的文化重心無疑是在江浙。李調元父親李化楠浙江為官之時,李調元就曾游歷江南,目睹了江南文化盛況。他的《函?!肪幾?,暗里也帶有巴蜀文化和江南文化比試的成份,所以尤為注重鄉(xiāng)邦文獻的保存。
《函海》所收書籍,一是前輩蜀人之作,如蘇軾、李心傳、魏了翁等人著作;二是明代蜀人楊慎著作;三是李調元自己著作;四是讀書人應具備的基礎書籍。這當中,九成以上均為蜀人作品,對鄉(xiāng)邦文獻的保護有著相當功勞。
《函海》所收第一部書為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充分體現(xiàn)了李調元的眼光及心志?!度A陽國志》是以巴蜀為中心的歷史地理之作,保存了許多巴蜀不可或缺的珍貴史料,可謂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第一書。但《華陽國志》在宋以后即版本失傳。當時各地流行的明刻本,又缺乏卷十的上中兩卷,即當時所見《華陽國志》僅為殘書。李調元對此一直耿耿于懷。后來,他聽聞當時大學者孫星衍藏有一部宋刻《華陽國志》,驚喜至極,輾轉托人借得此書,并將這部書和其他相關志書相互參校,加以刻印,廣為傳布。李調元所刻《華陽國志》,也成為后來的“善本”,得到學術界的廣泛承認。
李調元對蜀人詩作的搜求,也備受后人稱道。《蜀雅》二十卷收錄均為川人詩作,選錄標準是明清兩代詩人詩作。他在《蜀雅序》講了編纂主旨:“我朝定鼎休息百余年來,英才蔚起,而岷峨之氣又磅礴而郁積之,故往往鑠古切今,不少鴻章巨制軒翥奮飛,和聲以鳴太平之盛。而以巴為嬥,多不入采風之聽。則是鐘期亡而伯牙之弦絕,猱人沒而匠氏之斤輟,非作之難,知之難也。若不為之網(wǎng)羅而表彰之,有不泯于荒煙蔓草者幾何?”〔10〕見出一片懇切之情。此處所言“以巴為嬥,多不入采風之聽”,“嬥”為妖嬈之意,可見外界對巴蜀詩歌的偏見和不屑。李調元竭力為巴蜀詩歌正名,見出一片殷切之意。《蜀雅》入選者有呂大器、費密、唐甄、劉道開、鄧子儀、李珪、岳真等人詩作,使明清時代許多四川詩人的作品得以保留。一些詩人詩作,正是因為《蜀雅》的收錄,其作品才得以流傳至今。
《蜀雅》之外,李調元另在《雨村詩話》當中于蜀人詩歌作了最大保留。當時,中江、廣漢、綿竹等地許多籍籍無名的詩人作品也得以收錄。哪怕是鄉(xiāng)間無名氏的俚趣之作,只要有一句兩句豁人耳目,李調元也將其采摘,顯示了于家鄉(xiāng)文化的拳拳愛護之情。
李調元對川人楊慎的推重,頗具眼光。楊慎,字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狀元,著述最富。但因楊慎后來長居云南,著作也流散不少,因此,許多后來者,包括川人,對楊慎才學并不完全清楚。李調元利用在翰林院謄抄《四庫全書》機會,以及自己后來的細心搜求,將楊慎的《升庵經(jīng)說》、《檀弓叢訓》、《石鼓文音釋》等二十八種著作一概收錄《函?!樊斨?,讓人們見識到了這位大學者的風采。而一些著作正是因為李調元的編訂,方成為足本。后來的《楊升庵全集》,依賴的正是李調元所收。李調元對楊慎贊美道:“先生雄才博雅,精于考證,為有明一代之冠?!薄?1〕完全將楊慎視為明代第一學者,見出對鄉(xiāng)賢的推重愛戴。
地域文化最需知音。李調元對巴蜀文獻的旁搜遠紹以及獨具慧眼的表彰發(fā)明之功,堪稱巴蜀文化的“知音”。
四川文人如司馬相如、揚雄、李白、蘇軾、楊慎等,一旦離開家鄉(xiāng),即再也不回。李調元和他們有一絕大相異處,即除去中間出仕在外以外,其生命前后兩段都是在四川度過。李調元喜好游走,足跡所至,對巴山蜀水多有書寫,許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動人歌詠,《童山詩集》此類篇什頗多。
如他在重慶所寫的《渝州登朝天城樓》:
五鼓城頭畫角催,四山云霧黯然開。
三江蜀艇隨風下,萬里吳船卷雪來。
剩有小舟來賣酒,更無詩客共銜杯。
少年壯志無人識,袖手寒天寂寞回?!?2〕詩歌寫景抒情十分大氣。首聯(lián)“五鼓城頭畫角催,四山云霧黯然開”,很好地寫出了朝天城樓的高峻開闊。頷聯(lián)“三江蜀艇隨風下,萬里吳船卷雪來”,頗為雄壯,且風致動人。這兩聯(lián)有如展開一幅畫圖一般,讓人們見識到了三峽的動人風光。
再如《巴東晚泊》:
欲下吳江棹,聊停蜀客船。
夜長聞?chuàng)翳?,寒逼想衣綿。
樹落山山雨,林飛處處泉。
寇公遺廟在,松柏尚蒼然。〔13〕
這是李調元在巴東所寫,頸聯(lián)“樹落山山雨,林飛處處泉”,景致優(yōu)雅動人,給人一種天高地闊之感,乃是以細小見闊大之典型。
再如《歸州》:
天寬峽又束,地逼城愈偏。
屈宋行吟處,孫劉戰(zhàn)伐年。
灘聲喧墮葉,亂石枕飛泉。
幾度渝歌曲,誰家上瀨船?!?4〕
本詩起首“天寬峽又束,地逼城愈偏”,對仗工整,且簡短十個字,十分精準刻畫出了三峽地帶的險峻逼仄,寫出了一個“緊”字,很是傳神。下邊的“灘聲喧墮葉,亂石枕飛泉”,寫的是三峽之水,給人一種幽深之感。而險峻、幽深正是許多人于三峽的共同感受,李調元用簡約筆墨即將其勾勒出來,顯示了一流的詩才。
李調元對蜀地的吟詠更多,如《落鳳坡謁龍鳳祠》:
危坡下踞氣如虎,鹿頭忠氣白虹吐。出城風雨何縱橫,士元墓在羅江浦。先生早為德公器,冠冕南州名始譜。潁川夙有知人鑒,曾聽洪鐘伐雷鼓。二千里往桑下談,預知欲得賢君輔。劉備豈是田舍翁,童童車蓋真人主。伏龍鳳雛士無雙,并駕齊驅竟誰伍?璋也焉能死先生,幸有不幸矢如雨。莫以成敗論英雄,只須中計西川取。其時杯酒真相負,魚水君臣無此侮。至今松柏夜哀號,同一定軍山下土。二公并祠誠有哉,當年應喚雙忠祠。〔15〕
落鳳坡為李調元家鄉(xiāng)羅江縣的一處名勝,相傳三國時龐統(tǒng)于此中箭,埋葬此地。李調元寫作此詩,以為祭奠。開篇“危坡下踞氣如虎,鹿頭忠氣白虹吐”,十分雄壯大氣,頗有氣概。下邊即以簡約筆墨將龐統(tǒng)一生作了勾勒,著重寫了他和劉備的君臣相知之情,其中,“其時杯酒真相負,魚水君臣無此侮”,頗有惋惜之情。下邊再由落鳳坡想到諸葛亮埋葬的定軍山,“至今松柏夜哀號,同一定軍山下土”,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也是分外同情。本詩寫的是龐統(tǒng),主要抒發(fā)的是“莫以成敗論英雄”,對君臣相得和龐統(tǒng)諸葛亮的忠誠給予了褒揚贊美,顯得開合自如。
再如《鷹嘴崖》:
何年一只鷹,垂天下云翅。悚然不受構,樸顙和裂眥。一旦華為崖,猶見鷹嘴利。其立若愁胡,其貪如伺餌。狐兔未秋肥,問何側目視?毋乃鼠竊多,職掌失其位。我來有追逐,正坐少矯姿。安得借蒼隼,為我一縱臂。吁嗟速歸來,人鷹正滿地?!?6〕
本詩寫的是安縣羅浮山上的鷹嘴崖。起首“何年一只鷹,垂天下云翅”,仿佛寫的是一只真的老鷹,給人栩栩如生之感。下邊就圍繞這只老鷹進行勾畫,從鷹的嘴巴、眼睛、以及它的站立、飛翔,從形到神層層渲染,刻畫很是傳神。以致使讀者以為這真是一只老鷹,忘記寫的是山崖。
再如《西橋水》:
白龍昨夜嫁龍女,狂風驟雨忽他徙。珠奩百寶俱隨行,遺下疋絹化為水。此絹龍女親織成,二丈五尺曾量清。冰綃盡是鮫人淚,誰家始得寧容情。急遣雷電下索取,半數(shù)羅江半玄武。兩家相爭不肯還,并造雙虹鎮(zhèn)江滸。白龍勃怒雨師行,豆子山前瓦鼓鳴。倒卷雙虹入海去,年年渡口無人行。絹歸龍宮波濤止,一橋方成一橋圮。君不見玄武西橋已如此,羅江東橋又如彼?!?7〕
“西橋水”,中江縣西門外的一條江水。古代巴蜀有這樣一首民歌: “豆子山,打瓦鼓。陽平關,撒白雨。白雨下,取龍女。織得絹,二丈五。一半屬羅江,一半屬玄武?!崩钫{元這首詩化用的就是這首民歌,很是新奇,諸如“急遣雷電下索取,半數(shù)羅江半玄武。兩家相爭不肯還,并造雙虹鎮(zhèn)江滸。白龍勃怒雨師行,豆子山前瓦鼓鳴?!憋@得幽默動人,清新爽朗,深得民歌風味。
再如《再游嘉定凌云寺僧涵池請詩為題大佛巖上》:
老來久棄游山屐,又上凌云陟九巔。
山色戀人留不得,灘聲恐客漸思旋。
花能解語工勾引,藕為多絲屢斷蓮。
堪笑金人成佛后,葛藤依舊滿身纏?!?8〕
這首詩寫樂山大佛風景,白描手法用得最是親切,諸如“山色戀人”、 “花能解語”、 “藕絲斷蓮”、“葛藤纏身”,諸般外物活潑靈動,摹寫物態(tài)鮮活動人。
屈守元于李調元作品評論道:“調元詩文之價值,尤在于歸蜀之后,鄉(xiāng)土氣味之濃,若以今人所標榜鄉(xiāng)土文學家稱之,殊無慚色?!薄?9〕可謂十分在理。
在當今,當滿含鄉(xiāng)土特色的地方文藝愈來愈受到人們重視時候,李調元對地方戲劇的扶持,很是值得關注。
李調元在《雨村曲話》于戲劇功用寫道:“劇者何?戲也。古今一場戲也。開辟以來,其為戲也,多矣。巢、由以天下戲;逢、比以軀命戲;蘇、張以口舌戲;孫、吳以戰(zhàn)陣戲;蕭、曹以功名戲;班、馬以筆墨戲。至若偃師之戲也以魚龍;陳平之戲也以傀儡;優(yōu)孟之戲也以衣冠;戲之為用大矣哉??鬃釉?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衽e賢奸忠佞,理亂興亡,搬演于笙歌鼓吹之場,男男婦婦,善善惡惡,使人觸目而懲戒生焉,豈不亦可興、可觀、可群、可怨乎?夫人生,無日不在戲中,富貴、貧賤、夭壽、窮通,攘攘百年,電光石火,離合悲歡,轉眼而畢,此亦如戲之傾刻而散場也。故夫達而在上,衣冠之君子戲也;窮而在下,負販之小人戲也。今日為古人寫照,他年看我輩登場。戲也,非戲也;非戲也,戲也。尤西堂之言曰:‘《二十一史》,一部大傳奇也。’豈不信哉!夫百間之屋,非一木之材也;五侯之鯖,非一雞之跖也。書不多不足以考古,學不博不足以知今,此亦讀書者之事也。予恐觀者徒以戲目之而不知有其事遂疑之也,故以《劇話》實之;又恐人不徒以戲目之因有其事遂信之也,故仍以《劇話》虛之。故曰:古今一戲場也?!薄?0〕李調元在這里反復說“古今一場戲”,將戲劇的位置放在和二十四史以及儒家經(jīng)典相同的地位上,這在當時無疑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一樣有著積極意義。這種態(tài)度,也很不同于當時士大夫將戲劇普遍視為“小道”的輕視與不屑心理。
李調元平生主要活動是在乾隆年間。當時正值中國戲劇的一個繁盛期,以昆曲為代表的“雅部”和以地方戲曲為代表的“花部”盛行各地,呈現(xiàn)出一種百花齊放的局面。當時全國流行的“花部”,有弋陽腔、梆子腔、亂彈腔、秦腔、西秦腔、襄陽腔、楚腔、吹腔、安慶梆子、二黃調、啰啰腔、弦索腔、巫娘腔、嗩哪腔、柳子腔、勾腔等。花部聲腔盛行民間,膾炙人口。清人焦循《花部農(nóng)譚》即記載道:“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間,遞相演唱,農(nóng)叟漁父,聚以為歡,由來久矣?!薄疤旒妊资睿锸掠嚅e,群坐柳蔭豆棚之下,侈譚故事,多不出花部所演。”〔21〕不光地方,京城也一樣流行花部, 《清升平署志略》即載, “除江蘇、山東、江西籍伶人外,即遠在四川、云、貴、陜、甘之習藝者,亦麇集都下?!薄?2〕
李調元幼時在家鄉(xiāng)耳濡目染,即深愛戲劇,并親自上臺出演。在《寄姜太史爾常勸余主講錦江書院詩以辭之》一詩即寫道:“傅粉涂朱滿面描,當年同院本輕佻”〔23〕成人后游歷江南,再至京城,在觀看了全國各種戲劇之后,李調元于家鄉(xiāng)戲劇感情更深。他后來罷職返家,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對川戲的提倡上來,或實地演出,或理論探索,均取得可喜成就,某些成果并為今天所借鑒。
李調元退居家鄉(xiāng)之后,寫有《梨園遣興》二首:“笑對青山曲未終,倚樓閑看打魚翁。歸來只在梨園坐,看破繁華總是空。”“生涯酷似李崆峒,投老居閑杜鄠中。習氣未除身尚健,自敲檀板課歌僮?!薄?4〕
李調元這里說“自敲檀板課歌僮”,確實是這么做的。他在《戲作》一詩敘寫道: “世事無非戲,何妨偶作詼。先生實蘇產(chǎn),弟子盡川孩。書塾兼伶塾,英才雜俊才。小中堪見大,此亦費栽培?!薄?5〕又言:“余自六十后,多怯登樓,翻書必遣兒輩,以足力不健故也。家有小梨園,每冬月,圍爐課曲,聽教師演昆腔雜折,以為消遣。”〔26〕
李調元家置梨園,延請老師教習四川小兒唱戲,并且還親自參與到戲劇創(chuàng)作中來。他創(chuàng)作了《春秋配》、《梅絳褻》、《花田錯》、《苦節(jié)傳》四部戲劇,也是風行一時?!睹髑鍛蚯贰穼懙?“綿州李雨村調元,嘗作四種,猶臨川之有《四夢》。雨村不用一神仙,嘗引以自豪,其作《春秋配》時,至賊虜土山時,無以解圍。見窗外寒梅,忽有所得。于是托女索媒征于賊,懸崖有梅花一株,賊方折枝登樹,婦投石而賊墜,女遂逸去。其敘女之門第,詞尚潔??蛦?‘你家住那里?’女:‘家住在陸郡莊奎星樓下,門墻外有幾株桃李交叉?!謫?‘尊父何人?’曰:‘我父名姜表字德化,為家貧苦生計貿易天涯?!圃?。此三三四,十字句法者,花部所習用者也?!薄?7〕從關目的設計,見出李調元高超的戲劇水平。
同時,對自己深愛的川戲,李調元還駁斥一些謬見,積極為之正名。《雨村曲話》載:“《洞天元紀》、《陶情樂府》、《續(xù)陶情樂府》,俱新都楊升庵撰。流膾人口,北曲為多,而頗不為當行所許。王元美譏之為‘蜀人多用川調,不諧南北本腔’,妄也。蜀何嘗有‘川調’之名?南北九宮譜、中原音韻,世所通行之譜,豈獨吳人許用而蜀人不許乎?”〔28〕這里針對吳人對川戲“蜀人多用川調,不諧南北本腔”的指摘,李調元進行了還擊。字里行間能明顯感覺到,李調元認為,川戲并不只是四川一隅而已,而是具有全國意義的。
高腔為川劇最具代表之特征,深為劇家所賞。如今關于高腔的最早記載即來自李調元。他于高腔在民間的流傳情況多有記載?!缎滤焉裼洝酚浀?“綿竹東岳廟有沙彌,素有能戲之名……其眼頗大,教以《三清師·擋夏》一出,使扮張翼德而唱高腔?!薄?9〕在 《雨村詩話》亦記載: “莊亭詩‘路多通嶺背,人半住林間。耕牧時無事,高腔唱往還’,‘高腔’,俗名清戲,楚、蜀皆尚之,所謂一人唱而百人唱也,向未見入詩,拈出便雅。”〔30〕由此可見,高腔在當時即盛行于民間,很為大眾喜愛,也見出李調元的欣賞之情。
李調元對高腔情有獨鐘,還從高腔淵源上進行了理論探索。《雨村劇話》寫道:
“弋腔”始弋陽,即今“高腔”,所唱皆南曲。義謂“秧腔”, “秧”即“弋”之轉聲。京謂“京腔”,粵俗謂之“高腔”,楚、蜀之間謂之“清戲”。向無曲譜,只緣土俗,以一人唱而眾和之,亦有緊板、慢板。王正祥謂“板皆有腔”,作《十二律京腔譜》十六卷,又有《宗北歸音》四卷以正之,謂:“‘高腔’即《樂記》‘一唱三嘆’,有遺風之意也。凡曲藉乎絲竹曰‘歌’,一人發(fā)其聲曰‘唱’,眾人成其聲曰‘和’,其聲聯(lián)絡而雜于唱和之間者曰‘嘆’,俗謂‘接腔’。 ‘嘆’,即今‘滾白’也。曲本混淆,罕有定譜,所以后學憒憒,不知整曲、犯調者有之,予故定為十二律,以為唱法,亦竊擬正樂之各得其法云?!苯粤⒄撋跣拢瑤子矣鞫鴳魰?然欲以一人、一方之腔,使天下皆欲倚聲而和之,亦必不得之數(shù)也。〔31〕
在這里,李調元即認為高腔乃是來自于弋陽腔,并就弋陽腔對“秧腔”、“高腔”、“清戲”的影響都作了考察,脈絡十分清楚。確實,清代年間,發(fā)端于江西弋陽的弋陽腔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一個龐大的聲腔系統(tǒng),并向全國蔓延,形成“南昆北弋”的態(tài)勢。乾隆年間的李振聲《百戲竹枝詞序》即言:“弋陽腔,俗名‘高腔’,視昆調為高也。金鼓喧聞,一唱數(shù)和,都門青樓為尤盛?!薄?2〕由此可見,高腔當時已全國盛行。而川劇最終能夠在高腔成為引入注目之代表,確實難能可貴。李調元關于高腔的最早記錄及源流梳理,至今在戲劇史上仍然具有相當?shù)囊饬x。
在當時,李調元標榜戲劇功用,并親自下場表演,創(chuàng)作戲劇,建立戲班,加以調教,以及在理論上加以探究,這對川劇的推動,無疑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文化是身份的標志。只有文化才能形成人們血乳交融的聯(lián)系和共識。如果沒了文化,一個國家一個族群必然導致空心化,并走向衰敗。國興文盛,一個國家的興盛,必然是伴隨文化繁榮而來,一個地方,何嘗不是如此。從李調元自身及其周圍這涌動的文化潮流來看,人們仿佛見證了清代早期的巴蜀文化,有如荒蕪地面的青草一般,努力地破土而出,裝扮著大地,并煥發(fā)出勃勃生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木如此,文化何嘗不是這般。
〔1〕謝無量.蜀學原始論〔J〕.國學雜志,1913,(6).
〔2〕劉咸炘.推十書〔M〕.成都古籍書店,1996.56.
〔3〕陳世松.四川通史:第五冊〔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177.
〔4〕〔10〕〔11〕〔清〕李調元.函海 (第9冊)〔M〕.人民出版社,2012.228,228,267.
〔5〕鄭家治,尹文錢.《童山自記》校正〔A〕.鄭家治、尹文錢.李調元戲曲理論研究〔C〕.巴蜀書社,2011.330.
〔6〕〔清〕李調元.函海 (第1冊)〔M〕,人民出版社,2012.1.
〔7〕〔清〕袁枚.奉和李雨村觀察見寄原韻〔A〕.〔清〕李調元.童山詩集〔C〕.中華書局,1985.卷34.
〔8〕〔清〕不著撰人.清史列傳〔M〕.中華書局,1987.1620.
〔9〕〔12〕〔13〕〔14〕〔15〕〔16〕〔17〕〔18〕〔23〕〔24〕〔25〕〔清〕李調元. 童山詩集 〔M〕. 中華書局,1985,卷8,卷23,卷23,卷23,卷25,卷25,卷27,卷27,卷33,卷25,卷25.
〔19〕屈守元.李調元學譜題辭〔A〕.詹杭倫.李調元學譜〔C〕.天地出版社,1997.1.
〔20〕〔28〕〔清〕李調元.雨村曲話〔A〕.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C〕.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35,20-21.
〔21〕 〔清〕焦循.花部農(nóng)譚〔A〕.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C〕.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225.
〔22〕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M〕.商務印書館,2006.367.
〔26〕〔30〕詹杭倫,沈時蓉.雨村詩話校正〔M〕.巴蜀書社,2006.158,312.
〔27〕盧前.明清戲曲史〔M〕.岳麓書社,2010.219.
〔29〕〔清〕李調元.續(xù)函?!睲〕.道光刻本.卷50.
〔31〕〔清〕雨村劇話〔A〕.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八冊〔M〕.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47-48.
〔32〕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 (十三種)〔M〕.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