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榮華
(福州大學至誠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的基礎(chǔ),也是我國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保證,同時也是高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學生中也出現(xiàn)了眾多的思想認識問題。高校在加強思想工作力度的同時,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yīng)重視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一方面要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以情感人。要針對學生中出現(xiàn)的一些思想問題,及時的給予疏導、化解。使之能聽得進,能信服。這其中情感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學中的一個主要部分,做好這項工作,情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列寧曾經(jīng)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1]高等院校在全面培養(yǎng)社會主義“四有”接班人的過程中,首先必須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上能夠認同,在情感上能互相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表露為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一種態(tài)度,也反映著人與人的之間的一種特別需要的關(guān)系。尤其是在此項工作的最初階段,教育者如果投入了他的情感,就能為有效地開展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從心理學上看,在一般情況下,人與人在交往時,不會隨隨便便的就對別人敞開心扉,總有一種心理防衛(wèi),這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所以,我們的思想工作者不能忽視這種情感的聯(lián)系,只有雙方建立了融洽的感情,思想上才會有順暢的溝通。
當代大學生多屬90后,他們生長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思想活躍、個性強、信息來源較多,他們對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方法比較反感,既反對空洞干巴的說教,又不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師生間的心與心的溝通,沒有感情交融,僅有“居高臨下”的說教,道理再深,說得再好,也只會出現(xiàn)“言者諄諄”而“聽者藐藐”的局面。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應(yīng)在情感上達到溝通,排除感情上的障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心理上達到默契,然后教育者再對之論利害,講道理,談理想。只有這樣,才能打動受教育者的心,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因此,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和表情是對某些客觀事物的特定反映,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調(diào)節(jié)的”。[2]在新形勢下,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yīng)迅速進入角色,更新觀念,要增強對此項工作的情感投入,要結(jié)合改革開放給高等院校帶來的一些新變化和新問題,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筆者認為,重視情感投入應(yīng)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愛與自愛相結(jié)合
愛是情感投入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沒有愛哪有責任感。而教師對學生的愛應(yīng)是無私的、高尚的。師愛包含了母愛、家長似的愛。它體現(xiàn)了教育者的一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用情感進行教學,使學生在一個和諧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里接受教育,既增長知識,提高認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當然情感教學要求教師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的激情,才有可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強烈共鳴。因此,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去,和他們談心、交朋友,要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想知道什么,了解他們的歡樂和苦悶,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有的放失,具有針對性,收到預(yù)期的效果。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積極愉快的向上情緒,他會把教師當作值得信賴的人,從而接受教師的教育,能夠健康的成長。與此同時,作為教育者,要具備樂于奉獻的精神。要做到以身作則,潔身自愛。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如果教師不能為人師表,言行不一,學生就不會信任他,就不會接受他的教育。師表者,楷模也。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肩負著教育人培養(yǎng)人的社會重任。世界上的職業(yè)千萬種,唯有教師從事的是明天的事業(yè),教師教育的學生,決定著社會的未來、人類的未來,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正其身,如正人何”,[3]這就要求教師成為“正人”的榜樣。愛因斯坦也曾說過: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師的德和才。教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知識,是贏得社會和學生敬重的根本原因。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天生的,而是個人長期有目的地追求的結(jié)果,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錘煉出來的。
2.寬容與教育相結(jié)合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能對受教育者的不當行為,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這里主要是既能認識自己的責任,又能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上進行換位思考,即必須設(shè)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常常碰到有的學生有過激的、不正確的思想,這種情況下,教育者要有耐心,要創(chuàng)造一種寬松的、和諧的局面,使受教育者能夠自由地表述他們受壓抑的情緒,要能耐心地傾聽他們的意見。因為當人處在挫折的情況下,其思想和行為往往不受理智的控制而采取過激的方式,如果能讓他們把這種受壓抑的情感發(fā)泄出來,才能有助于恢復其理智狀態(tài),從而接受正確的意識。弗洛伊德曾多次強調(diào):“宣泄法”和“疏導法”是治療心理疾患的有效手段。他認為:“如果你能使別人談的足夠多,他就會把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把他們壓抑在心里的積郁和不滿傾吐出來,他們的心情就感到舒暢,這時,你的意見、勸說也就最能占據(jù)他的心田,其心理疾病也就能治愈”。[4]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寬容并不是無原則的放縱,而是要輔之以教育的寬容,對受教育者的弱點不是視而不見,不是只講和氣放棄教育,而應(yīng)當實事求是,予以恰當合理的評價,并提出糾正的意見,尤其是對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方面存在的問題要直言相告,陳明是非,提高他們的覺悟,從而引導他們一步一個腳印地前進。
3.尊重、理解、關(guān)心與嚴格要求相結(jié)合
尊重人、理解人、關(guān)心人是教育者的一種根本態(tài)度,也是高等院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基礎(chǔ)和前提,又是新形勢下,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同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進行情感投入的一個重要途徑。
“尊重”其真諦何在?心理學認為,當人們在勞動中,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勞動就會使人們感到是愉快的,滿足的。這就是說,人們的尊重需求,包括對人們權(quán)益地位保障的需求,占其主導位置的是對他們進取意識、創(chuàng)造意識的正確評價。這也是我們對受教育者表示尊重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應(yīng)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在進行思想教育過程中,應(yīng)忘記自己是教師,把對方看作是完全平等的朋友,而不是被管理的對象。尊重學生也就是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情感。在施教過程中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從而自覺地接受教育。
“理解”是心理相融的橋梁。理解人,就是相信受教育者,依靠受教育者,鼓勵其個人志向、愛好和追求的健康發(fā)展。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之間的協(xié)同與合作,因此,對理解的心理需求顯得極為強烈。比如遇到困難時,渴望得到支持;受到委屈時,渴望得到安慰;做錯事情時,渴望得到諒解。理解可以給人以友善,給人以安慰,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心理上的平衡。
“關(guān)心”,就是真誠地愛護、關(guān)心受教育者,盡力為受教育者排憂解難。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關(guān)心是情感因素的重要方面。教育者不僅要關(guān)心學生的學習,還要關(guān)心其思想發(fā)展的情況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讓他們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誼,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親近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進行。
尊重、理解、關(guān)心與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因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教育人、改造人,引導他們朝著預(yù)定的目標前進。如果光講前者而忽視了后者,往往會帶來一團和氣,而達不到教育的目的。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用情感也要講分寸,不能毫無原則地對某些不合理的觀點也給予贊同、迎合或取悅等。在尊重、理解、關(guān)心他們的同時,應(yīng)該對他們實行嚴格要求,只有這樣,高等院校才能培育出又紅又專的四化建設(shè)人才。
總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應(yīng)重視情感因素,增加情感投入,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
[1]列寧.列寧全集(第 25 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2]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情感投入[EB/OL].http://www.xajdfx.com.cn/eBook/Books/Show.a(chǎn)sp? ,2014-09-10.
[3]陳濤,編著.論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